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創意 SONY canon nikon 天空之城 Amplframe Amplframe 攝影週報:這樣的霧氣配上光線,最中式的題材用最中式的表現方式 攝影社群網站 Amplframe 2018 年第 18 週(4/30-5/6)最受追捧的四張作品(根據在鏡頭內排名、瀏覽時間、按讚次數、轉發次數) NIKON D700 + Nikon AF-S NIKKOR 24-70mm F/2.8E ED VR, by NG CK on Amplframe 這樣的霧氣配上光線,最中式的題材用最中式的表現方式! Canon EF 100-400mm F/4.5-5.6L IS II USM, by 玟凱 羅 on Amplframe 挾著黃昏的氣勢,一條路直直通大海。一種在黃金光的時刻把握時間的節奏。 ILCE-9 + Sony FE 100-400mm Amplframe 7 年前
產業消息 canon 生態攝影 Canon 註冊手持景深合成專利,利用 IS 防手振結合自動對焦作為基礎 對於使用單眼相機生態與維距拍攝而言,片幅越大、景深也越淺,實現淺景深並不是問題,問題反而在於景深是否充裕到能夠有清楚的主題,雖然縮光圈可解決一部分狀況,但是縮光圈意味著會提高拍攝所需的快門速度,同時也需要充裕的光源,故在近年電子技術提升下,透過多張不同焦點距離的照片進行合成的景深合成技術成為另一種做法,而 Canon 也在近期註冊了相關專利,而且還是針對手持的景深合成。 由於景深合成需要處於同一位置進行多張拍攝,故現行景深合成往往需要搭配三腳架使用;而 Canon 的專利能夠實現手持拍攝的關鍵則在於結合 IS 防手振與自動對焦組合,簡單的說透過蒐集手持時的晃動數據(應該機身要具備高精度感測器) Chevelle.fu 7 年前
文化創意 canon nikon 夏天 Fujifilm 國家地理雜誌 Voigtländer Amplframe 螢火蟲 Amplframe 攝影週報:當季限定!還好在視線模糊成一片的時刻,我不用思考到底是螢火蟲還是彈幕。 攝影社群網站 Amplframe 2018 年第 17 週(4/23-4/29)最受追捧的四張作品(根據在鏡頭內排名、瀏覽時間、按讚次數、轉發次數) Canon EOS 80D + Canon EF 24-70mm F/2.8L II USM, by 崢嶸 涂 on Amplframe 當季限定!還好在視線模糊成一片的時刻,我不用思考到底是螢火蟲還是彈幕。 NIKON D4 + Nikon AI AF Nikkor 18mm F/2.8D, by NG CK on Amplframe 一張黑白的人文傑作,好像又靠近了國家地理雜誌一步。 Canon EOS 5D Mark IV + Canon Amplframe 7 年前
產業消息 canon nikon sony a7 tamron鏡頭 Tamron 傾向針對無反光鏡系統開發輕量、小巧的鏡頭,而非將現有鏡頭硬套鏡後距 Tamron 在今年 CP+ 宣布全新的 Sony E 接環鏡頭 28-75mm F2.8 Di III RXD ,不同於 Sigma 目前傾向以沿用現行 DSLR 鏡頭搭配鏡後距作為 FE 接環鏡頭,這款 28-75mm F2.8 Di III RXD 在光學結構與體積與原本的 SP 24-70mm 有相當大的不同,根據 DPreview 在 CP+ 的訪談, Tamron 傾向針對無反光鏡系統開發專屬的鏡頭,同時也會追求小型化、輕量化,目標是取得光學品質與輕巧的平衡點,使組合保有無反光鏡系統輕盈的優勢。 28-75mm F2.8 Di III RXD 規劃大概花了一年的時間,之所以採用全新 Chevelle.fu 7 年前
新品資訊 canon 無反光鏡 canon eos m50 瞄準影音世代的輕巧微單, EOS M50 在台登場 Canon 在今年 CP+ 的新品 EOS M50 宣布 29 日在台推出,這款 EOS M 系列新成員定位在 EOS M6 與 EOS M100 之間,鎖定年輕家庭、時尚男女等影音世代玩家,除了搭載雙像素對焦技術外,還具備 4K 錄影機能,無線傳輸機能也進化到可在拍攝時自動將照片同步到手機。 EOS M50 單機身為 18,900 元,搭配 14-45mm 為 21,900 元,而搭配 14-45mm + 22mm 雙鏡為 29,900 元 EOS M50 的外觀設計相當近似 EOS M5 ,不過定位上較類似如 Olympus 的 E-M10 系列或是富士的 XT-20 ,並非為 M50 的 Chevelle.fu 7 年前
