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目前 AMD 的 Ryzen CPU 在桌上型電腦、小型工作站獲得不錯的迴響,不過相較之下直至 Ryzen 3000 APU ,在筆記型電腦仍未有如桌上型電腦的亮眼表現,然而全新的 Ryzen 4000 行動版 APU 卻將為 AMD 在筆記型電腦吹響反擊的號角,此次也在 AMD 的協助下測試搭載 AMD 新一代 Ryzen 9 4900HS 平台的華碩 ROG Zephyrus G14 。
▲ Ryzen 4000 APU 採用與 Ryzen 3000 CPU 相同的 Zen 2 架構,輔以 Vega GPU
雖然 Ryzen 3000 CPU 給消費者留下相當深刻的印象,不過 Ryzen 3000 APU 就沒有那麼搶眼,原因是受到基本架構、製程不同的影響,雖然都隸屬 Ryzen 3000 家族,但 Ryzen 3000 APU 仍為 Zen + 架構與 12nm 製程,與採用大幅改善效率的 Zen 2 架構與 7nm 製程的 Ryzen 3000 CPU 有所落差,而在電力與散熱要求更高的筆記型電腦,落差又更明顯。
▲ Ryzen 4000 APU 的架構
不過最新的 AMD Ryzen 4000 APU 就不一樣了,雖然整合的 GPU 仍為 Vega 架構而非 Navi ,但 CPU 部分採用 Zen 2 架構,並輔以台積電 7nm 製程加持,在 AMD 給出的帳面數據有驚人的提升,不過畢竟 AMD 過去筆電平台給人留下太多次"簡報王"的印象,究竟此次 AMD 信心滿滿、規格也相當漂亮的 Ryzen 4000 APU 能否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目前 Ryzen 4000 APU 產品陣容
此次 AMD 所宣布的 Ryzen 4000 系列行動版 APU 也分為高性能系列與低功耗系列,高性能系列分為 45W TDP 的 H 系列與輕薄設計用的 35W TDP 兩種,其中此次評測的 ROG Zephyrus G14 搭配的是 TDP 35W 的 Ryzen 9 4900HS ,具備 8 核心 16 執行緒、 3.0GHz 基礎時脈、 Boost 4.3GHz 時脈設定,與 8 核心 Vega GPU 。
雖然與 Ryzen 3000 CPU 使用相同的 Zen 2 架構,但其整合的 IO 並未如桌上型平台依樣使用高頻寬的 PCIe 4.0 通道,畢竟 PCIe 4.0 將會增加 PCB 的複雜度、耗電與發熱,同時 PCIe 4 的 SSD 亦有高發熱情況,對筆記型電腦環境沒那麼適合,故 Ryzen 4000 APU 搭配的是 8 ( GPU 用)+ 12 條 PCIe 3 通道,但可支援雙通道的 DDR4-3200 或 LPDDR4-4266 。
▲ ROG Zephyrus G14 是市場上少見的 AMD 電競級輕薄型筆電
回到華碩這款搭載 Ryzen 9 4900HS 的 ROG Zephyrus G14 上,這款筆電是原本 AMD CES 宣布 Ryzen 4000 APU 的首波機種,也是當時被重點宣傳的機種,其關鍵原因是由於這款冠上 Zephyrus 名稱的筆電,可說是顛覆 AMD 平台電競機種多為厚重的超值機種, ROG Zephyrus G14 具有輕薄的設計與 1.6 公斤遊戲級獨顯機種的重量,皆是引人注目的重點。
雖然同一系列當中還有一款 ROG Zephyrus G15 ,不過兩款 Zephyrus 的產品定位卻顯然不同, Zephyrus G14 是一款主打更平價高規的標準型電競機種,從線上購物看到四萬元的價格, ROG Zephyrus G15 有更高規的獨立 GPU ,但重量、厚度也分別達到 2.1 公斤與 1.99 公分,相對之下 RPG Zephyrus G14 的重量僅 1.6 公斤、厚 1.79 公分。
▲ ROG Zephyrus G14 的風格較為洗鍊低調
且 ROG Zephyrus G14 也是華碩團隊相當重視的一款重點產品,機身設計更是採用不同於 ROG Zephyrus G15 叛逆風金屬髮絲紋的全新設計語言, ROG Zephyrus G14 除了選擇白或黑色的鋁合金上蓋搭配宛如精品的銘板設計外,上蓋保有原本的斜切分隔元素,但改以 6,535 個小孔貫串上蓋,呈現較收斂的電競元素。
▲精品風的銘板設計
高階版本搭載名為 AniMe Matrix 的 mini LED ,可作為各式 LED 動畫特效,既有商務的低調感,但又有電競的玩心,畢竟不少影像創作者亦考慮性能與價格選擇電競筆電,採用低調但抱有電競精神的設計擁抱更多元的消費族群也是可理解的。
▲ C 件為金屬材質
材料使用方面, ROG Zephyrus G14 上蓋為鋁合金, C 件設計採用金屬材質,搭配強化塑料的底板設計, C 件與底板使用同色的漆料,並設法使 C 件與底板看起來都像是相同的材質一樣,不過可能漆層較厚或漆料的金屬粉顆粒較大,筆者覺得無論是白色搭配的銀色機身的月光白或是黑色搭配的鐵黑機身的日蝕灰,都較難使 C 件呈現原本的金屬質感。
▲底部為進氣口
▲轉軸下方為排氣口
▲左側的 USB Type-C 具備 PD 雙向充電與影像輸出
▲右側的 Type-C 為純資料傳輸使用
