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錢是教出來的》/(1)教他有錢,不是給他錢(上)
《有錢是教出來的》,夏韻芬/著,麥田出版,2005年08月初版。著/夏韻芬
編按:
原則:透過淺顯易懂的文字,以「實用」、「活用」、「好用」分析理財的重要性。
帶領小讀者為自己和家庭的財務做健診。
介紹、比較時下流行的理財方法。
引用生動、活潑、具體的實例和運算方式,讓小朋友對於金錢管理有清晰、完整的的認知。
成人也可以掌握並善用理財工具,為自我的人生理財路踏出穩健、紮實的第一步。(本文摘自原書)
※ ※ ※
給孩子錢,就能保證孩子一輩子吃喝無虞?其實未必,倒不如掌握每一次的理財教育,讓孩子漸漸理性的運用金錢,慢慢的就可以擁有很安全而且富足的人生。
天下父母心,總是希望把自己所有的一切,包括錢跟所有的愛,都留給孩子!但是我卻要奉勸全天下的父母,寧願教他有錢,不要給他錢。
以我自己為例,我就花了很多工夫和老公建立共識,要「破產上天堂」!也就是花完這輩子我倆賺的錢,然後快樂上天堂,留給孩子的則是全部的愛跟金錢管理的教育。
大多數的人都不是生來就大富大貴,也就是全憑白手起家,一步步賺到自己的銀子、妻子、兒子、車子、房子,這樣的人生多麼令人驕傲,也讓人感到滿足。不論是經濟時代變得嚴苛,還是我們的實力有限,無法替孩子多攢一點銀子。
總之,我們所遭遇的經驗也應該讓孩子自己去體驗,這樣有一天他也同樣會感到很滿足、很驕傲,因為他也跟父母一樣,是靠自己的努力獲得那五子登科的喜悅。所以,為人父母的縱使再怎麼疼愛孩子,千萬不要剝奪他們人生的樂趣。
如果要回顧人生,我會很懷念爸爸上班、媽媽在家裡做手工的日子,那時我總想早點寫完功課,好去幫媽媽的忙。後來,媽媽為了籌措我們念私立學校的學費,只好去電子公司上夜班,而爸爸總會挑一天讓我們晚睡,然後一起到巷口接媽媽。就算到現在,我還深深懷念那種幸福的滋味。
記得跟老公結婚的時候,同學都笑我嫁入豪門,不過我總是回答說:「對,我老公的確是穿豪門內衣。」結婚初期,我們懵懵懂懂買了房子,沒想到卻套在最高點,也把生活的品質逼到最窘迫的處境,但是我總會懷念每年老公生日時,總會訂飯店帶我去大吃ㄧ頓的甜蜜;為了省一段車錢,反而多了一段散步的感情;為了買部二手車,挑遍大台北地區,後來老公還對我的挑剔功夫感到驕傲,因為正是這樣才會挑到他!其實那時的挑剔,完全是錢不夠多!即使這樣,成家的喜悅,陪我度過婚姻的所有低潮期。
有了孩子之後,辛苦更多。不過,我要說的是,苦中作樂卻可以一輩子難忘,太容易得來的財富或是幸福,反倒不夠雋永。我想,這應該也是很多販夫走卒都有的深刻體驗。
我們都希望未來孩子也有一段屬於他自己的奮鬥故事、有段精采的人生經驗,然後可以很驕傲的跟他們下一代說:「你爸爸當年我……」這種喜悅,我想我們都沒有權力剝奪。
《有錢是教出來的》/(2)教他有錢,不是給他錢(下)
給孩子錢,就能保證孩子一輩子吃喝無虞?其實未必,孩子會不會被騙?會不會投資失利?會不會把錢一下子敗光?都很難講,很多人擁有上億身價,結果豪賭輸光;還有人因為相信別人,或是胡亂投資,也是賠得一屁股債,這些訊息,打開電視新聞或是翻開報紙就會輕易看見。
