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雖孤懸海外,但仍與歐洲電網相連,因為綠能的穩定度低,太陽能、風能都要靠天吃飯,因此連結的電網越龐大,各國互通有無的效率越高,對於一時缺電的補救能力越強,但是台灣卻並未與任何一國電網相連。


(圖片取自pixabay)
昨天(9/20)下午總統蔡英文接見英國對台貿易特使福克納勛爵(Lord Faulkner)時表示,希望台灣能在2025年讓目前的核電廠如期除役,並讓再生能源達到發電佔比20%的目標;蔡又向訪問來賓說,英國在全球離岸風場的發展中有領導地位,希望台灣在轉型的過程中能學習英國的成功經驗。
然而,英國與台灣的情況大不相同,未必是台灣能效法的對象。
英國與歐洲電網相連,對綠能低穩定度的承受力強
英國雖孤懸海外,但仍與歐洲電網相連;2009年後,英國、愛爾蘭、北歐、歐洲大陸、波羅的海五大輸電運營商聯盟,和一個歐洲輸電運營商聯盟合併,形成一個覆蓋34個國家,7億人口的龐大電網。
綠能的穩定度低,太陽能、風能都要靠天吃飯,因此連結的電網越龐大,各國互通有無的效率越高,對於一時缺電的補救能力越強;而台灣並未與任何一國電網相連。
為了保險起見,發展的綠能越多,所需的穩定發電機組也要相應增加,以因應難以預測的天氣所造成的缺電情況,而穩定的發電來源就是火力發電與核能發電。事實上,英國電源之一就有佔比不低的核能,發出約7GW的電力。
亞洲發展離岸風電有四大風險
根據《聯合新聞網》,9月17日舉辦的「離岸風電發展、亞洲特有風險與風險管理研討會」中,東京海上日動火災保險公司的一名專家指出,亞洲離岸風電會面臨特有的(相比於歐洲)天災風險,包括地震、海嘯、颱風和閃電。新安東京海上產險表示,台灣西部海域被認為適合發展離岸風電,因此不少國際風電廠商來談投資機會;但對投入的廠商來說,「風險管理」是極重要的環節。離岸風電裝置量的目標,今年行政院長賴清德拍板定為2025年達到5.5GW。(台灣夏季每日需電量約33GW左右)
英國用電高峰與台灣相反
在英國等高緯度國家,用電量最凶的時候是家家戶戶開暖氣的冬天,而英國全年受到西風吹拂,發電穩定。台灣的風場在夏天需電量最大時容量因數(實際發電量在總裝置容量中的佔比)反而較低,有學者說夏季離岸風電的容量因素平均僅6%,經濟部能源局以「能源統計月報」計算2016年夏季電價6~9月的風力發電量,算出平均容量因數達14.1%,而離岸風電的夏季容量因數平均約22%。儘管如此,實際發電佔比僅22%的離岸風電仍極微小。
假設台灣真能在2025年達到離岸風電裝量量5.5GW的目標,乘以22%,夏季平均所能發的電量僅1.21GW(核三廠1號機組加2號機組的發電量可達1.8GW左右),而且這1.21GW的電是不可控的,如果哪一天剛好沒風,當天就沒有電源入帳。
其實台灣唯一會有缺電危機的時候僅夏季,偏偏在夏季風電能幫忙的極有限;若加上太陽能發電,如果政府能達到預定的目標 ─ 2025年達到20GW的裝置量(所需土地面積約250平方公里,約一個台北市),或許總體綠能可以補上夏季白天的能源缺口,但太陽能板在晚上不供電,而台灣人在夏天晚上幾乎都會開冷氣。
綜上所述,英國國情與台灣不同,英國的成功經驗並不代表台灣能夠借鑑,電力配置最重要的是穩定性,畢竟現代社會不太能承受缺電的衝擊,而綠能的不穩定性在沒有跨國電網的支援下未必是台灣能夠承受的。
247 則回應
以下文字來自臺電官網,一字不改!