ROG Zephyrus G14 的 IO 集中在機身左右側,並採用底部進氣、側面與後方排出熱氣的風道設計,右側為兩個 USB 3.2 Gen1 (應該是自 PCIe 通道轉換的非原生)的 USB Type-A 與一個 USB 3.2 Gen.2 Type-C ,左側為標準 HDMI 、充電孔與兼具 DisplayPort 影像輸出、 USB 3.2 Gen.2 與雙向 USB PD 的設計。
▲標配的變壓器
▲功率為 180W
可支援雙向 USB PD 充電這點是相當具有吸引力的,這意味著若是外出使用且沒有遊戲或是使用到 GPU 的重度效能執行的情境,僅是進行網路瀏覽、文書處理或是觀看影片,就能夠不需要攜帶龐大的180W 變壓器,僅需攜帶小巧的 USB PD 充電器延長續航力,當然 USB PD 充電器的充電速度肯定會較原廠變壓器慢,但也足以提供輕度長時間使用。
▲鍵盤配置
▲白光鍵盤
ROG Zephyrus G14 的鍵盤大製承襲先前 Zephyrus 系列的設計,不過由於採用較緊湊的 14 吋設計,僅保留核心輸入區塊與上方音量快捷,並未如 15 吋以上機種在右側還有幾個功能按鍵,不過或許是考慮遊戲玩家截圖的需求,不需透過組合鍵操作,直接在右下角 ALT 與 CTRL 之間配有獨立的 PRTSC 按鍵,鍵盤採白光設計,能夠調節三段亮度。
▲採用 ErgoLift 轉軸,可將後方吸氣抬起
▲轉軸最大角度
螢幕上蓋採用 ErgoLift 轉軸設計,由於對應電競機種較複雜的散熱、電池等設計,上蓋的螢幕為了與底部尺寸對齊,使用三邊窄框的設計,螢幕下方亦有 ROG Zephyrus 的同色字體,在平常不算顯眼,照片看起來字體比較明顯的原因是受到閃光燈影響所致。
▲上蓋設計雖低調,不過 C 件如排氣口的風格仍相當科幻
至於規格部分,由於此次測試的是由華碩提供給 AMD 的測試用機種,其硬體規格與配置與零售版本可能略有不同,依照華碩台灣的說法,此款採用 Ryzen 9-4900HS 搭配 NVIDIA RTX 2060 Max-Q 配置的機型應該是配有 AniMe Matrix 的,不過筆者測試的這款機種並無 AniMe Matrix ,不過重點應該是放在此次 Ryzen 9-4900HS 的表現上。
▲ AMD GPU 與 NVIDIA GPU 管理軟體共存
▲整合的 Vega GPU
▲頂規版本搭配 RTX 2060 Max-Q
回到這款 ROG Zephyrus G14 的規格配置,採用的是 35W TDP 設定的 AMD Ryzen 9-4900HS 處理器,搭配雙通道 8GB + 8GB DDR4 3200 ,配有 1TB M.2 PCie 3 SSD ,獨立顯示卡為 NVIDIA GeForce RTX 2060 Max-Q 版本,螢幕為 14 吋 120Hz Full HD 面板,支援 Adaptive Sync 更新率同步規範。
▲ SSD 與其中一條 RAM 為可拆換設計
▲搭配的是較舊的 Intel SSD 660P 是稍微可惜一點的地方
ROG Zephyrus G14 某種程度亦可說是 AMD 、 Intel 與 NVIDIA 紅、藍、綠族群融合的機種,雖然帳面上只看到採用 AMD CPU 與 NVIDIA GPU ,不過 ROG Zephyrus G14 不僅 WiFi 模組、連 SSD 也是採用 Intel 的 SSD 660P ,三大廠的重要元件在一台緊湊的性能筆電完美的共存。
從底板打開後,可看到 ROG Zephyrus G14 的內部結構,其中的板載記憶體有 8GB 是嵌在主機板上,另外 8GB 則為美光顆粒的 DDR4 3200 記憶體,雖然設計上確實可更換這條 RAM ,但考慮與板載記憶體的雙通道特性則不建議更換。不過若對存取需求較高的玩家,似乎可考慮把 Intel SSD 660P 更換成 760P 或其它品牌的高速 PCIe 3.0 NVMe SSD 。
▲性能表現相當優異,甚至不遜於桌上型 Ryzen
這次 ROG Zehyrus G14 的表現,絕對有跌破玩家的表現,有賴全新 Zen 2 架構顯著改善多核心協作的性能以及 7nm 製程的威能,其性能已經與上一世代不可同日而語,單純就性能而論,比起 Intel 的 45W 平台也不遜色。
▲ 以高效能電競機而言電池續航表現相當優秀
更重要的是續航力也在水準之上,透過 PCMark 10 的電池測試,模擬現代文書環境之下可提供超過 6 小時續航力,而在遊戲續航力測是亦有將近 1 小時 50 分的水準,單純以文書續航力評估,甚至比起四五年前的低電壓輕薄筆電也不遜色。
不過畢竟是薄型高效能的電競筆電, ROG Zephyrus G14 在高效能運轉的風扇聲音還有排熱仍有點顯著,畢竟在全速之下, 3DMark 仍偵測到 RTX 2060 峰值溫度達 86 度(但不知是設計或甚麼因素無 CPU 溫度資訊),不過這也是輕薄電競筆電的宿命,當然若考慮寧靜與低發熱,仍可選擇降低特效或解析度減少負擔就是。
雖然當前 AMD Ryzen 4000 系列的高階電競筆電,整體數量較近期攜手 NVIDIA RTX Super 系列一同發表的 Intel 10 代 H 系列平台選擇還是少了一些,不過無論是從性能的角度,或是產品設計,也終於有足以與 Intel 平台在效能與續航力兩項條件都能抗衡的表現,此次 AMD Ryzen 4000 APU 的有感升級,應該會使 AMD Ryzen 在筆電領域有明顯的突破。
9 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