不要留錢給孩子,最重要的意義就是「自己要能養活自己」,也就是說,現在時代不一樣,不再是養兒防老,老實說,孩子不見得要養你。或許是因為工作的時空關係,或者是小家庭夫妻不願意跟長輩同住。所以自己老了,就要安排自己的生活,千萬不要冀望孩子,免得孩子如果安排得不好,又會產生埋怨。何況,讓孩子承受極大的壓力,並非父母所願見。
所以,把要留給孩子的錢用來安排自己的老年生活,除了日常生活開銷之外,還要顧及醫療、老年看護等。讓自己快樂,又不拖累孩子,大家都開心。
至於要留給孩子的是怎樣的金錢教育?我想,生活上的惜物愛物、珍惜資源是根本,然後,便是讓孩子接受很好的教育。教育是投資孩子的未來,我常說每個國家都一樣,如果孩子沒有受教育,就找不到好工作,當然也就沒有錢,更不用說將來會有翻身的機會;不僅是這一代,這還會是惡性循環,也就是永無翻身的惡性循環。
我父母那個年代,雖然他們沒有錢,但是卻努力教育我們,傾全力把我們姊弟四人送進私立學校,當然上私立學校並不能保證什麼,但至少這是他們的用心和期待,甚至到現在,他們還是堅信教育是對孩子最重要的投資。
其次,行有餘力時,我們就要開始孩子的理財教育,包括上超市、把錢存在大豬公裡,還有每年的壓歲錢要怎樣運用,甚至讓孩子安排一次自助旅行,都是很好的教育題材。掌握每一次的理財教育,你就會發現孩子漸漸能夠理性的運用金錢,長此以往,慢慢的他就可以擁有很安全而且富足的人生。
《有錢是教出來的》/(3)零用錢該給多少?(上)
當孩子知道錢的妙用的時候,就要開始跟孩子談論錢,而且可以適度的給零用錢,至於要給多少,可以自己來決定。
零用錢應該給多少?我想是很多爸媽要做孩子理財規畫中,很重要的思考方向。感覺上,好像要先給他錢,才能教他們管理財富,不過,我認為,他們也可以靠自己的本事來賺錢,這個思考方向,以後會有更詳細的說明。至於,如果要給小孩錢,應該給多少?其實這個問題國內外專家大概已經討論了十幾年,總是沒有定論。還好沒有定論,我們可以自己決定。
通常,當孩子知道錢的妙用的時候,就要開始跟孩子談論錢,而且可以適度的給零用錢。我看過有的媽媽在小孩上幼稚園小班的時候,就給孩子零用錢,當然是用幫他存的方式來給予;其實孩子在小班的時候,應該已經知道錢錢的妙用,因為錢錢可以換得他喜歡的養樂多跟麥當勞,不過我覺得,大概小學一年級開始,會比較好溝通。
我常常在很多場合跟大家討論何時給孩子零用錢?要給多少的問題。有一次,我發現威士卡的台灣總裁柯如龍也有很明確的規定,他一個星期給孩子100元,是台幣,不是美金。雖然我懷疑他是美國人,應該給美金,不過他說:不能給太多。
以美國人給周薪的方式,我覺得很好,後來我跟很多媽媽一起討論,覺得一年級,一天給10元,一周(以上學5日計算)約是50元;二年級一天給20元,一周約是100元;三年級,一天給30元,一周也有150元。總之,在年級之後加一個零,這樣很好記,也很符合一般雙薪家庭給零用錢的水準;當然,這不包括吃飯錢,如果有的小孩還需要買早餐或是買晚餐,則費用要另外算。
至於國中生,那就依照現在的七年級、八年級、九年級來估算。以八年級生來說,一周就有400元的零用錢,一個月也有1600元,即使要算入吃飯的便當錢,也是綽綽有餘。我很喜歡在便利商店看到孩子在做選擇,是要買一瓶可樂,還是多吃一個關東煮,這種選擇,對他是有利的,對他的荷包管理更有直接的幫助。