新品資訊 CP+ 日本相機大展 canon eos m CP+ 2018 ;CP+ 2018 ;Canon EOS M50 主打小巧輕量,不過白色質感有些玩具感 Canon 在 CP+ 的重點機種是甫發表的 EOS M50 ,會場為了強調搭載相位對焦的優勢,以玩具電車作為讓消費者體驗對焦速度的場景;不過筆者覺得白色的實機有點尷尬,當時的官方照片會覺得是平光的白色處理,但實機則是使用相當亮的鋼琴鏡面白色,整體看起來很類似先前用於 IXY 消費機的白色,在質感方面有點衝突。 不過 EOS M50 的優點是小巧但還具備電子觀景窗設計,而重量即便搭配 EF-M 14-150mm 旅遊鏡也非常的輕盈,以隨身隨拍是很便利的,另外可翻轉螢幕採用側翻設計,無論是低角度、高角度或是自拍都可使用,也滿足生活攝影使用者的需要。至於同時發表的 EOS 2000D 在會場似乎未 Chevelle.fu 7 年前
新品資訊 canon Canon EOS 單眼相機 eos m Canon 發表 EOS M50 與 1500D ,皆採用 24MP DualPixel 元件 Canon 在 CP+ 前夕公布了此次主要的參展機種,為無反光鏡 EOS M5 的後繼機型 EOS M50 ,還有入門單眼新機型 EOS 1500D ,兩款機型皆採用 24MP DualPixel 元件,而 EOS M50 更強調加入 4K 錄影功能。 EOS M50 採用新式的 DIGIC8 引擎,最高連拍為 10fps ,連續追焦為 7.4fps ,可支援 Full HD 120p 高速拍攝以及 4K 24P 錄影,然而在 4K 錄影時無法啟動 DualPixel ,且還會進行 1.6X 裁切。機身設計延續 EOS M50 內建電子觀景窗設計,搭配下方觸控式翻轉螢幕,此次還可搭配下方觸控螢 Chevelle.fu 7 年前
產業消息 canon DSLR Canon 推出三款微距移軸鏡,包括 50mm 、 90mm 與 135mm 等焦段 Canon 今天宣布三款移軸微距鏡,鎖定專業攝影師與高階玩家市場,包括 50mm 、 90mm 與 135mm ,加上先前已有的 17mm 與 24mm ,使 Canon 旗下移軸鏡陣容從廣角涵蓋到中望遠,並具備超低色散 UD 鏡片與達 0.5x 放大倍率,同時採用 SWC 次波長結構塗膜( Subwavelength Structure Coating )與 ASC 空氣球體塗膜( Air Sphere Coating ),滿足各種商業攝影的需求,為建築、商品拍攝、服裝、人像等專業拍攝提供完整的鏡群,尤其 135mm 望遠移軸鏡更可滿足需要較常工作距離的是內商品攝影、人像拍攝,為相機與被攝物 Chevelle.fu 7 年前
新奇搞笑 canon 無反光鏡 EOS M100 上位機能、親民設計, Canon EOS M100 動手玩 Canon 在近期一連幾款 EOS M 相機似乎有抓準了無反光鏡系統相機消費者需求,從 EOS M5 、 EOS M6 等,都獲得不錯的評價,同時在今年 10 月推出了強調基於 EOS M5 、 EOS M6 性能的入門級 EOS M 相機 EOS M100 ,以簡單易用作為訴求,希望讓消費者不須具備太專業的相機操作能力,也能夠輕鬆拍出好照片。 EOS M100 承襲 EOS M10 的小型化設計,線條更圓潤柔和,有著類似 PowerShot 消費級相機般的操作介面,由於定位在入門級,並不像 EOS M6 般搭載雙轉盤,也無閃光燈熱靴與電子觀景窗擴充能力,機頂將自動模式、進階模式與錄影以撥桿設 Chevelle.fu 7 年前
應用教學 攝影小教室 SONY canon nikon Leica 轉接 科技生活 法蘭距 接環 鏡頭轉接 相機教學 [攝影小教室] 拋開那些貴翻的現代原廠鏡頭吧!轉接鏡頭讓你的相機充滿無限可能!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轉接鏡頭」這個說法呢?我們一般的認知是 Canon 配 Canon、Nikon 配 Nikon,雖說還有 Sigma、Tamron 這些副廠在幫主流相機推出鏡頭,但在購買時還是得特別挑選「For Canon」、「For Nikon」等不同鏡頭型號,就連無敵副廠鏡德國 Zeiss 都要為鏡頭加上 ZE(Canon)、ZF(Nikon)來作為鏡頭接口的區別。但你知道嗎?其實只要符合特定條件,不同廠牌的鏡頭其實都是可以透過轉接環互換使用的,例如 Sony 用 Leica 鏡頭、Nikon 用 Leica 鏡頭 等等。 而這個所謂的「特定條件」,就是我們今天探討的重要相機數字:法 陳寗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