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觀點 硬科技 ati nvidia NV40 Shader 硬科技:歷史上著名的逆轉秀NVIDIA NV40篇(上)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失敗就是成功的老母,NVIDIA在NV30慘遭滑鐵盧,但很快的就重振旗鼓,搶在ATI的Radeon X800 (R420) 之前,在2004年4月13日正式發表「號稱耗費10億美元開發經費」NV40核心的GeForce 6800 Ultra。 產品實際上市日期是5月4日,和ATI R420剛好同天,但從產品命名拿掉略帶「羞恥感」的 “FX”,加上不輸人也不輸陣的搶先發布,多少讓當時的科科們感受到「知恥近乎勇」的企圖心。事後證明,風水輪流轉,從頭到尾全新打造的NV40,逆轉了保守路線的R420(嚴格說來,只能說是R3x0架構的放大版),直到原名NV47 痴漢水球 4 年前
專家觀點 硬科技 ati nvidia 台積電 R300 硬科技:歷史上著名的逆轉秀 ATI R300篇(下) 慘劇需要天時地利人和,奇蹟亦不可免俗。回顧ATI R300的成功,這3點大致可歸類如下: 天時:微軟剛好正在跟NVIDIA交惡,讓ATI更能精確掌握新一代DirectX的祕密。事後ATI高層也承認,精簡化產品架構(單一Pixel Shader僅配置1個材質處理單元、FP24的Pixel Shader),將電晶體集中砸到最能提昇效能的刀口(更多的管線、4組64位元記憶體控制器),就是其成功的主因。 值得一提的是,在NVIDIA NV40之前,論資料壓縮技術,ATI是明顯領先NVIDIA的,R300具備第三代的HyperZ,可節約記憶體頻寬與像素填充率,進一步確保足夠的記憶體頻寬,今天的局面卻是完 痴漢水球 4 年前
專家觀點 硬科技 ati nvidia 驅動程式 台積電 R300 NV30 硬科技:歷史上著名的逆轉秀 ATI R300篇(上) NVIDIA雖然貴為今日繪圖技術霸主,無論從遊戲、GPU汎用化、高效能計算、以及進來很夯的人工智慧,都握有全面性的優勢,但也曾有過讓人不忍卒睹的黑歷史,除了搭配著SEGA Saturn主機手把、跑著飛龍騎士的NV1(STG 2000X),另一個不堪回首的故事,就是發表於2003年1月27日的GeForce FX 5800 Ultra(NV30)了。 後來還鬧出NVIDIA為了讓NV30的效能好看一點,除了弄出「僅限於GeForce FX系列」的Demo程式,還在驅動程式動手腳,引爆3DMark03作弊疑雲。略有年紀的科科,多少依稀記得當年這場肥皂劇鬧的有多大,也差點毀掉NVIDIA在驅動程式穩 痴漢水球 4 年前
專家觀點 硬科技 CPU AMD ati intel 處理器 簡報王與他們的產地 硬科技:簡報王與他們的產地:AMD Fusion篇 簡報時代背景:AMD在2006年耗費54億美元巨資,硬著頭皮吃下了ATI,寄望藉由處理器整合ATI的繪圖技術,同時建立一條對抗Intel和NVIDIA的不毀防線。 AMD併購ATI之舉,在當時頗讓眾人意外,因為考量到技術互補性,Intel吞掉ATI、AMD吃掉NVIDIA,是比較被外界「看好」的結果。總之,AMD願意砸這麼多錢,決策的背後勢必有足夠的野心和誘因,融合CPU和GPU的Fusion大戰略,乍看之下,自然就是最大的可能性,但絕不僅於此。 考量到AMD往行動運算與消費性電子市場進軍的企圖心,ATI的技術就更加的不可或缺了。稍微有點年紀的科科,也許還可依稀記得,ATI的繪圖晶片在真正成為 痴漢水球 5 年前
AMD ati radeon firepro 科技生活 ssg radeon pro wx AMD 進一步介紹專業繪圖卡 Radeon PRO WX 產品線與 SSG 概念 AMD 稍早以電話會議的方式介紹在今年 SIGRAPH 所發表的全新繪圖卡產品線 Radeon PRO WX 家族,以及針對概念性產品 SSG 做進一步說明,根據 AMD 的說法,現階段 PRO WX 將與 FirePro 產品線並存,但在產品應用範圍則同樣是針對專業繪圖領域。PRO WX 系列有三款產品,核心是隸屬第四代 GCN 的 Polaris 架構,從效能與 CU 數量對照, WX7100 、 WX5100 以及 WX4100 分別是對應 RX480 、 RX470 以及 RX460 核心,不過針對繪圖工作站的需求,意義體僅有單一版本,另外 WX5100 使用單槽式散熱,而 WX410 Chevelle.fu 8 年前
