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新知 火箭 台灣科技 國家太空中心 陽明交大 陽明交大ASARe團隊成功發射Asfaloth探空火箭 射高3000公尺 陽明交大航太系統與流體力學實驗室今天上午6時6分,在屏東旭海成功執行Asfaloth火箭的首次飛試任務,也是蛇鷹混合火箭引擎首度飛試,科研火箭射高約3000公尺,這也是場域啟用以來發射的第6支科研探空火箭。 國家太空中心(TASA)今天發布新聞稿指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航太系統與流體力學實驗室(Aerospace Systems & Aerodynamics Research, ASARe, 阿莎力)執行Asfaloth火箭的第一次飛試任務,Asfaloth取自小說/電影「魔戒」中的精靈馬,火箭推力約1000公斤,燃燒約10秒,推進約5秒,射高約3000公尺。 Asfaloth火箭長5. 中央社 9 個月前
新品資訊 機器人 機器狗 台灣科技 NTU DogBot 國科會 國產機器狗NTU DogBot研發成功 未來量產價格約5萬美金 國內首批自主研發的AI機器狗今天正式對外亮相,它們是寵物型Oliver、以及工作型Dustin,配備英特爾(Intel)CPU迷你電腦,為導航、AI演算提供運算平台,運動控制則採用安謀(Arm)晶片。 應用方面,團隊計劃讓Oliver、Dustin在今年底前學會爬樓梯,並規劃後續在室內送餐,以及鐵道車輛維修廠、化工廠區巡檢、災難搜救等場域進行驗證。 在國科會支持下,國立台灣大學機械系教授郭重顯帶領研究團隊,打造台灣首創且自主研發的AI機器狗(NTU DogBot),整合、運用多項機電設計與人工智慧(AI)技術,涵蓋機械設計、控制工程、步態生成、自主導航、AI演算法等,團隊並在今天舉行的國科會學 中央社 11 個月前
科學新知 成功大學 奈米科技 癌細胞 台灣科技 成功大學研發「奈米級螢光元氣彈」 可點亮癌細胞的發光器 在超早期發現治療 國立成功大學今天宣布成功研發世界首創「奈米級螢光元氣彈」,以進行細胞螢光影像,提高疾病偵測技術靈敏度,使癌細胞無所遁逃,也讓世界見證台灣奈米科技重大突破。 成大今天發布新聞稿指出,「奈米級螢光元氣彈」由成大化學系教授葉晨聖團隊研發,藉由放電細菌膜包覆增強上轉換粒子螢光機制,讓複合奈米粒子如同「凝聚超強的螢光元氣彈」,提高疾病偵測技術靈敏度。這項研發已獲得國際期刊「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ials)刊登。 成大表示,葉晨聖研究團隊製造出含稀土元素NaYF4:Yb,Er約60奈米大小的上轉換材料,在相同激發光條件與材料濃度下,用螢光光譜儀進行測量,發現包覆細菌膜後的螢光強度較包覆前 中央社 11 個月前
產業消息 台灣科技 軍事科技 國造潛艦 海鯤號 國造潛艦海鯤號進入泊港測試階段 完整外貌現身 首艘國造潛艦海鯤軍艦已進入泊港測試(HAT)最後階段,明天將從台船海昌工廠藉中信8號浮塢移至乾塢。今天下午5時多「海鯤號」緩緩移動出廠,船身未遮掩首度讓外界大致一探艦體全貌。 截至下午5時30分「海鯤號」已露出大半船身,知情人士透露,海鯤潛艦目前已進入HAT最後階段,中信8號浮塢的進駐並非執行海測(SAT),而是後續HAT相關測試項目「預備傾測試驗」,以品質、安全為首要條件執行,目前進度一切順利。 依台船公司發布測試作業項次規劃表,27日上午8時至上午10時30分,執行第1階段浮塢拖帶,內容為浮塢載運至2號碼頭浮船航道,地點為4號碼頭。 第2階段為浮船離墩,時間從上午10時30分至下午1時30 中央社 1 年前
科技應用 科技真險惡 醫療科技 人工智慧 台灣科技 太空科技 低軌道衛星 2023台灣科技發展大記事(下)台灣第一顆自製衛星順利升空 鴻海的低軌道衛星也搭SpaceX升空 2023年台灣科技重要前進,首先是發射了首艘前往北極的無人探測船,這是海洋探索領域的重要里程碑。合歡山鳶峰還設立了圓頂遠端天文觀測系統,進一步推動太空研究的界限。今年也見證了台灣碳權交易的引入,反映出國家對環境可持續性的承諾。 在醫療領域,台灣開發出拉曼光譜檢測平台,將中毒分析時間從四小時大幅縮短到半小時,這一突破對醫療診斷和病患照護具有重要意義。此外,台灣第一顆自製的氣象衛星「獵風者」在法屬圭亞那順利升空,增強了國家在氣象領域的能力。 虛擬實境技術也取得了飛躍性進展,宏達電的VIVE Focus 3首度被用於太空,展現了VR在太空環境中的潛力。此外,3D列印技術為口腔癌患者帶來了新希望,創造 atticus 1 年前
