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競爭對手 AMD 自桌上型平台、伺服器與筆電急起直追, Intel 近期與消費者溝通的方向已經朝向"真實世界體驗"而非過往的純測試數據;在筆電部分,自去年推出 Ice Lake 平台之際所公布的 Project Athena ,即是強調攜手 OEM 在效能以外創造更佳的使用體驗;近日隨著年末歐美最後一波購物潮之際, Intel 再度與媒體分享筆記型電腦的效能應該要審視於電池下的表現而非僅看插上外部電源的表現, Intel 除了公布大量測試軟體與真實情境的效能數據外,也一併分析競品為何拔除外部電源後效能就大打折扣的關鍵。
▲ Intel 在插電與電池下僅 5% 落差,競品卻有著 38% 落差
▲以多家設備出場預設狀態測試都發現相同的情況
▲競品僅有 CineBench 測試項的電池與插電模式才沒有顯著的性能落差
對一般評測所看到效能數據,多半是在插電之下進行,不過強調能夠攜帶使用的筆記型電腦最常見的使用情境卻是電池模式,但很少人會去探討電池模式下的狀態;一般筆記型電腦會針對兩種不同的狀態設定不同的能源管理模式,藉此因應兩種不同情況下的能源效率與使用方式,為了使電池模式能夠提供符合使用者外出使用需求的續航力,就需要在效能與續航力之間取得平衡點;然而從此次 Tiger Lake 與競品在插電與電池模式的表現,卻發現競品雖在插電模式有出色的成績,電池模式下一落千丈。
▲從結果來看,競品雖然有略高的電池續航力,但能源轉換效率不盡理想
如果單看結果,競品此次在電池續航力的表現確實相當亮眼,也略高過搭配相同容量電池芯的 Tiger Lake ,但如果從結果來說能源轉換效率並不成正比,等同犧牲性能換取續航力。但為什麼 Intel 平台與競品會在插電與電池模式有這麼大的效能差?也是 Intel 此次公布數據想要探討的重點。
▲系統呼叫處理器提高效能的延遲造成競品在電池模式下效能低落
▲在多數的情境之下競品都出現延遲
▲由於系統 7-10 秒的延遲造成競品多在未進行 Burst 情況下處理工作
根據 Intel "善心"研究競品的狀態,從效能監測表可看到競品於插電與電池模式下的系統反應落差相當大,在插電下,系統偵測到需要高效能去處理內容,很快就會進行 Burst 換取效能,但在電池模式下,競品呼喚核心提高效能卻有 7-10 秒的時間差,但在進行 Burst 的過程已經以較低的效能處理大半的程序,最終導致整體處理性能下降,而 CineBench 的效能沒有明顯掉落,是由於該項測試屬於持續性測試,由於較長的整體執行時間將這數秒時間效能下滑的情況掩蓋,故性能差就沒有如一般測試程序來的明顯,然而這樣長時間進行單一複雜內容的處理的情況並非常態。
但回歸使用情境, Intel 認為雖然一般消費者能夠接受電池模式下效能下降,不過能維持效能的一致性是相當重要的,這意味著 Tiger Lake 平台縱使在電池模式下也能以較短的時間完成工作,為使用者帶來效率的最大化。
29 則回應
電腦拔充電線,平均撐不到一天
若果是需要效能先行的機器,電池的作用更傾向是U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