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採訪到東京大學國際開放機構也是個意外,原本是在附近攤位尋找主題,忽然被一位年輕的日本帥哥詢問是否對小型衛星有沒有興趣,就被帶到隸屬於東京大學的東京大學國際開放機構攤位上,所謂的東京大學國際開放機構( IOI 機構)是由東京大學在 2018 年成立、旨在將知識、技術與產業相互結合。
東京大學國際開放機構作為與企業對等的組織,提供由大學催生的知識、技術與產業進行合作,可提供知識與技術的移轉,促進社會技術進步與發展,負責主導 IOI 機構的上條健博士強調使學術單位與企業共同成長,並可作為培育企業所需人才的育成單位,同時確保與企業合作的專利技術不會流出,上條博士也提到東京大學與台灣產業有相當多深入的技術合作;而這次 IOI 機構在 CEATEC 就帶來多項東京大學的研究成果,其中又以發展 20 年的衛星技術為最主打的項目。
▲雖然只是個飲料罐改裝的實驗品, CAN-SAT 卻是東京大學自 1998 年發展衛星的原點
▲ 2003 年的微型衛星 XI-IV
▲ 2014 年的 HODOYOSHI 3 具備宇宙攝影機能的地球觀測機能
▲ 2018 年的 TRCON-1R
▲在今年成功發射的 MicroDragon
▲預計在 2020 年升空、裝有合成孔徑雷達的微型衛星 StriX-a
▲ 2020 年將與 TOCOG 、 JAXA 合作,把鋼彈模型透過 G-Satellite 射到月球軌道上
▲衛星計畫由供學系研究科航太宇宙工學專攻的中須賀真一教授主導
東京大學自 1998 年開始著手衛星技術,做為起點的是以評估衛星飛行可能性、以鋁罐做成的 CAN-SAT ,雖然 CAN-SAT 不具正式的衛星功能,不過也是東京大學發展衛星技術的原點;而後在 2013 年,東京大學完成小型衛星 XI-IV 的開發,至今發射已經有 16 年,當前也仍舊在宇宙中服役,同時東京大學也一路發展小型衛星技術,陸續發射許多小型的通訊衛星、觀測衛星等,另在 2018 年與 JAXA/ISAS 合作發射採用 LoRa 技術的 20mW 弱訊號接收用 TRICOM-1R 衛星。
中須賀教授的團隊也將與 JAXA 合作,在 2020 年響應東京奧運,發射乘載塗有抗太空環境塗料的鋼彈模型的 G-SATTLITE 到宇宙上,同時預計在 2020 年有針對地球到月面的拉格朗日點探索用的 EQUULEUS ,以及裝有微型化合成孔徑雷達的 StriX-a ;IOI 機構希望能夠藉由中須賀教授與團隊豐富的小型衛星開發經驗,協助中小規模企業如氣象預測、土地管理、運輸通訊等產業,以更低的成本建構衛星系統。中須賀教授表示他們團隊與台灣有相當長遠的合作,下個月也將造訪台灣參加活動。
▲生活與 IoT 研究
▲ AI 數據分析應用
▲醫療領域技術
▲駕駛行為感測與研究
▲材料科學應用
▲有機體超薄型可延展導體電路
而 IOI 機構在 CEATEC 還展示多項東京大學的技術成果,希望能夠有對這些領域有興趣的企業與 IOI 機構聯繫找尋商轉機會,其中像是材料科學相關的高度延展性導體,這項技術利用高導電的混銀素材構成高延展性的導體材料,可延展到 400 倍的長度,能夠用於像是手套、貼片等,能夠應用在人工觸覺、醫療、醫護的貼片式穿戴設備等等應用。
又或者是如大澤幸生教授透的 Innovators Marketplace on Data Jacket 概念的數據挖掘理念,這項計畫的想法是透過一個資訊共享平台,可將數據透過 Data Jacket 呈現公開或是非直接公開資訊,讓需要各類資料的人透過藉此進行 Data Mining 數據挖掘,非公開資訊亦可透過平台向資訊提供者進行開價,Data Mining 研究者能夠透過平台以免費與付費方式取得研究中各種領域的資訊,在不同領域的資料相互交錯下挖掘出獨特的資訊,像是市場分析、交通研究等。
另像是淺間一教授的實驗室則呈現透過偵測腿部肌肉動作、腦波資訊等,紀錄駕駛人開車時的一些獨特行為,淺間教授的團隊也正與 Toyota Research Insititute 進行共同研究,希望藉由這些人類在駕駛時細微的動作變化,開發下一代的行車輔助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