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品資訊 SSD sata 硬碟 M.2 PCIe 銀欣公布 M.2 PCIe 轉 5 埠 SATA 轉換器,給需要 SATA 硬碟插好插滿的客群 雖然說一般電腦主機所配備的 SATA 埠已經夠多數的消費者使用,不過有些特殊需求的使用者、尤其以影音內容創作者,可能會需要大量的 SATA 硬碟分門別類存放資料,雖然這類需求可以藉由 USB 外接或是網路硬碟解決,但 USB 有其效能與工作模式限制,另一票消費者則可能偏好把硬碟全裝在系統上;銀欣在官網公布一項奇特的配件 ECS07 ,是將目前越來越主流的 M.2 PCIe 埠轉成 SATA 介面,應該可以滿足這類需要擴充大量 SATA 硬碟的需求。 ▲ ESC07 可將一個 M.2 轉成 5 個 SATA ESC07 採用 M.2 2230 外型,可將一個 M.2 PCIe Gen 3 x 2 Chevelle.fu 2 年前
新品資訊 sata 固態硬碟 nvme 廣穎電通 M.2 SSD USB 3.2 Gen 2 廣穎電通推出 USB 3.2 Gen 2 M.2 SSD 外接盒 PD60 ,具 10Gbps 存取效能 隨著當年 M.2 SSD 價格下滑,加上產品性能、可靠度逐年提高,應該會有些玩家在升級後會有不知該如何處理才好的舊 M.2 SSD ,此時只要透過 M.2 SSD 外接盒,即可將閒置的 M.2 SSD 化為高速外接硬碟;儲存品牌廣穎電通也宣布推出品牌首款 SSD 外接盒 PD-60 ,採用 USB 3.2 Gen 2 介面,可達最高 10Gbps 的傳輸性能。 ▲可支援 2230 至 2280 之 NVme 或 SATA 介面的 M.2 SSD PD60 採用鋁合金外殼,能幫助高效能的 M.2 SSD 降低運作溫度,使傳輸表現更為穩定,厚度則僅有 12.6mm ,採用 USB Type-C 3 Chevelle.fu 3 年前
新品資訊 三星 SSD sata 870 EVO 三星大容量消費級 SATA 固態硬碟 870 EVO 在台推出,最大容量達 4TB 三星宣布在台推出新一代消費級 SATA 介面 SSD 870 EVO ,採用 2.5 吋形式,結合新一代 V-NAND 與控制器,最大讀寫速度可達 560MBps 與 530MBps ,相較前一代 860 EVO 雖受限於 SATA 傳輸性能,但隨機讀寫改善達 38% ,並可提供最高 4TB 大容量。 ▲ 870 EVO 採 2.5 吋 SATA 介面 三星 870 EVO 具備 Intelligent TurboWrite ,透過更大的可變 SLC 快取緩衝使傳輸性能可保持峰值,除了隨機寫入提升超過三成以外,持續存取效能也提升 30% ,並強調生產製程也納入環保可量,使整體製造的碳足跡降到最 Chevelle.fu 4 年前
專家觀點 硬科技 SSD sata pata 硬碟 主機板 硬科技:光華電腦DIY回憶錄之最吵的硬碟 讓人極度無言的SATA陣痛期 基本上,SATA在2.0才算真正的成熟,但如同幾十年來被罵個半死,但又被Intel、AMD當作祖產的x86指令集,所謂的「資產」和「包袱」往往是同1枚硬幣的2面。從PATA轉進到SATA的過程,勢必被迫面對某個讓人傷透腦筋的大哉問: 「我該怎麼處理這些來自眾多硬碟機廠商的PATA硬碟?」這還真的會讓人天人交戰一番,讓人極度科科科科科。 一口氣汰換所有PATA硬碟,大手筆全面轉向SATA,怎麼可能?這帳單金額恐怕太過精美,讓筆者完全不敢看,超過100GB以上的PATA硬碟,則是1顆也不敢丟。 就算「天下無難事,只怕有錢人」,早期支援SATA的晶片組給的port數又杯水車薪,除非主機板廠商另外新增 痴漢水球 6 年前