www.taipower.com.tw/tc/page.aspx?mid=204&cid=1581&cchk=82fb957e-2fe8-49b6-90a9-b750387de936
“台灣東北季風強盛,每年 1~3 月及 10~12 月的發電量約佔整年度之 70%,相較之下夏季用電高峰(4~6月)恰是風資源最弱季節。”
舊員工雖然稼動率高但觀念老舊解決不了新問題,而且做事習慣很差常會被週邊居民抗議,導致公司沒辦法再請舊員工,
新員工稼動率相對低不過正好可以解決新問題,更重要的是不會被週邊居民抗議,順便提昇企業形象,而且透過不同類型的新員工合作,仍有機會把效率提高,雖然公司管理階層整合能力要提昇很麻煩,不過為了解決新問題不得不做。
我知道Hercules Tsai心目中的能源有自己的美學存在,
不過能源政策考慮的不只是賺錢效益,還有人類永續生存的問題,
所以你常常看到明明效率低落的能源,為什麼一堆人願意不計成本投入研發,還硬要搞一堆複雜的系統配合它,因為大家都有這個覺悟。
你的2.592小時是每天平均 是沒有意義的 電力很難儲存 你七月白天缺電 風就是不來有什麼用?
你還是沒有回答我的問題
你到底願不願意請一個隨時想上班就上班 不爽上就不上的員工?而且記住。你要付他全年的薪水 趕快告訴我答案
一個員工衹要上59秒就算有來上班了啊 衹是叫低上班時數 不叫沒有上班啊
叫你去查馬緯度無風帶 不去查 還在辯論什麼。
一個員工一天只上59秒 也叫上班?
5678月的容量因素就是低啊
你還在鬼打牆?
你自己的資料就打臉你自己了,還在繼續騙。
離岸風電、智慧電網、綠色電力的產業分析資料我放在這裡,歡迎剛接觸這些議題的朋友自己取用學習。堅持專業,勇者無懼。
www.facebook.com/pg/maxwellventureservice/photos/?tab=albums
天價的建置成本,投資無法回收,還說風電便宜?難不成國小加減乘除都不會算????
還出來走跳江湖,..................................
你再不務實的回答,大家回懷疑你的資料的真偽喔!
測風資料僅95m高,新式離岸風機是110~150m,越高處風速越好;
那110-150太低了,建議你建一個高3000公尺的好不!
請問一下一隻30公尺高的風機建置成本多少錢?基礎要多大?
60公尺呢?
90公尺呢?
120公尺呢??
150公尺呢???
期待你的解答!
你若解釋的出來,我就相信你的社團!
我只問你,建置成本與工程實質面喔,可是你貼的都無關,怪怪!
請問要找人翻譯嗎????
technews.tw/2015/07/31/the-market-size-of-offshore-wind-power-in-taiwan/
www.nhc.noaa.gov/aboutwindprofile.shtml
測風資料僅95m高,新式離岸風機是110~150m,越高處風速越好;
那110-150太低了,建議你建一個高3000公尺的好不!
請問一下一隻30公尺高的風機建置成本多少錢?基礎要多大?
60公尺呢?
90公尺呢?
120公尺呢??
150公尺呢???
期待你的解答!
你若解釋的出來,我就相信你的社團!
蔡朝陽:4C off shore 說全球10大風場有9個在臺灣,此資料有激勵人心效果,但不可以當作決策或投資的依據。
為何陸岸的風機一支一億,離岸一支要八億?
風機每升高30公尺,他的基礎要放大多少,桿子要變多粗,要加多少結構?
這位大師理想的高度150公尺,你知道桿子的結構要加強到如何麼?一支30公尺的離岸風機放到150公尺,可不是5*8億=40億,可能是5^2*8=200億,一支8億的風機都不知可否回本,還40億呢!
還有,風機就是那樣,除非線圈換成超導線,否則風機頭就是那樣,不會有2.0版!
大師的150公尺高的風機,只會在夢中,現實上是不會有人投資的!繼續作夢吧!
你再不務實的回答,大家回懷疑你的資料的真偽喔!
臺灣最缺電的不是冬天是夏天! 夏天除了颱風不會有你說的 峽谷效應!
人家在西風帶的,我們在馬維度無風帶,這是行星風系,不是你什麼峽谷效應,夏天就能有風的!
