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觀點 硬科技 intel 14nm 製程 核心 Rocket Lake 硬科技:Intel的火箭湖核心原來真的如此大顆 作為Intel 14nm「牙膏」製程絕響的第11代桌上型Core處理器Rocket Lake,即使效能出色,從AMD Zen 3手上奪回效能王座,但「熱情洋溢」的程度,不禁讓人懷念起Intel Pentium 4時代的「噴火龍 (Prescott) 傳奇」。 為悼念Intel NetBurst的失敗而刻下的墓誌銘 (下) Intel將原先以10nm製程設計的Sunny Cove處理器核心和Xe世代繪圖引擎,「逆向移植」到14nm製程,也足以證明Intel在10nm產能嚴重不足、優先生產高單價的筆電與伺服器產品時,在桌上型處理器市場,在商業手段之外,真的是對AMD沒招可出了。 硬科技:從熱情洋溢 痴漢水球 3 年前
產業消息 AMD intel global foundries 14nm 台積電 晶圓代工 傳 Intel 有意斥資 300 億美金收購前 AMD 晶圓廠 Global Foundries ,也許與進軍半導體代工有關 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指出, Intel 有意以 300 億美金收購原 AMD 切分的晶圓廠 Global Foundries ,藉此擴充自家晶圓產能與台積電、三星半導體抗衡,雖然目前無法確認此樁併購案能否成功,但卻也成為半導體業界關注的焦點。 Global Foundries 自 AMD 拆分後,當前由阿布達比政府旗下投資單位持有,總部仍設在美國;雖然 Global Foundries 在目前市場聲勢衰退不少,同時 AMD 後續將重點產品轉移到台積電生產後, GlobalFoundries 也宣布不再進行 14nm 以下製程的投資,但以規模而言則仍是僅次台積電、三星、聯電的全球第四大半導體晶圓代 Chevelle.fu 3 年前
專家觀點 硬科技 intel 處理器 10nm 14nm 硬科技 硬科技:從熱情洋溢的Rocket Lake回顧Intel 10nm與14nm製程牙膏史 Intel陸續發表末代14nm桌上型處理器第十一代Core (Rocket Lake) 和首款10nm Xeon-SP (Ice Lake-SP),象徵著Intel狂擠多年14nm製程牙膏的漫長旅途,從第五代Core走到第十一代的7個年頭,也即將劃上句點 (應該吧?),所以不學無術的筆者,也在此帶領各位親愛的科科們,回顧這段歡樂異常的過程。 14nm 終極火箭效能升天,傳 Rocket Lake 的 i9-11900K 單核心較 Ryzen 5000 高 7% Intel 發表整合 AI 加速的第 3 代 Xeon Scalable ,強調在熱門 AI 應用優於 AMD Epyc 與 NVID 痴漢水球 4 年前
產業消息 AMD intel 14nm Rocket Lake 14nm 終極火箭效能升天,傳 Rocket Lake 的 i9-11900K 單核心較 Ryzen 5000 高 7% 由於 AMD 的急起直追,無論是製程技術、帳面核心數量的領先,或實際單核、多核效能能夠與 Intel 一戰,當前聲勢相對落後的 Intel 顯得相當頭痛,尤其縱使是將在今年上半年推出的第 11 代 Core 主流桌上型平台" Rocket Lake "仍停留在 14nm ,而且核心數量反自當前最高 10 核心縮減為 8 核心,難看的帳面規格又更被 AMD 粉絲拿來嘲諷,不過做為 14nm 最後榮光的 Rocket Lake 似乎還是有些搞頭的,根據 Passmark 的 CPU 測試數據,隸屬 Rocket Laek 的 i9-10900K 的單核心效能較 Zen 3 架構 Chevelle.fu 4 年前
專家觀點 硬科技 intel tsmc 10nm 14nm 台積電 Intel到底怎麼了?找台積電代工一切早有跡可循 Intel為什麼會找上TSMC(台積電)代工?這不是一個突然的決定,一切都是有跡可循的,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要先說清楚,找TSMC代工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當初買進來的單位(像英飛凌無線部門)本來就有一些採用較舊的TSMC 28nm製程的RF電路,這種純粹屬於計畫需要,沒有必要為了轉單而轉單。 而另外一種情況才是Intel本身造成的問題,要知道產能的規劃是長期的,環環相扣,一個環節出問題就會對未來造成影響,從建廠、備料、培訓人員、調整機台等TD(technology development)把製程配方調出來了, 開始小量試產,一邊調整良率。另一方面design team提早一兩年開始設計,最後在 工程師在波特蘭 4 年前