專家觀點 硬科技 intel sata 硬碟 AHCI NCQ 熱插拔 硬科技:光華電腦DIY回憶錄之最吵的硬碟 不小心用了SATA該怎麼辦 在2000年首次公佈的SATA (Serial ATA) 至今也超過18個年頭了,相信各位科科不會不知道個人電腦機殼內,那條用來連接硬碟和主機板的「細細一條線」,而且因NVMe的普及,甚至早已被視為「落伍規格」的象徵。 但難道科科們不會好奇,SATA在問世之初,究竟是企圖帶給世人何種形象,又被賦予哪些在今天看來有點不切實際的期待嗎?我們就啟動浮出於頭頂的妄想螢幕,幻想自己拿著一把西瓜刀,挾持倒楣的多拉A夢,搭上時光機,回到2000年春季IDF (Intel Developer Forum) 的現場,瞧瞧最早的SATA世代規劃長的是什麼德性。 首先,代表資料傳輸率的世代: Gen 1:1.5Gb 痴漢水球 6 年前
專家觀點 硬科技 intel sata seagate 硬碟 Barracuda ATA 硬科技:光華電腦DIY回憶錄之最吵的硬碟 SATA來臨前的黑暗期 Intel Pentium III到NetBurst微架構Pentium 4的轉型期,拜「Rambus之亂」之所賜,當時Intel晶片組的型號,簡直百花齊放,令人目不暇給,而筆者也以不變應萬變,死守P6平台數年,歷經2顆CPU (Pentium II 266 oc 400,Celeron 900) 和3張440BX主機板 (Iwill BD100,Abit BH6,Asus CUBX),後面再安裝1張Promise FastTrak 100 TX2 Pro,彌補欠缺的UDMA 66 / 100。 在個人電腦市場,1999年其實有2件蠻重要的大事: AMD推出K7正面挑戰Intel,展示水冷散熱 痴漢水球 6 年前
產業消息 sata sas 東芝 記憶體 東芝記憶體公司將推出適用於 SATA 應用的 Value SAS SSD 記憶體解決方案的世界領導者東芝記憶體公司,今天推出顛覆性的新SAS SSD類別,RM5 12Gbit/s value SAS(vSAS)系列具備容量、性能、可靠性、可管理性和資料安全優勢,預期可逐漸取代 SATA SSD。 長久以來,SAS 環境一直是企業伺服器和存儲系統的黃金標準。東芝記憶體公司藉由快閃記憶體技術、軟體和控制器設計的垂直整合專長,縮小與 SATA 的成本差距,將RM5最佳化,開創出全新系列的 SSD。SATA 在性能、穩定性和加密選項方面完全無法與SAS媲美。 東芝記憶體公司 RM5 vSAS 的系列設計考量到價格和應用,提供經濟實惠及性能更高的解決方案,以克服目前 SATA Rena C. 6 年前
新品資訊 sata 記憶卡 MicroSd 剩下很多 microSD 卡怎麼辦?上海問屋推出最多可把 10 張 microSD 當外接 SATA 碟的轉換器 圖片來源:上海問屋 這幾年 microSD 卡的容量越來越大,加上存放的多媒體檔案越來越多,許多一兩年前買的 16GB 、 32GB 記憶卡恐怕都不太夠用,並漸漸的換上 32GB microSD 卡,但那些因為容量不太夠用而閒置的記憶卡好像也不知道能幹嘛。雖然市面上似乎也看到最多可以同時裝 4 張記憶卡的轉換產品,但日本上海問屋就推出一款最多可容納 10 張 microSD 卡並轉換 SATA 介面的轉換板,並把這些記憶卡容量視為一個大容量硬碟設備。 不過使用上也有點限制,首先記憶卡配置需要是 1 、 2 、 4 、 5 、 8 或是 10 張,其次是使用多張記憶卡都需要是相同容量,並且目前僅 Chevelle.fu 8 年前
usb 科科來文 sata 2.5吋 3.5吋 ide S-ATA & IDE to USB 獨立電源供電 S-ATA & IDE to USB 當個好人的必備工具 原文網址:http://scl13.com/3c-ide-to-usb/ 想必各位好人、宅宅們,常常都會收到同事、同學、發卡妹,的SOS訊號。也常常聽到我電腦系統掛了,但一堆資料在上面,又不能直接格式化重灌,這時只有兩個方法可以解決。 將掛掉的系統硬碟插在你自己的電腦上 或是硬碟外接盒來救回資料 我非常不喜歡第一項的方法,因為風險很大。說不定沒救好他的資料連你自己的被搞掛了,雖然你盡力了只會被人貼上辦事不力的標籤,而目前硬碟主要有兩種規格IDE、S-ATA。如果要救的硬碟是IDE但你個人電腦上IDE的排線也用完了,這時該怎麼辦呢??? 第二項不錯,但是硬碟有兩種SIZE 2.5吋 3.5吋,除 genius77928 16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