當然,這樣的計算模式,我跟很多媽媽討論過,大家都覺得很可行,我們也正要開始這樣的實驗。不過,在此之前,我想很多家庭的父母還是要先思考一下,是不是準備要開始給孩子零用錢了?自己有沒有能力支付孩子的零用錢?這些都是要先考量。
之後,還要跟孩子討論金錢的責任,因為金錢管理不是只有享樂跟使用的權力,他有更多的責任,萬一孩子拿了錢,正好可以拿去打電動,或是看漫畫花光光,那就是之前的準備工作沒有做好。
我個人比較贊成孩子用做家務的方式來賺自己的零用錢,這樣他們才不會覺得錢是由天上掉下來,如果一周給個60元,錢花光了,下周還有60元進帳,這樣,父母給的零用錢就像個水龍頭一樣,沒有任何的規畫。
給零用錢之前,可以先跟孩子討論一下,如果有零用錢,你們會怎麼做?存起來是一個很好的規畫,你甚至可以要求孩子要先存一半起來,剩下來的才可以花,這樣孩子就會知道,有先存錢才可以花的關鍵。
接下來跟孩子討論,有零用錢之後,父母親要支出的,包括學費、便當錢、車費以及一些學雜費,但是有些是孩子應該自己支付的,例如籃球、腳踏車、名牌球鞋等。
再來就要跟孩子談目標,有短中長期,例如我家老大的短期目標,就是先存到一千元,這樣才可以先存到銀行生利息,接下來,他想買籃球,想買一輛腳踏車,這就是他的目標。目標明確才會有規畫,有了規畫,一切行事就會清楚明白。
我以前就是太溺愛孩子,當他跟我哭訴每個小朋友都有一台GAMEBOY的時候,我一時心軟買給他,後來他天天打,有一次,還躲在棉被裡玩,我一時生氣,把那台GAMEBOY砸爛了。老實說,後來真的很後悔,因為隨便拿去網路拍賣也會有一點回收價值。
《有錢是教出來的》/(4)零用錢該給多少?(下)
現在我的孩子也有自己的電視遊樂器,不過只要該做的事沒做或是受了處分就不能玩,一切規定清楚,他們認真收拾玩具,我也不會亂砸,這就是我付了零用錢之後的好處。
給了零用錢之後,還有一個好處就是,每次面對學校的捐獻,我都很尷尬,因為不知道其他同學會捐多少?很多時候,我跟老公都有主動捐款的動作,像任職的工作也會有樂捐行善的活動,所以面對孩子的捐款,怕少了,讓孩子回來嘀咕,多了,也讓孩子不知道面對其他同學的態度。後來,我決定,就是「用你們的零用錢來捐!」由孩子自己做主。
當然,我們會從旁協助孩子,跟他解釋九二一大地震的傷亡、南亞大海嘯的慘劇,讓他們知道有能力去行善樂捐是一件高尚的事情。我們要告訴他,只要是靠你自己的錢捐出去的善念才是珍貴的。
我們曾經帶了一個大豬公,捐給位於關渡的某中途之家,我們也準備了很多的衣服、玩具、書籍,不過工作人員卻說:「東西太多了,錢比較實在。」所以,我家兒子就說:「把大豬公也捐了出去。」我知道他捨不得,不過,他告訴我,他很幸福,因為裡面的小孩都沒有媽媽。
這樣的方式,會讓孩子很容易有行善的動機。我的牧師娘同學庸蕙說基督教有十一奉獻(收入的十分之一來奉獻),我覺得,這也是很好的行善奉獻計畫。
所以,孩子有了零用錢之後,應該要有一部分作為儲蓄,另一部分去列出想要買的目標,當然這個目標會改變,也會有所增減。接下來的一部分就要鼓勵孩子做一些藝術的欣賞,畢竟這是培養生活情趣的方式,像聽演唱會、音樂會、舞台劇,或是幫自己規畫一趟留學團之旅,最後,一定要提醒孩子留一點錢,做一些奉獻捐款。
