科技應用 核融合 永續能源 淨能量增益 乾淨能源又進一步 美國實驗室實現第二次核融合淨能量增益 今年是不是科學應用突破的一年呢?核融合和超導體都繼續往前邁進了! 人類史上首次「輸出大於輸入」的核融合實驗 美國能源科技重大突破 美國加州勞倫斯利佛摩國家實驗室今天表示,科學家自去年12月以來第2次在核融合反應中實現淨能量增益,再度實現核融合點火的突破,且產生更多的能量。 路透社報導,勞倫斯利佛摩國家實驗室(Lawrence Livermore National Laboratory)發言人表示,科學家7月30日在國家點火設施(National Ignition Facility)進行的這項實驗,比去年12月實驗時產生更多的能量。 這名發言人補充說,仍在分析最終結果。 勞倫斯利佛摩國家實驗室2 中央社 1 年前
科技應用 核融合 電漿物理 原能會 核研所 台灣也投入核融合研發?核心技術電漿物理應用在半導體領域為主 最近美國科學界發布人類史上首次「輸出大於輸入」的核融合實驗,激發人們對乾淨能源的無限想像。而核融合的其中一個關鍵技術「電漿物理」,台灣的科學界也投入不少,並著重在半導體的生產技術中。原能會核能研究所近年以高密度電弧電漿製程,開發奈米級多孔性薄膜,取代現行濺鍍製程,打造創新電致變色玻璃量產技術,奪得2022年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R&D 100 Awards)肯定。 物理學家為了達成核融合終極目標,走上電漿技術探索之路,披荊斬棘過程中,帶動半導體等其他領域發展。原能會核研所認為,台灣現階段應全力衝刺電漿技術,做好打底工作,當國際上核融合電廠商轉夢成真,才有能力銜接導入。 美國加州國家實驗室 中央社 2 年前
新品資訊 核融合 潔淨能源 美國科技 核融合反應 人類史上首次「輸出大於輸入」的核融合實驗 美國能源科技重大突破 1939年第一次核分裂實驗確認、15年後蘇聯就建立第一座核能發電廠。今天美國科學家完成核融合反應,是第一次產出的能量大於輸入的能量,可能在20年內世界第一座核融合發電廠將會落成,如果真的發生這將會改變人類使用能源的現狀,不會產生碳的核融合將帶來充足的潔淨能源。 美國能源部今天宣布,美國科學家已經在核融合研究方面取得締造歷史的「重大科學突破」,首度在核融合反應達成產出的能量遠高於引發反應所使用能量,將有助發展潔淨能源。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數十年來人類不斷嘗試要透過核融合方式取得用之不竭的乾淨能源,能夠達成「能量淨增益」(net energy gain),即產出的能量高於引發反應所 中央社 2 年前
科學新知 核融合 潔淨能源 美國科技 核融合又往前一步 產出能量維持100兆分之1秒 雖然本次核融合點燃只成功了100兆分之1秒,但確實成功輸出能源,是人類邁向潔淨能源的一大步! 美國科學家17日宣布,美國科學機構已瀕臨達成長期核融合研究目標,而成功駕馭核融合技術將可提供無限潔淨能源來源。 位於加州的國家點燃設施(National Ignition Facility, NIF)利用高能量雷射來加熱和壓縮氫燃料球,引發熱核融合反應。此實驗顯示,「點燃」核融合的目標如今近在咫尺。美國核子科學家表示,這項新進展為可能的新潔淨能源開發帶來希望。 美國科學家把192束高能量雷射光束,導引至含氫同位素氘和氚的氫燃料球,壓縮氫燃料密度至鉛的100倍,並加熱至攝氏1億度高溫,藉此引發熱核融合。 中央社 3 年前
科學新知 核融合 法國科技 人造太陽 ITER 組裝人造太陽!35國科學家齊聚法國打造核融合發電裝置 原來核融合發電不是科幻小說,這個由100萬個零件組合而成的人造太陽開始在法國建造,希望2025年可以開始初步實驗。 獲得官方核准14年後,科學家28日開始在法國南部組裝一部機器,尋求確認核融合是否能成為地球上安全又可靠的能源來源。 多國參與的突破性國際熱核融合實驗反應爐計畫(International ThermonuclearExperimental Reactor, ITER),來自世界各地的零組件近幾個月運抵法國南部小鎮杜蘭斯河畔聖保羅(Saint-Paul-les-Durance)。 現在必須煞費苦心組裝這些零組件,以完成這項被大肆宣傳為「全球最大拼圖」的ITER。這座實驗工場的目的是 中央社 4 年前
雷射 核能 科技生活 NIF 核融合 [科技新報]能源里程碑:美國成功在實驗室通過核融合反應 美國研究人員成功在實驗室進行核融合實驗,這是人類史上首次實現「受控制的核融合反應」,是科學界重要的里程碑,因為如果科學家能駕馭核融合,將能取得安全、乾淨而且幾乎用之不竭的能源。 核融合是將兩個較輕的原子核結合,形成一個較重的原子核和一個很輕的原子核(或粒子)的一種核反應形式,在反應的過程中,由於部分質量損失,會釋放出巨大的能量。但要讓兩個帶有正電的原子核,要克服排斥力而彼此撞擊融合,是很困難的事情,必須要外加許多能量,還要確保裝置燃料的容器不被千萬度的高溫所熔化。 為了克服這些問題,美國加州的「國家點燃設施」(National Ignition Facility, NIF)實驗團隊,使用 19 科技新報 11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