雲端服務 台灣科技 數位發展部 簡訊詐騙 政府短碼簡訊 111政府短碼簡訊已發送332萬則 明年開放台電、台水和地方政府使用 防止詐騙集團假冒公部門發送簡訊,111政府專屬簡訊平台今年10月上線,試營運迄今共發送逾332萬則簡訊。數位部今天表示,預計2024年1月首週111短碼服務上架到共同供應契約,開放台水、台電、中央與地方政府機關採購服務。 為避免詐騙集團偽冒公部門發送簡訊,數位部建立111政府專屬簡訊平台,平台已在10月開始試營運。數位部長唐鳳說明,只有透過此平台的政府機關,才可用111短碼發送簡訊,達到只此一家別無分號的效果,避免民眾被假冒政府機關的簡訊所騙。 數位部今天表示,上線試營運至今,廣邀各政府機關試用,截至12月24日,統計已有衛生福利部、經濟部、法務部、中研院、台南市政府及台北自來水事業處等24個 中央社 1 年前
專家觀點 工研院 BBC 半導體 張忠謀 台灣科技 全球晶片產量一半都來自台灣如何做到 BBC深入探究工研院微關鍵角色 全球晶片年產量逾一兆枚,台灣出貨量超過一半,究竟台灣是如何成為今日業界超級巨星?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訪問前工研院長史欽泰等人,回顧台灣半導體業半世紀來的歷程與秘訣。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BBC News)中文網報導,1969年夏天,當時23歲的史欽泰負笈美國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當年的台北塵土飛揚、遍布灰暗的公寓大樓,擁有汽車的市民不多。相較之下,當時美國剛把人類送上月球、波音747飛機翱翔天空,經濟比蘇聯、日本、東西德及法國的經濟總和還大。 現年77歲的史欽泰博士回憶道:「當我降落美國時,我感到震驚。我心想:台灣如此貧困,我必須做些什麼來幫助它變得更好。」最 中央社 1 年前
產業消息 AI 人工智慧 台灣科技 定位標記 中鋼 中鋼利用AI定位標記和鋼捲辨識技術 減少人力噴墨和浪費鋼材 中鋼近期成功創新鋼捲識別技術,先利用AI定位標記,再以光纖雷射將代表冷軋鋼捲身分的號碼刻印在小面積綁帶,並率先應用於軋鋼三廠產出的鍍鋅鋼捲。 鋼鐵廠軋鋼製程通常會在鋼捲外圈表面人工書寫或油墨噴印號碼,避免混料,但也造成鋼材浪費;中鋼近期成功創新鋼捲識別技術,利用AI定位標記等,減少材料浪費及二氧化碳當量(CO2e)。 中鋼今天發布新聞稿表示,鋼鐵廠軋鋼製程中,為避免造成不同客戶訂單產品混料情形,一般會在鋼捲外圈表面人工書寫或油墨噴印號碼,以辨別產出鋼捲的身分及利於追蹤管理。 中鋼為減少傳統做法的浪費,近期先利用AI定位標記,再以光纖雷射將代表冷軋鋼捲身分的號碼刻印在小面積綁帶,並率先應用於軋鋼 中央社 1 年前
科學新知 台大醫院 醫療科技 台灣科技 眼角膜 眼角膜移植 電紡紗生醫支架 神經修復 提高眼角膜移植手術成功機率 台大研發電紡紗生醫支架 促進眼角膜神經再生 眼角膜受損要等待角膜移植曠日費時、手術完成後也可能引發排斥,現在台大團隊研發的電紡紗生醫支架,結合高科技原理的電流及材料研發技術,經動物實驗,有非常高的效能,受損神經能恢復8到9成,提升眼角膜移植的手術成功率。不過這項發明預估要5-10年後才會導入臨床治療,在這之前大家還是好好的照顧自己的眼睛囉! ▲電紡紗生醫支架驗證雛型。 角膜等視覺相關神經受損目前仍無有效療法,即使有能力負擔百萬療程,效果也不佳。台大團隊耗時7年成功研發電紡紗生醫支架,可促進角膜神經再生,有望成病友新福音。 台大醫院今天上午舉行記者會,分享這項研發成果。台大醫院眼科部教授、高階眼表面與角膜神經研究中心主持人陳偉勵簡報指出, 中央社 2 年前
科學新知 大腦回春 腦神經科學 中風 台灣科技 陽明交通大學 陽明交通大學證實:音樂訓練可助老人重塑大腦、中風復健 學音樂不會變壞,甚至還可能強化腦部功能,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證實特定的音樂訓練會重塑大腦不同的神經網絡結構,還可能透過音樂訓練,讓出現運動障礙的中風患者、長輩復健。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今天舉行記者會,分享陽明交通大學生物科技學系講座教授謝仁俊與腦科學研究所教授陳麗芬團隊,今年1月登上國際腦功能學術領域經典期刊「人腦圖譜」(Human Brain Mapping)封面的研究,證實音樂訓練改變大腦網絡。 研究團隊主持人謝仁俊表示,團隊耗時10年,以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學生作為主要研究對象,主修藝術領域包含鋼琴、聲樂、弦樂、美術、舞蹈、打擊等,探討不同藝術領域專家,腦神經可塑性同異。 研究發現,鋼琴家和聲樂家 中央社 2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