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上半年, HTC 以 The New HTC One 博得不少掌聲,一體成形的高質感金屬機身、獨創但也風評兩極的 UltraPixel 相機,使 HTC 在去年初有著不錯的開始;然而隨著 UltraPixel 相機品質不穩,下半年的 One Max 也稱不上是能延續 HTC One 熱潮的重點產品,加上海外市場競爭對手紛紛崛起、公司前設計總監的背叛,去年對 HTC 不算是個好的一年。
今年 HTC 並未選擇二月在全球最大手機展覽 MWC 推出旗艦產品,而是另外選在三月循 HTC One 模式在紐約、倫敦兩地同步舉辦新一代旗艦 HTC One (M8) 的發表,一方面可避開在 MWC 被其它競品蓋過光芒,另一方面也表示 HTC 希望重新加深歐美市場的印象,但同時 HTC 也意識到去年仍力挺它的台灣市場的重要,選擇在台灣全球首發 HTC One (M8) 。
跳轉開始介紹 HTC One (M8)
選擇以同樣的 HTC One 為名, HTC 不僅期許 HTC One (M8) (以下稱 M8 )能夠延續 HTC One 的聲勢,同時 M8 也繼承許多來自 HTC One 的重點元素,包括採用人體工學的弧形金屬一體式機身、 UltraPixel 相機、 BoomSound 前置雙揚聲器等,皆源自於 HTC One 的經典元素。
不過畢竟時隔一年, M8 不光只是原封不動的重現 HTC One ,也在既有的經典元素進行強化,金屬機殼的質感與圓形造型的握感依舊,並且施加高質感的表面處理,筆者個人是覺得比起官方宣傳用的照片,實機的質感更好一些。不過單從 M8 與 HTC One 對比,最明顯的不同還是機背的雙相機了,關於雙相機的介紹容後再述。
機身的正面雖然與 HTC One 相當類似,但 M8 改為 5 吋 Full HD 螢幕,因為邊框比起 HTC One 更窄,並不覺比 HTC One 變大太多;此外雖然螢幕下方仍保留 HTC 的字樣,不過 M8 已經取消實體電容按鍵,跟進多數 Android 機種使用螢幕的虛擬按鍵。筆者認為實體電容鍵與虛擬鍵各有春秋,但以 M8 的配重與螢幕面積,使用虛擬按鍵單手較易按壓。
至於其他的按鍵配置, M8 仍是維持 HTC 一貫把開關配置在機頂的傳統,雖然 M8 依舊不可拆換電池,但是此次 M8 從善如流的加入可擴充記憶卡的設計,最大可支援 128GB 的 microSDXC 卡;另外這次 M8 使用 nanoSIM 卡,不過卡槽相當的大,推測應該是為了雙 SIM 卡版本所遇流的設計。
至於 BoomSound 設計則在數位演算法的加持下,不僅提供橫放時前置立體聲的播放效果,也利用數位聲學的方式將人耳較無法分辨但容易引起手機破音的音域過濾,並強化人耳可聽範圍內的聲音,獲得比起一般手機更大同時又不易破音的音量。
M8 的核心與一票旗艦新機一樣,使用高通最新的 Snapdragon 801 應用處理器,這款應用處理器雖然與 Snapdragon 800 基礎架構相同,不過強化了對多媒體的支援,但本質上仍舊大同小異,但由於 HTC 去年的機種仍停留在 Snapdragon 600 等級,效能的落差會比它廠明顯。
台灣版的 M8 使用高時脈的 2.5GHz 版本,也滿足規格控對於性能的要求,至於搭配的 RAM 為 2GB ,內建儲存空間有 16GB 與 32GB 雙版本,筆者手上拿到的則是 16GB 版本;值得一提的是雖然 M8 的測試數據分數相當亮眼,不過包括 FutureMark 以及 RightWare 的測試軟體目前因為跑分最佳化的理由暫時把 M8 的分數下架了。但畢竟是旗艦晶片,效能是有目共睹的。
M8 採用 Android 4.4.2 搭配 SENSE 介面與 BlinkFeed 首頁設計,並且可選擇使用傳統 Android 頁面作為主畫面,或是已可閱讀大量資訊的 BlinkFeed 作為首頁,此次 BlinkFeed 也與國外知名的個人保健設備 Fitbit 合作,可將資訊同步到 BlinkFeed ;雖然目前 HTC 對個人智慧穿戴設備還未有動作,但有傳聞 HTC 對此也很感興趣,與 Fitbit 的合作會否有更進一步的意義在?
