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hing 、 But Everything ,簡約而比想像不簡單的 Nothing Ear (1) 真無線耳機黑色新色動手玩

2021.12.02 12:00PM
照片中包含了電子產品、相機配件、相機、眼鏡、攝影膠卷

由前一加聯合創辦人 Carl Pei 擔任執行長、並於 2020 年在英國倫敦創立的科技新創品牌 Nothing 雖然相當年輕,但一成立就廣受外界矚目,當前 Nothing 的唯一一款產品 Nothing Ear (1) 雖是目前市場競爭相當激烈的真無線耳機產品,不過以獨有的設計感與簡單易用且完整的功能獲得高度口碑評價,而昨日甫宣布由 GD Audio 正式引進台灣後,旋即宣布引進黑色新色版本,這次也搶在先前取得測試機進行開箱。

照片中提到了NOTHING ear、NOTHING er,跟霍加斯環球有關,包含了鏡頭、頭戴式耳機、鏡頭、數碼相機、相機

▲ Nothing Ear (1) 盒裝一但打開後就會留下撕開的痕跡

照片中提到了ear (CASE),包含了頭戴式耳機、頭戴式耳機、產品設計、電子產品、音響器材

▲盒裝上層為耳機主體

照片中提到了CABLECTYPEC).,包含了框、長方形、產品設計、產品、設計

▲從內到外的文字皆採用點陣風,包括盒內配件的小紙盒

▲耳塞為橢圓形

由於此次取得的 Nothing Ear (1) 黑色版為測試機,故盒裝是已經被打開過的,根據官方說法, Nothing Ear (1) 的盒裝採一次性開啟設計,故此次的盒裝底部才會有撕過的破裂痕跡,在目前所看過的電子產品包裝算是相當特別的;而黑色版本的盒裝也重新將封面產品圖改為對應的黑色耳機,不會與原本的白色版本混淆。

照片中包含了相機配件、相機配件、產品設計、相機、設計

▲耳桿採透明設計,可看到內部的電路板與部分元件

照片中跟詹姆斯·珀迪父子有關

▲雖然露出元件部分,不過電路板上的元件排列工整且不露出機內線

Nothing Ear (1) 最大的特色為結合部分透明殼體與電路板的造型設計,令人回想到蘋果 iMac G3 一般的復古前衛風格,且 Nothing 設計團隊也將電路板上的元件配置進行相當程度的整齊排列,使得 Nothing Ear (1) 耳機雖在耳桿透出部分零組件但卻不顯紊亂,也看不到排線等影響視覺的設計,麥克風開孔採用密集開孔呼,並以點陣字體在電路板刻有 Nothing 字樣。

照片中包含了工具、產品設計、角度、電子零件、設計

▲充電盒上下蓋為透明,充電線路則藏在中間的保護層內

照片中提到了NUT CASE、HODEL EEATTERSO、FOO O SAZEC-Bt,包含了硬件、電子配件、電子產品、產品設計、設計

▲底部可看到吸附耳機用的磁鐵

不同於耳機透出部分元件,採用透明上下蓋的充電盒則未刻意露出電路板,是把線路、電池還有 Qi 無線充電的感應線圈包裝在與耳機同色系的點陣狀保護層。藉由透明外殼搭配中間填滿實色的模組,使充電盒有一種特殊的浮空感;而上蓋的圓形凹槽也是 Nothing 設計團隊的巧思,使略為滑溜的充電盒在握持時可將拇指壓在上面,避免不小心從手中滑落。

照片中包含了工具、音響器材、產品設計、工具、設計

▲黑色版本呈現較為神秘的質感,白色則感到清爽通透

原本白色版本的 PCB 即已是黑色,話雖如此,黑色版僅是將原本耳塞、耳機殼體、充電盒白色保護層的白色料件的部分反轉,殼體由透明改為霧黑色,就呈現截然不同的氣氛;相較原本白色版本的清爽通透,黑色版本則給人一種神祕而低調的氣氛,同時零組件的色調選擇得宜,無論是黑色或是白色版本皆相當高雅。

▲具備 Fast Pair 技術

照片中提到了2:36、11月29日週一、92%,跟Chromebook有關,包含了功能手機、功能手機、手機、移動電話、多媒體

▲可在 Android 通知列看到左右耳機與充電盒的電量

由於 Nothing Ear (1) 支援 Android 平台的 Fast Pair 技術,初次使用只要靠近 Android 手機即會跳出可配對的提示,配對完以後即可開始使用,此外不須開啟 app ,即可在 Android 設備的通知列顯示獨立的左右耳機電量、充電盒電量;若是已經配對過想要重新與其它設備配對,只需將耳機放回充電盒並長按充電盒側邊的配對鍵,即可重新進行配對。