通过对台湾海峡的 2016 年的 ASCAT 海面风场分析,对台湾海峡季节性变化和空间格局特征进行了
分析,得到了以下结论:台湾海峡海域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6 月平均风速最小,12 月风速最大。全
年海峡海面风速从 1 月起呈先迅速减少至 6 月最低,然后迅速增高的趋势。台湾海峡冬季海面风场存在
着明显的“狭谷效应”,受台湾岛地形影响,台湾海峡海域风速明显增大,成为风场大值区。海峡北部
外海风场低值区经过台湾岛后明显增大,受岛遮挡影响,台湾岛西南角存在风速低值区。研究发现利用
卫星资料可以很好对台湾海峡风场季节性特征和变化规律进行分析,但受卫星空间分辨率限制,风场特
征待进一步精细化研究。
image.hanspub.org/pdf/AG20170200000_98165595.pdf
麻煩搞清楚!
臉書「台灣颱風論壇」今天下午貼文寫到,昨天梅姬暴風圈尚未接近台灣時,台灣西部沿海就已經颳起強陣風,這是台灣海峽的「狹管效應」導致,所謂的「狹管效應」就是當氣流從廣大的東海灌入較窄的台灣海峽,通風斷面積縮小,而導致台灣西半邊的氣流加速。
貼文更解釋「當"氣流的角度"與"山脈走勢"差不多的時候,就容易產生沿山噴流,這時氣流會沿著山脈直接加速灌入西部平原。西部城市就是受到『狹管效應』與『沿山噴流』兩個作用下,導致風速持續飆升,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去年的大胖颱蘇迪勒,起風的歷程都很相像!」
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1838271
臺灣海峽最短都有一百多公里 夏天除了颱風 或是偶爾低氣壓帶 什麼時候可以有這麼大的風?
這是最基本的數學啊。。
5,6,7,8個月 風力就是低。 增加高度 尤其那種幾十米的 能夠增加多少%? 麻煩數據拿出來啊。。
你有101高嗎? 101每天都有幾十級風在吹嗎?
拿出你的數據出來,不要被我打臉 就顧左右而言他 麻煩專業一點 拿出數據來。。
還有一直問你的 你到底有沒有要請那種隨時可以來來去去 不受控制的員工啊?
那110-150太低了,建議你建一個高3000公尺的好不!
請問一下一隻30公尺高的風機建置成本多少錢?基礎要多大?
60公尺呢?
90公尺呢?
120公尺呢??
150公尺呢???
期待你的解答!
(1) 測風資料僅95m高,新式離岸風機是110~150m,越高處風速越好;
(2) 台灣海峽有狹管效應,所以風速好,Wiki上面也有寫,你可以去查一查;
(3) 我覺得你不懂離岸風電,諸多論述都是錯誤的,這些論述留在網路上,有損你的聲譽。良心的建議,不懂就安靜一點。
麻煩回答我
“你的公司敢不敢請 想上班就上班 不爽上班就不來的人 而且不用報備 而且年薪要領全薪 ”
你告訴我敢或不敢就好了
記得啊,算一下電費要多少啊。。
順便告訴我們,有哪一個國家已經計劃好佔50%了。
而且你有一個基本的假設就是錯了,臺灣在無風帶,不在信風帶,又沒有其他電網可以支援,歐洲可以做的,臺灣就是不行,不要再騙子了,
你衹要回答我
“你的公司敢不敢請 想上班就上班 不爽上班就不來的人 而且不用報備 而且年薪要領全薪 ”
你告訴我敢或不敢就好了
回答不了我的問題,就再繼續鬼扯。。
華東電網還跟華中電網可以互相支援。
你怎麼老是找一些有超大電網可以互聯的國家來比啊!?
臺灣到底要跟誰聯網啦? 到底跟誰可以調度電力?
冬季的風電可以降載火力發電。
能不能排歲修我只是說有「機會」,一切要看風電的部署數量和穩不穩。
所以我認為新的能源 在思考的時候還要考慮彈性的問題。
頂多是讓幾個爐歲修,
不可能全部關掉歲修。
風電只是有機會在冬天讓更多火力降載或歲修。
但火力發電降載會比核電降載容易得多。
除非火力全部都關掉
風電還是太多才會有電太多的問題。
#還是政腐那套弱智說帖
跟我們 幹話部長 乾淨的煤 同一國的?
