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達回波圖怎麼看?原理、dBZ介紹、手機App推薦

2019.08.08 05:18PM
Angle, Point, Line, Map, Tree, Meter, Tuberculosis, map, Green, Line, Text, Design, Map, Plot, World, Pattern, Slope, Graphics

該怎麼知道等一下會不會下大雨?雖然參考了氣象預報,但依然無法得知確定地點的降雨機率,又如果只是短暫出門一下,也無法確定這段時間內的降雨強度。雷達回波圖能夠藉由水粒子的反射訊號,標示出各地降雨分布,因此本篇介紹雷達回波圖的原理、dBZ以及判讀方式,並推薦可以看見雷達回波圖的手機App,讓用戶能夠清楚判斷所在地區的降雨情形。

更多資訊參考:

雷達回波圖原理:降水粒子反射

就像山谷裡的回音,雷達回波圖是靠著「反射訊號」,判斷水粒子的大小、分布。當雷達發射電磁波之後,電磁波碰見大氣中的降水粒子(如雨、雪、冰雹等),產生雷達回波,再根據雷達回波的訊號強度標示顏色,因此製成雷達回波圖。雷達回波的強度與水粒子的大小、形狀、狀態、粒子數量等資料有關,基本上回傳的訊號越強,就代表雨滴越大、瞬間雨量也就越大。

Logo, Product, Font, Brand, Product design, Yellow, Magic square, Design, Line, Square, magic square, Text, Yellow, Green, Font, Line, Orange, Logo, Brand, Graphics

▲為了清楚辨識,將雷達回波訊號的強弱度轉化為色彩,越往右則訊號越強。

dBZ是一個與特定參數Z值來表示雷達反射率比例的單位,主要用於表現雷達回波的強度。當dBZ值小於0時,雖然有凝結成的降水粒子,但是幾乎不降水。15dBZ左右開始起霧,超過20就可以感受得到毛毛雨,30dBZ以下都屬於小雨範疇,45以上為豪雨或雷雨等級。冰雹則在55dBZ以上。

雷達回波圖判讀需納入訊號回傳時間

目前氣象局的雷達回波資料每10分鐘更新一次,但因為需要經過電腦解析、上色,也需要部分傳輸時間,因此更新時的雷達訊號實際上是15分鐘前的訊號標示。中央氣象局有靜態和動態雷達回波圖,用戶可以根據雷達回波標示的降水粒子走向,判斷所在位置的降雨情形。

Illustration, Graphics, Font, Line, Leaf, Branching, Meter, leaf, Green, Graphics

▲根據雷達回波圖,用戶可以判斷所在位置的降雨情形。不過,降水機率會受到地形等因素影響,因此雷達回波圖無法百分之百確定降雨機率,只能夠作為雨勢強度的判斷標準之一。

台灣的雷達分別設立在五分山、花蓮、墾丁、七股,訊號已完全涵蓋全台各地,距離可延伸至五分山以外的460公里處。如果想要在手機上看見雷達回波圖,用戶可以下載「生活氣象App」(也就是中央氣象局網頁手機版),即時獲得最新資訊。

生活氣象App載點:

3 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