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al 在今年東京中野春季耳機季宣布全新的 B 系列入耳式耳機,外型設計與去年自日本群眾募資推出的 Make 系列神似,同樣也提供三種不同的型號,不過卻不強調 Make 系列的可調音特色,而是把"賦予屬於 Final 的聲音"作為 B 系列的特色,此次也一口氣借到 B1 、 B2 與 B3 三款完整陣容進行測試。
▲ B 系列的外型與 2018 年推出的 Make 系列相似度極高
介紹 B 系列之前,先簡單回顧去年發表的 Make 系列; Final Make 系列是以 Final 行之有年的耳機調音體驗活動為出發點,以容易拆卸、保有可調音的設計與提供調音用的材料,讓玩家可將 Make 系列作為基礎,進一步針對個人喜好調整聲音特性;其中考慮到容易拆卸的情形, Make 系列採用特殊的金屬粉末燒結成型技術構成框體,只要用螺絲即可打開、針對內部的模組進行調音。
▲ B 系列外型強調人體工學舒適性
Final B 系列也繼承 Make 的金屬粉末燒結成型技術框體設計,不過意義卻不相同; Final B 系列取當時設計 Make 時進行大量耳型的採用所構成的舒適框體設計,與東方人耳型的匹配度相當的高,同時具機能美的外型在不同的表面質感與配色也能呈現宛若珠寶飾品般的絢麗感。
▲ B 系列框體以內、外兩個螺絲固定,耳塞為 Final E Type
採用類似 Make 系列結構的另一個優點,就是取 Make 系列可使用螺絲固定兩塊腔體的特色,雖然玩家不能像 Make 系列一樣直接調音(包裝內也未提供拆卸螺絲與調音片),不過對於長時間使用如機內線耗損、端子接觸不良等維護則相當方便,尤其一但面對過保時,有電子基礎的玩家也能安心拆解進行基本維護。
▲ Final 的矽膠收納盒
Final B 系列雖然分為 B1 、 B2 與 B3 ,不過其型號並非與 Make 系列一樣是以產品等級做直接關聯,反而是產品的開發順序,採用一圈一鐵的 B1 是最早進行設計的,作為系列基礎單動鐵的 B2 是第二款投入開發的,至於雙動鐵的 B3 是在 B2 的基礎進行延伸而來,如果依產品等級的低到高,反而是 B2 、 B3 、 B1 。
▲ B2 使用標準無氧銅線
作為 B 系列的入門,具有霧光鐵黑外觀與標準無氧銅線的 B2 ,採用與為了可多元調音而使用動圈的 Make 1 不同的全音域平衡電樞,這與使得 B1 先天的特性就較為不那麼中性,多了平衡電樞先天音色的特質。
▲ B2 採用單一全音域平衡電樞
▲ B2 以呈現中頻為主
Final 使 B2 較 Make 1 的音色帶有情感、中頻凝聚,前靠而溫潤而細膩的人聲是 B2 的最大特色,相較之下 Make 1 的人聲較為粗糙些,不過 B2 對空間感的詮釋或是高低頻的延伸,反就不若 Make 1 來的出色。
▲ B3 標配京線
至於以 B2 音色基礎作為藍本、進一步強化的消光銀色的 B3 ,則是採用雙平衡電樞配置,以一高頻、一中低頻的方式構成,同時附屬的線材也改為 Final 當家高階原廠線材" Kyo "京線,在雙平衡電樞結構與京線的加持下, B3 的人聲不再如 B2 般的前靠。
▲ B2 採用一高、一低雙平衡電樞單體
▲ B3 的三頻較 B2 更完整
然而或許是雙單體配置,也或許是京線特性使然, B3 音色比起 B2 潤飾更為華麗,同時樂器與人聲的立體感也變得明顯許多,音場則略從擁擠的臥室提升到客廳的層級,高頻與低頻兩端的延伸也獲得顯著的改善,低頻的豐沛與高頻的明亮使 B3 比起 B2 更為全面。
▲ B1 是 B 系列的旗艦
而在定位上作為 B 系列頂峰的 B1 卻又是與 B2 、 B3 不太相同的風格,其玫瑰金的外觀搭配京線顯得華麗而細緻,其聲音也格外重視空間與臨場感,採用平衡電樞搭配動圈單體會讓人想到 Make 2 ,但 B1 卻是以全音域平衡電樞搭配只負責低頻的動圈,以動圈的大動態與空間感輔助平衡電樞單體。
▲ B1 採用全音域平衡電樞搭配低頻動圈構成
▲玫瑰金的 B1 搭配京線相當搶眼,音色重視空間與舞台感
如此一來, B1 圈鐵的銜接問題相對之下比起刻意藉由分頻把平衡電樞鎖在中高頻使用更少,同時亦因為僅使用雙單體,比起複雜的多動鐵配置容易驅動, B1 的舞台臨場感、動態是系列之冠,但也不失細膩與平衡,雖然刻意使用動圈負責低頻,不過量感反較 B3 來的少,但下潛的質量則勝出許多。
▲ B 系列三款耳機皆有不同的特色與個性
雖說價格仍決定了 B 系列三款耳機先天的級距,不過筆者卻覺得 B1 、 B2 與 B3 的音色風格卻非具備一致性,反而是三款個性鮮明的產物; B2 適合重視人聲特質的玩家,高、低頻延伸出色的 B3 則有著對流行音樂絕佳的匹配,以圈輔鐵的 B1 能夠呈現現場演唱、大編制音樂的寬闊感與動態,該如何從中抉擇,就且看每個人聽的音樂類型與偏好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