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各家筆記型電腦品牌的 Intel 第 11 代 Core " Tiger Lake "平台筆電預計要到 10 月之後才會陸續上市,不過作為 Intel 在製程、 CPU 架構、 Xe GPU 與 AI 加速革新的集大成, Intel 也迫不及待的想向競爭對手宣示其整體性能表現,以一台 Intel 自行設計的試作機進行縝密的測試,並公開其效能表現結果,還模擬 PL1 15W 與 PL1 28W 兩種 TDP 設定分開跑分。
▲ Dynamic Tuning 技術能偵測系統負載需求動態分配 CPU 與 GPU 資源
Intel Tiger Lake 平台支援在 PL2 28W 設定下的 Dynamic Tuning 技術,此項技術能偵測工作負載,動態把電力分配 CPU 與 GPU 資源,使系統能夠針對當前工作負載類型將能源分配最佳化,使整體性能更為提升。
▲機身厚度為 17mm
▲左側為兩個 Thunderbolt 4
此次 Intel 的原型機為 14 吋設計,機身採用全金屬 CNC ,並在邊緣採用鑽切搭藍色處理,面板採 FullHD AR 鍍膜,長寬為 319mm 與 218mm ,機身厚度約 17mm ,以此能夠模擬 PL 28W 筆電常見的厚度設計。機身左方配有兩組 Thunderbolt 4 Type-C 連接埠,可相容 USB 4.0 ,皆具備 USB PD 充電機能。
▲右側完全沒有 I/O
而 Intel 原型機搭載的試 Core i7-1185G7 處理器,採 4 核心 8 執行緒,可自動超頻至最高 4.8GHz ,搭配 96 個 EU 、時脈達 1.35GHz 的 Xe GPU ,系統配有雙通道 16GB x 2 LPDDR4x 4266MHz ,三星 PM981a 1TB NVMe Gen.3 SSD , Intel 強調由於當前還未完成相容性測試,未來搭配 PCIe Gen.4 SSD 會有更高存取性能。
▲原型機側邊採用鑽切處理
Intel 也分別透過切換設定,模擬超薄設計的 PL1 15W ,以及主流設計的 PL2 28W ,分別進行繁複的效能測試。在官方機種進行如 3DMark、PCMark 10 等市場常用的測試基準軟體,以及如 Adobe Creative Cloud 等多款主流商用創作軟體,透過預設腳本方式模擬真實使用者操作,希望能使測試結果與消費者真實環境使用相近。
▲模擬真實工作流的測試
Intel 透過五套 RUG 測試標準程序針對 PL1 15W 與 PL2 28W 進行測試,包括視訊編輯「 Adobe Premiere Pro和Adobe Photoshop )、照片編輯( Adobe Photoshop Elements、Topaz Gigapixel AI、Nero AI Photo Tagger )、生產力( Microsoft Office 365 )、人工智慧機器視覺(利用 AI 進行1,000 張照片分類與標記)與照片升頻(放大四倍後以 AI 補插點)等項目,不過由於當前驅動程式仍未完善,故視訊編輯項目還無法完成。
▲機器學習效能表現
另外 Intel 的 Xe GPU 的 DP4a 加速學習指令集架構,此項技術是支援 Int 8 格式,以 96 核 EU 進行機器學習處理; Intel 以 resnet50訓練模型,參數Offline、int8、batch1 針對使用 CPU 、 GPU 與兩種 TDP 組態,呈現具備 DP4a 的 Xe GPU 帶來的加速表現。
▲極地戰嚎:破曉
▲戰爭機器:戰術小隊
▲ 3DMark VRS 測試
▲ PCMark 表現
在遊戲娛樂部分, Xe GPU 是 Intel 相當重要的新進展,重新開發的 Xe 具備較過往革命性的性能提升,能夠在輕薄設計實現 FullHD 流暢的遊戲體驗,並支援新一代 VRS 可變著色速率技術, Intel 除了以極地戰嚎:破曉測試外,也透過具備 VRS 的"戰爭機器:戰術小隊"進行支援 VRS 的實際遊戲測試,也在 3DMark 、 PCMark 進行測試,其中 3DMark 在 28W TDP 設定下,開啟 VRS 與否的性能可差距近 50% ,而模擬一般文書環境的 PCMark 10 Application 測試項,則兩種 TDP 設定都有 11,000 分以上成績。
▲續航力測試透過 WebXPRT3 進行
當然對於輕薄筆電的使用者,續航力絕對是消費者相當重視的,但也不希望因為續航力而犧牲效能, Intel 透過基於 Chromenium 核心的 Edge 瀏覽器執行 WebXPRT 3 ,可看到 Tiger Lake 具備良好的電源管理能力。
2 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