《有錢是教出來的》/(5)我們家很窮!(上)
很多父母都會善意的隱瞞家中的財務,主要是因為孩子還小,想讓他們明白「賺錢不容易」的道理。
對很多父母而言,要不要向孩子公布家裡的財務狀況,是一個兩難的問題。我有很多「有錢人」朋友竟然都跟孩子說:「我們的房子是租來的,家具是向朋友借來的。」還有很多朋友的小孩會跟我說:「阿姨,我媽媽說我們家很窮!」
有時候,我氣不過,就會跟朋友說:「幹嘛欺騙小孩,我又不會跟你借錢,何必裝窮!」只見朋友兩手一攤,有氣無力的說:「這也是一種理財教育嘛!」
其實,以理財的觀點出發,我還有點贊同這種做法,大家都知道由奢入簡難,由簡入奢卻是十分容易,如果用宿命一點的看法,一個人一輩子「注定」有多少錢可以花。
不過,如果真是這樣,我倒希望在孩子還小的時候,能花的錢不要佔去太大的比例,這樣等我們看不見的時候,他們才能有多一點錢可以花,相信這應該是許多為人父母的心願。
所以很多父母都會善意的隱瞞家中的財務,不過,如果是因為孩子還小,想要讓他們明白「賺錢不容易」的道理,我倒覺得應該先讓孩子明白不是一輩子都可以茶來張口、飯來伸手,東西不見了媽媽就會再買,在外頭惹麻煩也都會有爸媽拿錢來擺平。畢竟習慣的養成要從小開始,疼愛子女的家長千萬不能輕忽。
除非是富豪家子弟,沒有坐過公車,沒有跟別人打賭玩彈珠,出門有保鏢、司機,從小就可以發現自己跟人家不一樣;不過,就算自己不知道,別人也會告訴他:「哇!你們家好有錢喔!」反過來,如果是窮人家,家徒四壁,吃穿都要斤斤計較,我想生活在這種環境下的小孩也很清楚知道自己家很窮;偏偏就只有那些不上不下的小康家庭,反而很難跟孩子說清楚講明白!
記得小時候學校發的調查表總要填寫「家庭經濟狀況」,爸爸會說:「填小康吧,」其實那時候家裡的生活滿拮据的,我的鉛筆總是要等在美國人家中幫傭的阿姨來贊助,但是為了不讓我在學校受到歧視,爸爸總會寫下「小康」的字眼。
《有錢是教出來的》/(6)我們家很窮!(下)
現在的中產階級,大都是屬於小康之類,很多父母在職場上努力工作,積極的加班、升遷,拚命的學習理財,為的就是在有限的薪水裡,多攢一點錢。但是多攢的錢,總是無法逃過國稅局的稽查。
很多販夫走卒因為擺地攤可以不要報稅,所以荷包滿滿,出入名車;許多有錢人更是會請會計師做海外的節稅動作,所以賺很多卻繳很少的稅。只有中產階級,賺的每一毛錢都逃不了稅。所以我常說,中產階級賺錢是賺稅後的錢,但是花錢卻是花稅前的錢,生活起來十分艱辛。
我有很多在外商公司工作的朋友,位居高階主管,年薪好幾百萬元,按理說都是有錢人,不過他們還是無法跟自己的孩子談論財務狀況,其中一位朋友,已經擠進大直重畫區,身價數千萬元,但是還總是擔心「隨時沒工作」,所以只能騙孩子說:「房子是租來的,每月的租金要十幾萬。」
連我自己也很難跟孩子解說家庭財務的全貌,不過,我還是會盡力跟孩子說明,例如,房子是爸爸買的,不過我們還有貸款要繳;車子是爸爸的「禮物」,是爸爸努力工作賺來的。
