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上映的科幻電影星際效應,描述2067年庫柏與其組員駕駛永恆號穿越蟲洞前往未知星系,尋找適合人類居住的行星並執行人類移民計劃。星際效應那滂薄的電影配樂、華麗的視覺效果和細膩的劇情設定,全球票房亮眼,還因此獲得奧斯卡金像獎5項提名以及最佳視覺效果獎,電影中有許多經典場面、名句,還有讓人燒腦的天文現象,至今仍是影迷津津樂道的話題。
當代蟲洞大師創造的科學理論
電影的許多科學理論是由加州理工學院物理教授Kip Thorne協助構想,讓電影中像是「蟲洞」、「黑洞」、「重力時間膨脹」、「五維空間」等現象有一定的理論支持。在電影中為了要讓永恆號能抵達百億光年外的星系,就必須要通過「蟲洞」。「蟲洞」可以說是宇宙中的捷徑,而在現實世界中科學家目前無法證實蟲洞是否存在,如果真的有蟲洞,以人類目前的科技也無法作為星際旅行的工具。
「黑洞」是大型恆星燃燒殆盡後塌縮而成的天文現象,進入黑洞中的物體會被強大的重力擠壓成為細條狀,也就是科學術語「Spaghettification」,又可翻譯成「麵條化」。
主角抵達「巨人」黑洞旁的行星並短暫停留,返回太空梭上時卻已過23年,正是因黑洞造成的「重力時間膨脹」。在行星上只用了幾小時探索,卻因此失去了幾十年的時光,重力場越強的地方時間就會過得越慢。在現實世界中,此效應經過實驗後被證實確實存在。
「五維空間」簡單說就是包含5個維度的空間,比起日常生活中的「三維空間」、相對論中的「四維空間」還多,目前僅出現在數學中的抽象概念。電影中的「五維空間」加入上重力,所以主角可以隨意控制重力影響時間,將收集到的數據透過摩斯密碼傳送給女兒,但實際上光是「四維空間」都僅存在理論中超過人類可驗證的範圍內,更不用說驗證「五維空間」是否存在。
星際效應呈現了令人驚豔的天文現象並搭配細膩的劇情成為影史少見的科幻作品,而這些天文現象在經過構思與設計後也成為影迷討論的焦點,加上視覺、配樂等元素,也難怪星際效應會成為影史中的經典,經過了10年回頭再看依舊令人著迷,同時也還是非常燒腦。
▲星際效應上映10週年重返大銀幕,當年令人驚豔的天文現象,至今仍是難以打破的影史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