另外 M8 也提供一個超級省電模式,功能就像先前 Samsung Galaxy J 基於日本電信商需求所推出的超省電模式一樣,將畫面的顯示方式、特效以及功能進行管理,以減少除了通話以外不必要的電耗為前提,在此模式下功能會極度的被限制,但若萬一遇到大停電、山難時,可藉由此模式維持求救、報平安所需的通訊能力。
M8 也針對未成年使用者提供兒童模式,可限制手機的功能避免兒童使用手機遊玩暴力遊戲或是上不該上的網站,也可避免他們誤觸線上付費機制或是瀏覽使用者個人的私人資訊,此模式可由長按開關啟動。此外因應初次使用手機者, M8 也有提供以大型圖像為主的簡易模式,與省電模式的不同在於此模式不會刻意限制效能與連線能力。
至於紅外線控制, M8 仍與 HTC One 一樣以電視遙控器功能為主,並未開放給其它紅外線家電學習遙控器的功能。
先前有提到, M8 透過一些手段減少按壓開關, M8 使用的方式就是螢幕的敲擊喚醒與手勢喚醒;在休眠狀態下輕敲兩下螢幕即可喚醒手機,而後再進行解鎖動作,抑或直接在休眠的畫面下佐滑進入先前開啟的軟體、右滑進入 BlinnkFeed 首頁,而由上往下滑,還可叫出語音搜尋撥號。當然在 M8 休眠下,橫放 M8 按下音量也可啟動相機。
此外首購贈送被戲稱為洞洞保護套的原廠保護套也相當的有趣,表面的小孔不僅是裝飾,除了保留 BoomSound 在搭配保護套能正常使用外,輕敲兩下保護套,仍可喚醒手機,且會以另一種 8 點陣風格的方式顯示現在的時間、天氣,此時下滑螢幕也可叫出語音撥號搜尋,來電則會以跑馬燈的方式顯示來電的電話或是聯絡人。
這個原廠保護套也同樣具備掀蓋喚醒的機制,不過並非使用常見的磁吸式,而是透過正面左側刻著 HTC 字樣的感應區塊提示 M8 處於闔蓋與掀蓋,並且提醒在闔蓋時顯示對應的點陣風畫面,如果略為掀起上蓋,還會看到底下的圖案,但掀到一個角度就會解鎖。不過這個保護套由於 M8 採用弧形機背,翻到背面後無法與機身貼合,轉軸的耐用度也需要時間證明。
M8的重頭戲,就是獨特的後置雙相機結構,不過不同於幾款為了拍攝 3D 照片所設計的雙相機手機, M8 的雙相機仍僅有下方的 UltraPixel 相機才是負責拍照用的。那上方的相機是做甚麼用的? HTC 稱此相機為測距相機,它的用途是紀錄照片內景物的相對距離,而非用於拍照。
打開 M8 的相機功能,細部可設定的功能相當多,也有向準專業級相機看齊的意味,不過在拍攝模式中卻不見多數高階 Android 手機的自選對焦拍攝。原因是因為 M8 利用雙相機構成的 Duo景深是在透過內建相機 app 拍照時,就已經將測距相機的資訊紀錄在照片內,不像一般手機相機需要以特殊模式將拍照與測距分開進行,故不須額外針對自選對焦設計拍攝模式。
選取一張 M8 拍攝的照片,點選編輯,就是 M8 相機最精華的地方。幾乎多數的照片都可在此模式進行 UForcus 的焦點重新選擇,筆者自己拍攝的照片最多可把焦點選擇在三個焦點距離,選定焦點後會將主體外的物體進行渲染虛化,營造淺景深的效果。另外還有此技術的延伸應用:前景突出,也是選定焦點後把背景套上處理過的四種特效,藉此凸顯主體。
另外魔法幻境則是將影像進行縮放,並且套上如落葉、飄雪的效果做成一段短動畫,並且還可標上時間、地點等;而 Dimension Plus 則是把照片處理成類似閃卡的裸視 3D 照片,並可隨著傾斜手機營造出物體的層次感。
魔法拼貼特效則是運用人像辨識的功能的特效應用;魔法拼貼是用於把兩張照片內的人物進行合成,會將目前的照片視為背景主照片,另外系統會篩選出有人像的其他照片,選擇第二張照片內的人物後,即會自動進行去背動作,可與第一張照片合成,並且可再次透過人像辨識的方式,將第一張與第二張照片的人物進行圖層對換。
至於美化的功能應該是不少女性朋友不可或缺的, M8 內建的人像美化會透過人像與五官辨識,將特效套用在人臉的範圍內,不僅具有美白、亮膚的功能,還包括進行瘦臉、眼睛放大的功能,不過眼睛也別放得太大不然會很可怕的...
不過 M8 的相機雖然有趣,但也許是演算法邏輯,或是光學鏡片抗耀光的能力所致,面對強光拍攝容易造成明顯的過曝,使畫面上的光源周遭呈現大量的白色區塊,不知道這能否透過新的演算法修正,不過在正常環境拍攝的效果仍是具一定水準。
M8 不僅延續了 HTC One 的名字與金屬質感的特色,更在許多貼心的小功能與拍照技術進行強化,筆者認為 M8 也是此次的幾款旗艦機種當中與前一代機種有最明顯升級感的,同時也是這幾款新旗艦內無論在產品設計、機能巧思較具特色的一款。
不過這幾款旗艦機也是各有千秋,例如三星 S5 的首創混合對焦系統、 S Health 與導入防水能力, Sony Z2 的防水、降噪耳機支援與大尺寸相機元件,硬體雖不突出但價格較低且有 Knock Code 的 LG G Pro 2 等, HTC One ( M8 )則是以金屬質感機身、 Duo 景深相機還有深受不少台灣消費者喜愛的 Sense UI 與之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