因為家裡實施家務有給職,所以孩子從很小時就知道,錢是需要靠賺來的,而小孩子幫忙做家事就會有錢拿。有一次,我請老大幫忙看弟弟的功課,如果檢查沒有錯,我就會付他薪水,沒想到他竟然因此體會到做家事要付出體力,可是看弟弟的功課卻是易如反掌,也就是說,他發現「用腦袋賺錢」比較容易,也比較舒服。我想,藉由那次的體認,對他以後的職場觀應該會有不同的感觸。
此外,家裡也有「借錢」、「加班費」等的規畫,所謂的借錢就是預支,這和我們向銀行借錢的道理一樣,只不過跟銀行借錢要付利息,跟父母預支零用錢是不會收利息。
好比孩子需要買電腦,但是存款又不足,就可以跟父母先借錢;至於加班費則是家裡一些非迫切性的工作,例如油漆、整理衣服、花園、不用的書籍等等,都可以列入加班費中。如果孩子需要賺額外的錢時,這都是很好的方法和經驗。
如果孩子了解預支的意義,就會懂得房貸,也就能體會還錢的壓力,自然就能感受到父母親的辛苦,這也就等於跨出和孩子溝通理財的第一步。
有一個預言故事說到,有一個人問老鷹:「你為甚麼要到高空去教育你的孩子?」老鷹回答說:「如果我貼著地面去教育牠們,等牠們長大了,哪有勇氣去接近太陽呢?」
給孩子一個比較嚴苛的理財環境,對他們絕對是正面,而且在孩子念中學以前,應該都維持這樣的原則和方向。
《有錢是教出來的》,夏韻芬/著,麥田出版,2005年08月初版。
1 則回應
轉貼~~我覺得這篇也不錯~~
以色列教育孩子的方法(想當富豪的父母一定要看)
很好的觀念
1992年,當我輾轉回到以色列的時候,13歲的老大、12歲的老二和10歲的小女兒都還暫時留在中國。
選擇在那時回到以色列,完全是窮途末路:我的父親是猶太人,二戰時逃亡到上海,並在那時生下了我。
母親在我很小的時候就拋棄了我們,12歲那年父親去世,我就成了孤兒。
長大後,我在上海銅廠當體力女工。結婚生下3個孩子後,丈夫離我們而去。
留在上海,滿眼都是痛苦的回憶。
正好那時中以正式建交,懷著一種逃避的心情,我成為了第一批回到以色列的猶太後裔。
初到以色列的日子,比想像中要困難許多。
我不懂得那裡的語言(父親教的古希伯萊語早已不在以色列使用),不懂得移民優惠政策(新移民可以有一筆安家費),在特拉維夫的大街上,我壓根不知道怎樣才能生存下去。
我從上海帶去的積蓄只能維持3個月的生活開支,我必須找到賺錢的辦法,還要早日把孩子接到我身邊。我苦攻希伯萊語,學最基本的生活語言,然後,我在路邊擺了個投資最小的小攤賣春捲。
以色列的官方貨幣是謝克爾,1謝克爾兌換人民幣2塊錢,更小的幣值是雅戈洛,1謝克爾等於100雅戈洛。我的春捲小攤,每天能賺到十來個謝克爾。
當我的小攤生意慢慢穩定下來以後,1993年5月,我把3個孩子都接到了以色列。
孩子們初到以色列的時候,受到了不少鄰居們的責難。
以前在國內時,我一直秉承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原則,到了以色列以後,我依舊做著我合格的中國式媽媽:我把孩子們送去學校讀書,他們上學的時候我賣春捲。
到了下午放學的時候,他們就來春捲攤,我停止營業,在小爐子上面給他們做餛飩下麵條。
一天,當3個孩子圍坐在小爐子旁邊等我做飯的時候,鄰居過來訓斥老大:“你已經是大孩子了,你應該學會去幫助你的母親,而不是在這看著母親忙碌,自己就像廢物一樣。
