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在當前,兼具纖薄與性能的電競筆電如雨後春筍,不過要說到造早推出以纖薄、高效能與精緻三者並存的電競筆電品牌,還是非 Razer 的 Blade Pro 莫屬,而後的 Razer Blade 14 與 Blade Stealth 也各自詮釋了不同型態的電競筆電,其中 Blade 14 以輕盈的重量與主流體積著稱,而今 Blade 也重新再造,以更輕盈、性能更好的 Blade 15 重新詮釋纖薄電競筆電。
當現在電競筆電的意義已經被許多筆電品牌給扭曲,還創造出如"類電競"、"輕電競"等名詞,若以當前的廣義來說,確實 14 吋的廣義電競筆電可做到又輕又薄-前提是搭載連遊戲級都不到的獨立顯卡即可,但對於懂門道的玩家而言,這樣的產品只是在羞辱他們與誆騙懵懂無知的大眾消費者,無法帶來流暢的遊戲體驗。
而以專注於電競領域的 Razer ,在筆電的設計則是完全以電競為導向,從最初的 Razer Blade Pro 的 Switchblade UI 率先導入結合第二顯示器的觸控板與可自定義觸控按鍵的概念,或如 Blade Stealth 透過 Thunderbolt 3 外接 GPU ,使其能夠在外輕盈辦公文書、在家可享遊戲娛樂;而夾在 Blade Pro 與 Blade Stealth 中間的 Blade 似乎就少了些獨特性。
但若以純粹的電競筆電, Blade 則是詮釋如何在機動性、效能與遊戲娛樂之間取得平衡點,全新的 Blade 15 也繼承了這樣的理念,同時也保持全機身鋁合金 CNC 而非為了減重或是降低成本而僅部分使用金屬;不過畢竟 Razer 15 是全新的大改版機型,乍看下承襲 Blade 14 的基本元素,卻已經是截然不同的全新機種。
從外觀基本設計, Blade 15 的邊角圓弧更小,較 Blade 14 更趨近方形,同時取消了 Blade 14 上蓋的中央突起設計, Blade 15 呈現完全平整的上蓋,不過仍保有經典的發光三頭蛇,沒有因為機身纖薄就取消如此高識別性的設計。同時僅 17.3mm 厚的機身,仍提供三個 USB Type-A ,一個 HDMI ,一個 DisplayPort ,一個支援 Thunderbolt 3 的 USB Type-C 。
值得注意的是, Blade 15 畢竟仍是一款大功率的筆記型電腦,當前僅 100W 的 USB PD 仍不足以應付這樣一款追求高規配置筆電的功耗,原廠提供一個 200W 的變壓器,而連接埠則是全新設計,外觀類似 USB Type-C 的放大版,其 L 插頭雖理論上可正反插,不過若朝下則會干涉到 USB ,一般來說應該不會有人朝下就是。
打開上蓋,與 Blade 14 最大的變化,在於 Blade 15 導入了三邊的極窄邊框設計,這使得 Blade 15 的投影面積與 Blade 14 相去無幾,同時達 85% 螢幕佔比,此次借測機種是採用 144Hz Full HD 的非觸控面板,雖當前趨勢 4K 60Hz 版本比較亮眼,但考慮實際遊戲體驗, Full HD 版本還具備 NVIDIA G-Sync 技術,不必屈就垂直同步也不用擔心畫面撕裂。
另外鍵盤與觸控板也使用與 Blade 14 不同的配置,此次 Blade 15 的鍵盤在右方多了一排按鍵,這也使右下的方向鍵更為外移,鍵盤維持全獨立 RGB 發光,同時原本位於鍵盤與螢幕下方中間的圓形電源開關,則隱藏到右邊的揚聲器中間,同時玻璃觸控板也採用大面積的隱藏式左右鍵配置,整體更為簡潔俐落,不過少了實體左右鍵或許對部分玩家會覺得覺可惜一些就是。
此次 Razer Blade 15 的硬體也再度升級,採用 Intel 第八代 Core i7-8750H ,搭配 16GB RAM ,而借測的版本為搭配 NVIDIA GTX 1070 Max-Q 獨立顯示卡,較前一世代 Blade 14 最高僅能選配 GTX 1060 的性能又更為剽悍。實際的表現也由於六核心處理器的加持,即便是 AAA 級遊戲, 1080p 解析的高品質設定可輕易地超過 60fps 。
能夠在更纖薄的機身搭配更高效能的硬體,一方面也是由於搭配的 GPU 為具 Max-Q 技術的 GTX 1070 ,另一方面也是由於全新的散熱設計; Blade 17 採用雙 44 葉片風扇,搭配覆上一層奈米阻熱材質、基於石墨材質的導入版與達 68 片的散熱鰭片,透過高效率、大面積的散熱片結合奈米阻熱材質處理,使熱度可集中傳導到鰭片並排出,藉此達到良好的散熱效果。
或許有人會困惑 Intel 筆電處理器有更高效能的 i9 ,為何 Blade 15 仍維持 i7 ?以實質層面, i9 的優勢在於更高的預設時脈與不鎖頻,但考慮到 Blade 15 定位是能在遊戲中連續使用的高性能機種,散熱片也是在有限的空間達到最大性能,換上 i9 不見得能長時間維持高時脈連續運作,如此一來與 i7 的表現也不會差太多,還不及由 GTX 1060 提升到 GTX 1070 Max-Q 。
在 Max-Q 技術加持下,如搭載 GTX 1080 Max-Q 的華碩西風之神或是 Acer 的海神,對上 Blade 15 仍能在重量與厚度與之抗衡,不過當前 GTX 1080 Max-Q 機種散熱機構更為複雜,需更多的機構空間容納散熱器,鍵盤設計與觸控板配置仍與一般使用者習慣的設計不同需要前挪,對消費者使用習慣也會有所不同,若考慮現實,傳統配置的 Blade 15 仍較容易被接受。
其次,雖然 Blade 15 也具備 Razer 的 Chroma RGB 發光,但極簡設計的機身與三頭蛇識別標誌,與時下電競機種浮誇的設計仍有所區隔,對重視設計品味的使用者,仍可彰顯其對產品設計的要求,同時雖 Blade 15 定位在電競,但其效能即便是用於影像剪輯與繪圖仍綽綽有餘,外型也不至於過於浮誇,做為行動商務機種亦很襯職。
以相近規格配置並同為 1070 Max-Q 的機種, Blade 15 在台灣的對手也相當明確,雖然售價方面仍較市場接近的對手略高,不過換來更細膩的整體設計感,也是 Razer 筆電過往不求超值而求精緻的價值所在, Razer Blade 15 不僅只是要提供給消費者終極的電競設備,更證實電競不一定要張牙舞爪,亦可深具個人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