AMD ati gpu radeon 科技生活 polaris 10 旨在為 4K 與 VR 遊戲奠定新基準, AMD Radeon RX480 正式推出 AMD 在今年 Computex 發表了基於第四代 GCN 的 Polaris 10 顯示卡新品" Radeon RX480 ",強調不僅是新架構,也在命名有了新方式,同時也希望能為此級距的市場奠定新基準,鎖定超越 Full HD 遊戲體驗與 VR ,其中 4GB 版本號稱 199 美金起跳,似乎有著要與競爭對手爭奪萬元內高效能顯卡寶座的意味,同時設法把 VR 電腦整機的價格壓低到 800 美金以下。AMD 此次重新定義顯示卡命名,是希望更進一步簡化產品線,故目前 Polaris 系列的三張 GPU 不再像先前還有再型號前方以 R9 、 R7 以及結尾有分 X 版本與非 X 版本差異, RX4 Chevelle.fu 8 年前
產業消息 AMD ati gpu hbm AMD 公布未來 GPU 藍圖,將直上 14nm 並於 2017 年導入 HBM2 圖片來源: VideoCardzAMD 稍早公布了 2016-2018 年的 GPU 藍圖,也揭露接下來的 Polaris 、 Vega 以及 NAVI 三個代號的 GPU 的些許特徵細節,在今年即將公布的 Polaris 分為高階的 Polaris 10 與中低階的 Polaris 11 ,將使用第四世代的 GCN ,支援 HEVC 編碼與解碼,並提供 HDMI 2.0 以及 DP 1.3 輸出,同時跳過 20nm ,直上 14nm 製程,意味著應該不是台積電代工了。另外 2017 年的 VEGA 則將用上 HBM 2 高速記憶體, Navi 則將使用比 HBM2 更新的記憶體。可推測的是, Chevelle.fu 9 年前
產業消息 AMD ati gpu radeon 是斷尾求生抑或另闢新路? AMD 宣布成立 Radeon 繪圖技術事業群 照片為 Radeon R9 FuryAMD 當年併購 ATi 時曾意氣風發,也一直以業界唯一擁有 x86 CPU 加上 GPU 專利與技術而自豪,不過近年 AMD 處理器表現不理想,甚至連 Intel 也將假想敵轉到基於 ARM 架構的高通,只剩下 GPU 領域還稍有些許表現,不過近期仍被 NVIDIA 壓著打。稍早 AMD 宣布為了強化沉浸式運算領域,決定成立 Radeon 繪圖技術事業群,同時宣布由具 20 年實務經驗的 Raja Koduri 擔任資深副總裁暨首席架構師,他將掌管包括 APU 、獨立 GPU 、半客製化與 GPU 運算等繪圖領域相關發展,同時直接匯報給 AAMD 總裁暨執 Chevelle.fu 9 年前
新品資訊 AMD ati gpu radeon hbm AMD 正式於 E3 發表採用 HBM 記憶體的旗艦卡 Radeon Fury X ,採短卡搭配水冷設計 AMD 在 E3 宣布日前在 Computex 預告過,核心代號 Fiji 、全球首款搭載 HBM 的市售 GPU ,最終的名稱獨立於既有的命名方式,以 Radeon R9 Fury X 與 R9 Fury 、 R9 Nano 作為產品型號,差異在於 Fury X 採用 19 公分短卡搭配一體式水冷, Fury 則採用標準風扇的 19 公分短卡設計, R9 Nano 則是強調低功耗的 15 公分短卡設計。另外也將推出搭載雙 Fiji 晶片的版本。由於明天 AMD 將會在台灣進行更深入的說明活動(希望是很深入啦...)目前僅就所知的資訊先盡量整理。新聞來源: PC.Watch(1) , (2)圖 Chevelle.fu 9 年前
新品資訊 AMD ati gpu mediatek radeon soc 聯發科 聯發科正向 AMD 授權 Radeon GPU IP 中 AMD 與聯發科似乎達成了一項協議,聯發科將向 AMD 授權 Radeon GPU 架構,不過用於甚麼產品線、用在怎樣的情境,目前兩者還未有進一步的消息透露。雖然早在 ATi 時期, ATi 已經於 2009 年將旗下針對手持設備的 GPU 部門 Imageon 賣給了高通,也就是現在高通 Adreno 的基礎;不過 AMD 仍持續在旗下低功耗的 APU 產品線導入合適的 Radeon GPU ,如今將架構授權給 MediaTek 用於 SoC ,也算是証實其 GPU 架構確實能兼具功耗與效能。不過聯發科會將此 GPU 架構用於哪類型產品線?現在聯發科的行動 GPU 採用來自 ARM 的 Ma Chevelle.fu 10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