”然後,鄰居轉過頭訓斥我:“不要把那種落後的中國式教育帶到以色列來,別以為生了孩子你就是母親……”
鄰居的話很傷人,我和老大都很難受,回家後,我安慰老大:“沒事的,媽媽能撐住,我喜歡照顧你們。
”可是,老大說:“也許,她說得沒錯。媽媽,讓我試著去照顧弟弟妹妹吧……”
第二天是祈禱日,孩子們中午就放學了。
來到我的小攤,老大坐在我旁邊,學著我的樣子把打好的春捲皮包上餡卷成成品,然後入油鍋去炸。
他的動作一開始有些笨拙,但是後來越來越熟練……
老大身上的轉變大得連我自己都想不到,除了幫我做春捲,他還提出由他們帶做好的春捲去學校賣給同學。
每天早上,他和弟弟妹妹每人帶20個春捲去學校,放學回來的時候,會把每人10謝克爾的賣春捲收入全部上交給我。
我覺得很心酸,讓他們小小年齡就要擔起生活的擔子。
可是,他們沒有表現出我想像的那種委屈,他們說他們慢慢開始喜歡這種賺錢的感覺了。
鄰 居 太太經常來跟我聊天,告訴我正規的猶太家庭應該如何運作,應該如何教育孩子——猶太人從來不覺得賺錢是一個需要到達一定年齡才能開展的活動,與中國的“教育從娃娃抓起”一樣,他們始終覺得“賺錢從娃娃抓起”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鄰 居 太太告訴我,在猶太家庭孩子們沒有免費的食物和照顧, 任何東西都是有價格的,每個孩子都必須學會賺錢,才能獲得自己需要的一切。
我覺得這樣的教育手段比較殘酷,不是那麼容易接受。
但是,孩子們在學校也被灌輸著這樣的理念。他們比我更容易地接受了這種猶太法則。
於是,我決定改變以前在國內對孩子們的習慣,試著培養他們成為猶太人。
首先,我們家確立了有償生活機制,家中所有東西都不再無償使用,包括我這個母親提供的餐食和服務。
在家吃一頓飯,需要支付給我100雅戈洛的成本費用,洗一次衣服需要支付50雅戈洛……
在收取費用的同時,我給予他們賺錢的機會,我以每個春捲30雅戈洛的價錢批發給他們,他們帶到學校後,可以自行加價出售,利潤部分可自由支配。
第一天下午回來以後,我得知3個孩子賣春捲的方式竟然截然不同:
老三比較老實,按照老價錢,50雅戈洛一個零售,賺到了400雅戈洛;
老二則使用了批發手段,40雅戈洛一個直接將春捲全部賣給了學校餐廳,儘管只有200雅戈洛的利潤,但他告訴我餐廳同意每天讓他送100個春捲去;
老大的方式比較出人意料,他在學校舉辦了一個“帶你走進中國”的講座,由他主講中國國內的見聞,講座的噱頭就在於可以免費品嘗美味的中國春捲,但是需要買入場券,每人10雅戈洛,每個春捲都被他精心分割成了10份,他接待了200個聽眾,入場券收入2000雅戈洛,在上繳學校500雅戈洛的場地費用後,利潤1500雅戈洛。
除了老三的方法在我意料以內之外,老大和老二的經營方式都超出了我的想像。
我真的沒有料到,只在短短數日之間,以前只會黏著我撒嬌的孩子就搖身一變成了精明的小猶太商人。
他們的學業並沒有因此受到任何影響,為了琢磨出更多更新穎的賺錢方法,他們很努力地去學習和思考——老師授課的內容很對他們胃口,因為沒有奉獻精神之類的說教。
老師問過他們這樣一個問題:“當遭到異教徒的襲擊,必須逃命的時候,你會帶著什麼逃走?”