臺灣夏天的風很強?
臺灣有很大 很成熟是儲電設備?
假新聞 關三天!
原因很簡單要新建新電廠提高核能比例已經不可能了,311後核電廠安全要求提高費用更貴,加上工期過長沒辦法快速解決火力空污問題,更重要的是一定會遭受當地民眾杯葛造成社會撕裂耗費的社會成本難以承受,
不管你個人喜好最後還是得投注資源在再生能源上。
坐飛機失事家屬還拿得到理賠金,也找得到航空公司負責,
核災真的發生了,先前說核能安全的人都會消失,
你要找人負責也只會回應你安全安全,實際上這類摧毀家園的大型災害沒有人有能力負責,
表面上同情私底下歧視排擠,沒被當麻煩人物隔離趕走就不錯了。
在未來就算核四商轉(預估還要追加500多億預算尚須工期5~6年,當然皆排除不確定的社會成本),再面臨核一廠除役後,比例也不會變化太多,火力空污問題仍然無法解決,底下提到的問題一樣會發生。
加加減減也只剩下再生能源可以發展,這十年台灣的能源發展真的在擺爛狀態,
有心解決火力空污的話,就該早點投注成本在再生能源上,把電網電力管理的問題解決,
火力設備能更新趕快更新,不要拖。
有心推廣核能的話,請先把核廢料問題解決,一句話火力比較慘並不能當作不解決的理由,
這是最基本的工程倫理的問題,一個沒有工程倫理的工程不用給我談安全。
如果不願意關掉,那還有什麼資格說什麼“不要”冒任何風險?
一個是每年是9000多人,一個是40年來,臺灣的核電沒死過半個人,到底那個才叫危險的能源?
啊其實我覺得可以啦,畢竟主要還是受輻射感染的輻射衣或是其他器具
主要妥善存放是沒啥問題
還有補助
就拿以核養綠公投的辯論來一起辦!
大家出來面對面,全台灣放送,讓大家瞭解
Maxwall Chen的風電見解。來說明台灣不需要核電也能穩定發電。讓大家瞭解核能也是綠能...
雖然我是這樣想,但是中選會說 不辦辯論了 為什麼呢🤔?
歐洲有電網可以調度 臺灣就是靠火力發电隨時準備調度
電力儲存? 哪裡來的這麼大的電力儲存設備啊 還在談幹話啊。
那些調度都不用錢啊? 要不然為什麼德國的電費要10元? 為什麼英國又開始蓋核電廠?
你還沒回答我的問題 你願不願意找一個 上班時間無法控制的人當員工啊。。
你衹要回答我
“你的公司敢不敢請 想上班就上班 不爽上班就不來的人 而且不用報備 而且年薪要領全薪 ”
你告訴我敢或不敢就好了
你連基本管理都不懂。還要談什麼?
你拿了一個案子 找了幾個上班時間完全不可控的 你要告訴我你可以管理的很好 ? 你有開過公司 管過公司嗎?
你告訴我你要怎麼管理這樣的人員?
營收就像是我們電力需求 他是不可控的。所以需要 基載 中載 尖載 去調配電力
結果你用了一個 爽發电就發電 不爽發电就罷工 的風電來當基載 中載 尖載 這些不論哪一種都是要可以“被調度” 而風力 是無法被調度的 是其他能源要配合它 所以為什麼菜政府要蓋一堆的火力發电來配合他 結果就是我們花大錢 一樣PM 2.5吸好吸滿 CO2還是拼命的產生
你連營收跟做事的人都沒有搞清楚。怎麼跟人家談?
而且那還是平均。。 不想幹時 工作時間還是“0” %。也不用事先告知。。
趕快公佈職缺吧 。 這種老闆去那裡找啊。。
有一個員工可以有90幾%的産出 偏偏不用 非得找一個想上班就上班 不爽上班就不上的員工? 然後這個員工的薪水還要跟人家90%的員工領一樣多?
而且還要為他找一個可以隨時接手的員工 怎麼會有這麼白癡的老闆?
