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觀點 硬科技 AMD intel x86 快取記憶體 多處理器環境 EV6 硬科技:幻之處理器系列 AMD Athlon MP「Mustang」(2001年) 時代背景:「x86世界的Alpha 21264」的K7核心與Athlon處理器,讓AMD首度擁有可壓制Intel的x86處理器微架構,也讓AMD的單季營收首度破10億美元大關。為了擴大戰果到伺服器市場,AMD在2001年推出支援多處理器環境的Athlon MP產品線,更以Intel的Xeon 900A (代號Cascades 2M) 為假想敵,計畫開發內建2MB大型L2快取記憶體的高階版本Mustang (野馬),但很快的就因為AMD決定集中資源開發K8 Hammer家族而被取消。 就筆者印象所及,當時消息一出,眾多AMD支持者可說是哀鴻遍野,彷彿AMD放棄補給Intel致命一刀的天賜良機。但 痴漢水球 2 年前
專家觀點 硬科技 HP Itanium PA-RISC 快取記憶體 Superdome 硬科技:RISC諸神的黃昏系列 HP的PA-RISC (完) 前面講了這麼多HP PA-RISC這個在眾多伺服器導向的RISC諸神中的「奇葩」,科科們爬文至今,很可能到現在對此還是很無感,但當看到容量大到令人感到不可思議的第一階 (L1) 快取記憶體,各位絕對瞬間眼睛將為之一亮 (臉上可能還順便掛著三條線),這也是PA-RISC處理器家族最重大的特色。 1991年的PA-7000 (PA-RISC 1.1版指令集首款產品),就已經具備分別多達256kB的第一階指令與資料快取 (同場加映:1992年的初代Intel Pentium是8kB指令和8kB資料),1992年的PA-7100更是驚世駭俗的「1MB指令和2MB資料」(對照組:1993年的IBM Po 痴漢水球 2 年前
專家觀點 硬科技 HP risc 指令集架構 PA-RISC 快取記憶體 硬科技:RISC諸神的黃昏系列 HP的PA-RISC (中) PA-RISC既然被公認是一個「保守的RISC指令集架構 (Conservative RISC)」,那麼科科們也就不得不了解一下這個RISC指令集究竟「保守」在哪裡。 我們先回顧Spectrum (光譜) 初版的開發時程: 1981年:HP開始組織人力研究全新的指令集架構,統計並分析IBM 370大型主機 (Mainframe) 的應用程式行為模式,也「理所當然」的選擇走向RISC指令集架構。 1982年初:HP實驗室完成指令集架構定義與相對應的虛擬記憶體系統。 1983年4月:開始實做第一個TTL (Transistor-Transistor Logic,電晶體邏輯) 實驗樣品。 1984年 痴漢水球 2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