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se 700 主動降噪耳機 動手玩,全新設計告訴業界誰是降噪耳機的 Boss

2019.09.18 01:50PM

Bose 在日前發表全新一代的藍牙主動降噪耳機 Bose Noise Canceling Headphone 700 (以下簡稱 Bose 700 ),定位在 QC35 II 更高等級的產品定位,從外型設計到技術完全翻新,並特別強調業界最強降噪性能,意圖從 Sony 手中奪回降噪耳機王者的寶座。這次也借到 Bose 700 進行測試,一探此次 Bose 的嘔心瀝血之作能否重返榮耀。

在許久藍牙耳機還未盛行的時代,當有主動降噪需求的商務客想到主動降噪耳機, Bose 幾乎成為當時商務主動降噪耳機的頂峰,不過隨著 Sony 在四年前 IFA 發表第一款結合藍牙與主動降噪的 MDR-1000X ,無非是對許久尋無對手的 Bose 造成顯著的威脅,而後續在去年推出的 WH-1000XM3 ,更可說在降噪性能完封 QC35 II 。

▲ Bose 700 外型跳脫 QC35 系列的設計,極簡加上金屬材質顯現更好的質感

過往的降噪耳機王者地位受到動搖, Bose 也不敢輕忽 Sony 造成的影響力,最終的決策是維持現行 QC35 II 的產品線,並全新規劃更高階的 Bose 700 ,希望以更好的產品質感、更好的音質與更強的主動降噪技術重奪耳機降噪王者寶座。

從外觀設計來看, Bose 700 擺脫過往 QC35 偏向潮流設計的塑料框體設計,以更簡約的單色系金屬材質構成外觀主體,遠遠看, Bose 700 僅由一條弧線貫串兩個圓形構成,沒有太多複雜的線條感,也沒有大玩雙色調或是複合材質, Bose 700 的造型以極簡與高質感作為訴求,訴說 Bose 對頂級產品的理念。

▲ Bose 長度調節依賴框體上的滑軌,對於頭圍較大的使用者可能會比較夾頭

也許是造型因素,也可能是以結構強度作為出發點, Bose 700 的頭帶調節設計反而有點"復古",頭帶本身成為調節長度的軌道,腔體透過頭帶兩端進行尺寸調整,結構簡單,甚至也沒有摺疊收納設計,也降低現行許多耳罩耳機的多片式拉伸機構長時間使用可能的材料老化毀損問題,不過也因為沒有摺疊機構,收納時會占用比  QC35 較多的空間。

▲框體設計簡單,右耳前方的區塊是觸控面板

Bose 700 的腔體外型較 QC35 系列更簡約,由金屬切削的內外雙橢圓,中間刻有頭帶調整用的滑軌,物理控制鍵則位於邊緣,並在右耳殼加入觸控功能,內側的耳罩也保有 Bose 過往被讚賞的舒適厚軟蛋白質皮革設計,配戴舒適性仍就是 Bose 700 的重要優點,唯獨頭帶弧度對頭圍較大的使用者可能會有較夾的感覺,但連帶對耳罩密合的隔音能力也相對較好。

▲ Bose 700 的收音麥克風包括前方、前斜下與後斜上,與一組框體內的麥克風共四組

傳統高階主動降噪耳機最多採用雙麥克風配置,以一耳罩內、一耳罩外配置,而 Bose 700 在主動降噪技術最大的突破就是搭載全新設計的 4 麥克風系統,透過外部三個不同方向的麥克風與耳罩內的一個麥克風組成。

雖說當前高階主動降噪耳機的雙麥克風收音系統已經較早期單麥克風表現提升許多,不過 Bose 700 的四麥克風系統對於提供更好的降噪效果事關重要,因為採用外部單麥克風收音,最大的問題就是對特定角度的聲音收音效果較差,且由於考慮到通話需求,收音的位置多半無法配置在正中央,也連帶使得收音的位置受到侷限。

▲內單體排列呈現傾斜,故反戴基本上一定壓耳

從外框體即可看到 Bose 700 有三組不同方向的麥克風收音開孔,其中前方就佔了兩組,一組偏向側面,一組則往前方,筆者個人推斷靠前方的一組除了接收迎面而來的噪音外,亦可能是針對通話的進階收音使用,並藉由往斜後上方、往前斜下方的兩組麥克風做為建構更全面的噪音取樣。

