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以追求極致的玩家而言,選擇不鎖頻處理器搭配可超頻主機板勢必是絕佳的選擇,筆者以前甚至有個朋友說過他從未買過 i7 以下的 Intel non-K 系列處理器,但以現在無論是 Intel 或是 AMD 的新一代 CPU ,縱使處理器不超頻,只要沒挑錯顯示卡,效能也足夠順暢執行多數主流遊戲,這次要介紹的 ROG Strix B560-I Gaming WiFi 也正是一款針對非超頻玩家的中高階 ITX 主機板。
▲ B560 晶片保有完整 20 條 PCIe 4.0 通道
Intel 的第 11 代 Core " Rocket Lake "平台更新也一併提供 4 款 500 系列晶片組,扣除最入門的 H510 以外,頂級的 Z590 ,主要多為 ODM 使用的高階晶片 H570 ,以及此次主流的 B560 ,都具備完整的 20 條 PCIe 4.0 通道,雖然 PCIe 3.0 通道與 USB 通道較 H570 精簡,但以 I/O 布局限制較多且僅容納一條 PCIe X16 插槽的 ITX 主機板格局卻不會有顯著的差異。
▲整體格局酷似 B460-I
先撇開 PCIe 4.0 通道不算,畢竟當前 PCIe 4.0 產品的效益對主流級玩家可能還沒那麼顯著,不過此次 H570 與 B560 晶片雖然仍舊未解放對處理器超頻,卻開放記憶體超頻功能,這也意味著對於使用者而言,可搭配高時脈的記憶體帶來部分的效能提升,這也是除了 PCIe 4.0 外,上一世代的 H470 與 B460 平台所不具備的進階功能。
▲ 採 6+2 相供電,仔細看位於 CPU 插槽與記憶體插槽中的 PCB 有小彩蛋
ROG Strix B560-I Gaming WiFi 的設計為典型的 17x17 ITX 格局,基本設計酷似 ROG Strix B460-I Gaming WiFi ,由於定位在主流級應用,採用 6+2 相供電配置,不過畢竟不具超頻能力,搭配 65W 系列的處理器也相當夠用,此外由於開放記憶體超頻機能,最高可搭配 DDR4 5333MHz 的雙通道 DDR4 記憶體。
▲ PCIe 3.0 M.2 插槽位於背面
此外, ROG Strix B560-I Gaming WiFi 的 M.2 插槽為正面與反面各一的配置,其中位於正面的是 PCIe 4.0 的 M.2 插槽,但要留意這條插槽僅限搭配 Rocket Lake 平台才有效用,若使用 Comet Lake 則完全無法使用;雖然乍看下正面的 M.2 插槽設計與上一世代的 B460-I Gaming 類似,不過除了配色風格改變以外,細部設計仍有相當大的差異。
▲正面的 PCIe 4.0 M.2 插槽有針對 SSD 的散熱背板
ROG Strix B560-I Gaming WiFi 的正面 M.2 的預載散熱片雖不及 Z590-I 有散熱鰭設計,但仍較 400 系列的散熱片來的厚,藉此因應 PCIe 4.0 SSD 產生的熱能,同時因應雙面顆粒的 M.2 SSD ,正面 M.2 插槽還有配有導熱貼的 M.2 背板,避免雙面顆粒產品僅有一側能夠強化散熱。
▲ M.2 Q-Latch 為免螺絲固定器設計
▲插入 M.2 SSD 後將 M.2 Q-Latch 往右推到底即可固定
另外正面的 M.2 插槽使用 M.2 Q-Latch 固定方式取代傳統的螺絲,只要把白色的 M.2 Q-Latch 往左推即可置放 M.2 SSD 、往右推即可固定,能避免傳統 M.2 固定的小螺絲容易滑開的問題,不過由於結構設計關係,僅能使用主流的 M.2 2280 格式的 SSD 使用 M.2 Q-Latch ,如 M.2 2242 與 M.2 2260 仍需搭配銅柱與螺絲,可惜背面的 M.2 插槽仍為傳統螺絲固定方式。
▲背板 I/O 未有 Thunderbolt 4 ,另外雖 USB 看似數量不少但多為 USB 2.0