對於這個問題,回答“錢”或“寶石”是不對的。
這是因為,無論是錢還是寶石,一旦被奪走就會完全失去。
正確的答案是“教育”。
與財物不同,只要人活著,教育就不可能被別人奪走。
他們很讚賞老師說的這麼一句話:“如果你想將來成為富翁,就學好眼前的東西,它們將來都會大有用處的……”
當老大在法律課上學習了移民法後,他告訴我像我們這樣的家庭應該可以去移民局領取安家費。
我半信半疑去了,結果一下領回了6000謝克爾的安家費,這對我們一家來說可是一筆了不得的財產。
然後,老大跟我說因為他給我提供了資訊,我應該付給他10%的酬金。我猶豫很久,終於決定把600謝克爾這筆大錢給他,他拿到錢後,給我和弟弟妹妹都買了很漂亮的禮物,剩下的錢,他說他會拿去變成更多的錢。
老大用這筆酬金郵購了一批在國內很便宜的文具,然後去學校進行售賣,利潤再投入繼續進貨,1年以後,他戶頭上的金額就已經超過了2000謝克爾。
儘管老大很會賺錢,但在實際上,老二比他更能領會猶太法則的精髓——猶太人共同的一點是,從事那些不用投入本錢的行業,從事其他人不做的、無須花錢和投資的工作。
當老大在利用國內的資源賺錢的時候,老二也在如此做著,不過,他賺的是不需要成本的精神領域的利潤——老二以他14歲的年齡和文筆,竟然在報紙上開設了自己的專欄,專門介紹上海的風土人情,每週交稿2篇,每篇1000字,每月8000雅戈洛。
老三是女孩子,因為比較矜持,也沒有展露出賺錢方面的才能,但是我在她身上欣慰地看到了猶太人對生活的樂觀和優雅。
她學會了煮茶和做點心,每天晚上,她會精心煮一壺紅茶,配上她自創的口味不同的點心,一家人圍坐下來邊吃邊聊天——老三的點心有點中西合璧的味道,兩個哥哥都很喜歡。
不過,這些點心不是免費的,兩個哥哥支付的點心費用,刨開成本和每天需要交給我的費用外,老三也能活得很滋潤。
當我們家的資金越來越豐富的時候,我們一家4口合資開辦了我們家的中國餐廳。
我占40%股份、老大30%、老二20%、老三10%。
當我們家的餐廳越來越有名的時候,我也引起了很多關注。當我獲得拉賓的接見後,我成了以色列的名人。
此時的我已經完全掌握了希伯萊文,再加上我的母語中文,我最後被以色列國家鑽石公司邀請擔任駐中國首席代表。
當我回國任職的時候,孩子們也跟隨我一起回到了中國,有了中國孩子作為比較對象之後,我方才發覺我的孩子成長得比我想像的還要優秀——在回國之前,每個孩子都去購買了很多以色列產的物品。
回國之後,老師來找我了,她說我的孩子在校園推銷來自以色列的商品,從飾品到民族服裝甚至到子彈殼無所不有,她建議我好好管教一下孩子。
我告訴她,我無權干涉我孩子的行為,這是他們賺取他們學費的方式——因為,我已經不再負責他們的所有學習費用。
老師的眼睛頓時瞪得大大的,她理解不了像我這樣月薪5000美元的母親竟然會不給孩子學費。
我請她品嘗一下女兒做的在家售價2塊錢一個的小點心,微笑著告訴她:“這是我的孩子在以色列生活幾年以來,學會猶太法則的產物,我相信他們將來都會成為優秀的人才……”
隨後的高考中,老大進入了旅遊高等專科學校,他說他要成為專業的旅遊人才,然後去以色列開辦自己的旅遊公司,壟斷經營中國遊;第二年,老二考入上海外國語學院,他說他的理想是當一個作家,在不需任何投資和奉獻的前提下賺取利潤;老三說她會去學中國廚藝,當一個頂級的糕點師,然後去開辦全以色列最好的糕點店……
回國以後,我發覺很多中國父母都活在一種左右搖擺的矛盾心態中,既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能成為大富翁,卻又似乎害怕孩子過早地沉迷於金錢——就好像,既希望孩子將來能有個幸福的家庭,卻又害怕孩子現在會早戀一樣。這是一種典型的葉公好龍——猶太人用敲擊金幣的聲音迎接孩子的出世,賺錢是他們人生的終極目標,至於教育、學習都是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必須經歷的過程——而中國的父母,哪怕心中憧憬無比,但卻從來不肯挑明這個話題。
這句話很難說嗎?其實只是簡單的一句:
“孩子,我想當一個富豪的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