▲左側的按鍵可迅速在三組預設的降噪效果切換

此外, Bose 700 可藉由右側後方的按鍵迅速切換三組主動降造層級,預設是 0 、 5 與 10 ,不過三組皆可透過 app 選擇對應的降噪強度,當開到全開時的效果,不僅消除了環境噪音,更像是戴上高封閉性的耳塞一樣,就連外界的聲音也降低許多,就連辦公室他人的交談聲也直接音量砍半,甚至連噪音顯著的全自動義式咖啡機的磨豆聲也僅剩下細微的聲響。

▲三組外麥克風更能全方位接收外界噪音

這是 Bose 700 的耳罩密閉產生的"隔音",因為只要把耳機音樂播放關閉,並且切換降噪層級後,就會發現關閉降噪功能後, Bose 700 的隔音效果與開起降噪 10 不同,顯見 Bose 700 甚至對於人聲談話的噪音也透過反向波方式降低。

雖然測試期間沒有剛好出差需要搭飛機,但就先前在下班時段的捷運上體驗,確實能有效阻隔外界喧囂、沉浸在音樂世界,此外 Bose 對於搭乘交通工具時轉頭的噪音消除也較傳統內外雙麥克風設計來的出色,至少筆者先前搭乘捷運時並沒有出現以往降噪耳機在轉頭後產生的瞬間噪音。

▲ Bose 700 的音色屬於耐聽,不像過往聲音較糊、低頻也不會太過分

Bose 700 的聲音變化也是讓筆者覺得驚豔的地方,傳統 Bose 耳機的印象是聲音略糊,同時聲音較為沉重、低頻音壓較高,若以降噪耳機來說雖可消除外界噪音,但卻由於先天音色的關係,達到筆者平時習慣的聆聽音量就會容易產生聽覺疲勞,只能將音量切小以求在長途旅行使用。

然而 Bose 700 的聲音卻沒有過往 Bose 產品那麼沉重的音色, Bose 700 在適度的中頻飽滿之下,還有合宜、不過量並略鬆散的低頻,這也意味著 Bose 700 在較長時間的聆聽也不會像以往的機型容易疲倦,對於需要較長時間搭乘巴士、火車與飛機的使用者可說是相當棒的一點。

Bose 700 還有一項可圈可點的優點,就是是來電時的通話表現,一般主動降噪耳機在進行通話時,多半會暫停環境降噪的機能,將麥克風專注於收音使用,導致若在較吵雜的環境仍不太能清楚聽到來電,而 Bose 700 不僅能夠收錄清晰的聲音,並仍舊能降低背景噪音,讓使用者可順利地與他人通話。

▲按鍵較淺,有時拿下耳機會誤觸

前面講完了 Bose 700 的優點,多少還是得提一些較為不足或是可惜的地方,一個不知道算不算缺點的問題式實體按鍵的配置,雖然可理解 Bose 700 為了設計美觀,盡可能把實體按鍵做的不明顯,不過較淺、短行程的按鍵卻使得從頭上取下耳機時偶而會誤觸,當然這並不是甚麼大問題,應該是因為筆者與它相處與使用的時間還不足以養成習慣造成。

  

  

▲ app 介面

同時 Bose 700 所搭配的 Bose Music app 的穩定性目前仍有問題,雖說多半的時候只要把耳機與手機系統藍牙進行配對就可使用基本功能,然而如 Bose 700 這樣具備複雜機能的高階藍牙耳機,還是需要透過 app 設定功能與韌體更新,不過 app 除了連接成功後、手機一旦休眠就會失去 app 與耳機的連接外,若按下 app 的連接鍵,反而變成呼叫耳機關機。

▲收納時耳機採平放

▲收納盒上方空間可收納線材

對於今年並未在 IFA 發表新款主動降噪頭帶式耳機的 Sony 來說, Bose 700 的問世應該會對 Sony 產生不少壓力,畢竟 Bose 700 的訂價雖然較原本 QC35 II 高,但無論質感或是降噪性能皆有跨世代的提升,彷彿讓人想起四年前 Sony 推出 MDR-1000X 時,當媒體戴上並聆聽降噪效果的驚豔感,可說是 Bose 對 Sony 的成功復仇劇。

▲ Bose 700 再度為主動降噪技術立下新的標竿

若直接比較之下,扣除音色的喜好, Bose 700 再度於主動降噪耳罩式耳機立下全新的標竿,也足以定位在採用前一世代技術的 QC 35 II 的更高階版本,若真正需要強大的降噪能力, Bose 700 無疑是現階段降噪表現最出色的產品,不過也不能輕忽其它競品仍可能在下一代反撲,但也樂見在競爭下出現更出色的降噪耳機產品。

3 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