由於總通道與產品定位的關係, ROG Strix B560-I Gaming WiFi 的 I/O 相對 Z590-I 簡化, I/O 板提供 5 個 USB 2.0 Type-A ,兩個 USB Type-C 的其中一個為 USB 3.2 Gen 2x2 ,但並不提供 Thunderbolt 4 技術,另一個 USB Type-C 與 B460-I 相同,為兼具 USB Audio 的 USB 2.0 規格,可搭配盒裝的轉換線使用 S210 整合晶片的耳機擴大輸出,號稱比直接自 SupermeFX S1220A 的耳機孔輸出的雜訊更低。
▲供電部分的散熱片左右未有熱導管連接
至於影像輸出部分,由於晶片特性的原因,雖然 ROG Strix B560-I Gaming WiFi 與 ROG Strix B460-I Gaming 皆為一個 HDMI 與一個 DisplayPort ,但 ROG Strix B560-I Gaming WiFi 的 HDMI 為 2.0 規格,對於新式顯示器與電視能提供更豐富的新功能。
▲拆下 I/O 飾板的樣子
此外雖定位在中階主流級主機板,不過對新型電腦機殼的支援也未因此較差,除了常見的 19 Pin USB 3.2 Gen.1 面板連接埠 USB 2.0 面板連接埠以外,也具備新式的 USB 3.2 Gen 1 Type-C 連接埠。
▲ B560 已開放記憶體超頻功能
雖然 B560 晶片組不具備 CPU 超頻功能,但除了提供記憶體超頻外,華碩也在 ROG Strix B560-I Gaming WiFi 加入前一代所提供的 ASUS Performance Enhancement ( APE )技術,在 BIOS 啟用後,針對非 K 系列處理器亦突破 Intel 預設的功率限制,藉由使功率上限提升,進一步強化在連續高負載情境以較充裕的供電提供持續性能,不過這部分對於直接使用預設 TDP 為 125W 的 K 系列處理器使用者就意義不大了。
▲搭配的 GPU 為 DUAL RTX 3060
▲提供三路 DP 與一路 HDMI
▲具備強化背板
▲僅 20 公分長的短卡適合建構小型系統,惟寬度高於檔板須留意機箱設計
此次搭配測試的平台為 Intel i5-11600K (不好意思畢竟手邊沒有 65W 的非 K 處理器...),以 CoolerMaster Hyper 212 RGB 黑化版散熱器 , G.Skill 的 F4-3600C17D-16GTRG 記憶體, WD_Black SN750 1TB SSD ,以及希望最近能夠比較容易買到的 ASUS Dual GeForce RTX 3060 OC 雙風扇 20 公分 2 Slot 短卡。
▲刻意將記憶體時脈限制在 DDR-4 2666MHz 的測試結果
▲將記憶體使用 XMP 定在 DDR-4 3600MHz 的表現
▲遊戲測試表現
受限於 i5-11600K 已是預設 125W TDP 的處理器,啟用 APE 帶來的變化不算顯著,不過整體的效能對於搭配 QHD 解析度螢幕、多以中等或是高等級特效遊玩遊戲的玩家表現則相當充裕,畢竟會選擇 B560 晶片的使用者原本就不屬於追求極致的玩家,而對於選擇 ITX 規格的玩家,亦可推測主要是以小型化、偏向家庭娛樂中心的應用為主。
▲左為 Z590-I ,雖然布局更華麗不過基本功能不會像大主機板落差明顯
▲受限晶片組特性,右邊的 B560 背板 IO 的高速介面較少
▲ B560-I 的 M.2 為一正面、一反面, Z590-I 則位於正面
當然對於追求最高性能的玩家而言, Z590 平台才會有他們所希冀的功能與規格,但對於一般消費者,除非對 Thunderbolt 介面有較大的需求,否則在 ITX 格局上, B560 晶片所提供的基本功能對比 Z590 晶片不像 M-ATX 與 ATX 主機板來的明顯,除了兩條 M.2 插槽外,對預算較充裕的玩家仍舊能搭配 PCIe 4.0 SSD ,最重要的是 ROG Strix B560-I Gaming WiFi 整體價位亦僅有 Z590-I 的一半左右,能夠把預算更有效的分配到其他零組件上。
1 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