專家觀點 硬科技 intel 處理器 14nm 7nm 簡報王與他們的產地 半導體製程 硬科技:簡報王與他們的產地:Intel半導體製程篇 簡報時代背景:摩爾定律萬歲萬萬歲。 這1年來,從2014年開始擠14nm製程牙膏,連擠超過5年的Intel,從去年AMD Zen2發表之後,其「舉世最先進的半導體製程技術」,就經常變成科技文青和網路鄉民,閒暇之餘揶揄嘲弄的倒楣苦主(雖然是自找的)。但長期作為癮科技忠實讀者的各位科科們,絕對有義務吸收更多更有梗的知識,讓自己足以立於時代的浪頭。 我們先從看得懂Intel的製程「聖經密碼」開始。 從1982年的80286為起點,Intel使用專用的編碼命名其製程世代,以首創的「1.5um(1500nm)節點」P646為例: P:Process,製程。 6:6吋晶圓。 46:製程編號。 所以1998 痴漢水球 4 年前
產業消息 intel 14nm Comet Lake-S Pentium 4 噴火龍傳奇重現有望,傳 Intel 10 代 10 核心處理器功耗比 RTX 2080 高 由於 AMD 近幾年靠著 CPU 架構改善以及積極與台積電合作,使得長年已經以不變應萬變的 Intel 不得不動起來、加速產品更迭速度與導入新架構等方式與 AMD 抗衡,雖然 Intel 終於在部分產品導入較新的 10nm 製程,不過目前則以利潤較高的專業與行動平台優先,在主流桌上型產品仍持續把 14nm 技術逼到極致,然而有時過於極致也會發生不可思議的情況;根據傳聞, Intel 將在原訂 Computex 期間推出的第十代 Core 桌上型平台 Comet Lake-S ,其 10 核心版本的最大功耗超越當前 NVIDIA 高階 GPU RTX 2080 相近的層級,達到驚人的 224W Chevelle.fu 5 年前
專家觀點 硬科技 AMD intel 14nm 製程 晶粒 7nm 硬科技:AMD的CPU製程優勢和Intel的缺貨危機(上) 2019年12月9日「美國PTT」Reddit有一則討論,大意是這樣的:台雞店... 呃,台積電替AMD代工生產的7nm製程8核心CCD (Core Complex Die),單一晶粒面積只有74平方公釐(這數字眾多紛紜,以AMD官方公佈為主),以完整8核心都可正常運作的標準,良率高達93.5%,一片12吋晶圓可取得749個8核心晶片,足以用來生產187顆32核心的EPYC或著93顆64核心EPYC。 「反觀」28核心的Intel的14nm製程Xeon,Cascade Lake XCC單一晶粒高達928平方公釐(32 x 29mm,筆者對此存疑,太大了,接近700比較合理),在相同的晶圓缺陷率 痴漢水球 5 年前
產業消息 三星 intel 14nm Intel表示三星將不會協助代工14nm製程產品 先前報導有誤 Intel接下來預計透過代工合作,藉此增加14nm製程產品產能,同時也能讓10nm製程產品產能侷限獲得紓緩,以利改善目前較緊張的市場需求的作法,但不是跟三星合作。 針對稍早報導指稱將委任三星協助生產處理器產品,藉此紓緩14nm製程處理器產能需求情況,Intel稍早對外澄清表示相關內容並不正確。 依照Intel後續對於相關報導內容的回應,表示內容中所提合作代工廠與事實並不符,意味Intel預計合作代工廠並未包含三星。 不過,Intel接下來預計透過代工合作,藉此增加14nm製程產品產能,同時也能讓10nm製程產品產能侷限獲得紓緩,以利改善目前較緊張的市場需求的作法,目前仍未透露具體作 Mash Yang 5 年前
產業消息 三星 intel 處理器 14nm Intel 14nm製程處理器將轉給三星代工 自己全力生產10nm處理器 三星同意協助Intel生產其14nm製程處理器產品以外,Intel也計畫將部分利潤較低,但是供貨需求較大的訂單轉由台積電生產,例如Nervana NPP-T神經網路加速晶片將以台積電16nm製程生產,而Mobieye旗下電腦視覺晶片、Barefoot網路晶片則以7nm製程生產。 就在Intel稍早以公開信件說明近期處理器產能受限,並且針對市場供貨短缺情況致歉,市場傳出三星將協助Intel生產處理器產品,藉此紓緩Intel在14nm製程處理器產能需求。 根據韓聯社引述消息來源報導指稱,三星將同意協助Intel生產其14nm製程處理器產品,藉此紓緩Intel在14nm製程處理器產能需求。 Mash Yang 5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