▲ App 主介面,相當清爽簡潔

照片中提到了1:17 O O、* * PI Va A 1 100%、DEVICE DETAILS,包含了屏幕截圖、有機濃縮咖啡、咖啡豆、GoPro Quik、咖啡

▲右上的" ... "可選擇配戴偵測、找尋耳機與韌體更新,不過未支援英文以外選項

不過為了發揮 Nothing Ear (1)  的功能性,建議下載專屬的 app ,目前 app 僅提供英文版,不過功能單純並不難理解內容,主頁分為個人化音訊的 HEAR 與設定觸控手勢功能的 TOUCH 兩大項,另外右上側的選單則提供配戴偵測、低延遲模式、尋找耳機、韌體更新等項目。

▲降噪提供兩種強度

▲ EQ 提供四種預載,可惜無手動自訂選項

HEAR 包括降噪模式與個人化 EQ ,降噪模式再分為啟動、通透與關閉,啟用降噪模式時提供輕度與高強度兩階段,個人化 EQ 則提供四種預設模式供切換。在 TOUCH 的觸控手勢項目可獨立設定左右耳點擊後長按與連點三下的功能,至於雙擊與滑動則固定為音樂播放/暫停與調整音量。

照片中提到了NOTHING ear (0,包含了頭戴式耳機、頭戴式耳機、耳機、產品設計、音響器材

▲雖然為帶耳桿設計,但在類似設計產品裡面體積是相對小巧的

照片中提到了NOTHING ear (n,跟百年靈SA有關,包含了耳、聽力、麥克風、特寫、音頻信號

▲將 Nothing Ear (1) 戴在耳上依舊有型

Nothing Ear (1) 在相近設計的真無線耳機當中體積算是偏小巧的,部分帶有耳桿的真無線耳機可能在腔體或是下方的耳桿會有更大的體積,除了電路的緊湊化以外,採用偏大但還不算超大的 11.6mm 單體也是關鍵;不過即便體積相對小巧, Nothing Ear (1) 單次的使用續航力仍有近 6 小時的水準,開啟降噪約略降為 4 小時,另外耳機充電 10 分鐘約可播放 1.2 小時。

▲畢竟外觀相當出色,不免擔心音質是否較為一般

筆者必須坦承,在戴上 Nothing Ear (1) 聆聽前其實對它的聲音有那麼些不期不待,筆者在這波真無線耳機的戰國時代裡感受到如當初有線耳機興盛初期相同的問題、就是充滿設計感的外表凌駕於產品本質表現,預設外型充滿前衛簡約設計的 Nothing Ear (1) 恐怕也是外觀技能點滿但聲音表現一般般的產品。

照片中包含了工具、產品設計、角度、電子零件、設計

▲聲音意外的在大眾化與高級感之間取得相當的平衡,不過整體音色著重中高頻

不過 Nothing Ear (1) 實際的表現卻顛覆筆者的預期,不敢說 Nothing Ear (1) 的表現有多優異,但它的調音在迎合主流市場的風格帶有平衡的音色,不會有相近價位真無線耳機常見的尖銳、乾澀或是低頻失控的情況,而整體音色著重中偏高頻表現,人聲稍有退後的現象但不至於完全被樂器壓制,整體音場則較為集中。

照片中提到了NOTHING &きr (13,跟扎米爾鋼鐵公司有關,包含了音響器材、項鍊、40192公里、都XXS、經度:0MWC

▲麥克風開孔設計有助直接降低風切,不過主動降噪演算對於強風的處理能力比較一般

至於降噪功能部分, Nothing Ear (1) 的兩階段降噪需要因應需求進行切換,筆者發現強降噪模式下在寧靜的場合、如辦公室會有比較明顯的音壓,不過在戶外環境與交通工具上,強降噪就能發揮作用消除惱人的噪音,雖然降噪能力並非達頂尖水準,卻也不是花拳繡腿;面對風切時,受惠其麥克風孔的網孔設計能減少一定程度的風切收音,但本身主動降噪演算在處理風噪的表現較為一般。

照片中提到了NOTHING ear(1),包含了硬件、產品設計、設計、產品、電子產品

▲平凡而出色,是 Nothing Ear (1) 的特色

如同其品牌名稱" Nothing ",Nothing Ear (1) 是一款簡單卻又不簡單的真無線耳機產品,擁有 Nothing Ear (1) ,既是 Nothing 、同時也是 Everything ,具有親民容易入手的價格與容易使用的特色,但同時也把設計美學化為生活的一部分,並兼具優質的調音與合宜的降噪功能,對一款每天使用的耳機, Nothing Ear (1) 即是把繁瑣的技術與設計化為日常小事的體現。
 

Nothing Ear (1) 建議售價 3,190 元,初步由誠品生活與 GQ Shop 先行在台灣上市

2 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