這也就算了 案子正忙的時候 他不來就是不來(夏天) 沒案子時(冬天) 他要來 別人都還得讓他 但是還是要隨時待命 以防他心情不爽又不工作了。
你公司有這種缺 麻煩公告給大家知道 。。
你的幹話講半天。沒有拿錢出來玩的 實際運作有公信力吧
網路的好處是凡留言過必留下痕跡,幾年之後回頭看,就會驗證。就算能誤導社會大眾一時,無法誤導一世,民智已開。
你可以像諸葛亮 把歐洲的西風帶移到臺灣 再來討論你的假說
www.facebook.com/groups/EnergyandIoT/
(08/29) 台電-離岸風力發電第二期計畫可行性研究
www.taipower.com.tw/tc/page.aspx?mid=1428
technews.tw/2015/07/31/the-market-size-of-offshore-wind-power-in-taiwan/
以下文字來自臺電官網,一字不改!
“台灣東北季風強盛,每年 1~3 月及 10~12 月的發電量約佔整年度之 70%,相較之下夏季用電高峰(4~6月)恰是風資源最弱季節。”
風電那麼好的話,幹嘛運轉核二,幹嘛蓋深澳電廠
太陽能設備以後怎麼回收? 以後那幾千支的離岸風電電機怎麼回收?
那些成本又是多少? 又會造成多少的污染?
儲電? 請問什麼樣的設備可以把儲幾GW的電力? 又要再花臺灣幾兆的錢?
這種公開資訊都不會去抓了,難怪這麼容易被人家帶着走。
我看到的歐洲各國、美國、中國早就有大量投入風力發電,
台灣受限土地未來主力朝離岸風機發展,
也打算結合國內廠商進入產業鏈,部份零件和工事在台灣處理降低成本,
發展的好也有機會外銷,經濟效益很高的。
比起核能被幾個核工業大國綁架,再生能源即使是小國也有機會發展。
電廠建設除了性能好壞也要考量工期、社會成本,這些也都是再生能源的強項。
趕快回頭看一下別人是怎麼寫的然後再來給大家一個答覆,大家還要看你是不是一個事後推的一乾二凈的人呢
4C off shore 說全球10大風場有9個在臺灣,此資料有激勵人心效果,但不可以當作決策或投資的依據。
在愚蠢的 非核家園政策下 我們花了好幾兆去發展不可靠的離岸風電 一天祇有三小時可以發电太陽能 然後為了這些不穩定的“再生能源” 我們還要建制等量的天然氣 煤炭發电廠 天然氣又花了我們幾千億的錢
這就好像你找一個員工來上班 其他人都準時上下班 唯獨他 一年只上幾個月的班 而且他想來就來 不來你也沒辦法 一年算下來只做不到100天 但是他的薪水還不能少 還是要算整年的薪水給他 為了怕他不在 工作沒人做 還要找一個人隨時代班 你是老闆 你會找這樣的員工嗎? 還是找那個代班的轉正職就好了?
我們花了大錢 卻得不到穩定的電力 而且還換來骯髒的空氣 全世界人均最高的CO2排放 害死了地球 引來了 極端氣候 這個真的是我們要的嗎?
無知的抹黑 恐嚇核能=核子彈 如果真是如此 被原子彈轟炸過的廣島應該是半個人都沒有 畢竟才幾十年啊 但事實呢? 廣島沒有人住嗎?
用信仰取代科學 用恐嚇取代事實 我們真的還要在被騙下去嗎?
爲什麼再生能源跟核電幾乎是同步成長? 因爲再生能源就是不穩定,需要其他能源支撐,如果不想要高電價,不要空污,不要Co2 ,要減少碳排 目前就只有核能可以選擇。
=====
核電廠:「重要的基荷電廠」
世界主要國家的電力結構,因各種資源的有無和擁有的資源種類等因素而各有差異。日本政府鑑於本國資源匱乏的現狀,從①確保能源穩定供應、②努力削減溫室氣體排放量等以保護環境、③對經濟和就業的影響、④吸取東電福島第一核電廠教訓等各個角度加以綜合判斷,力求實現電源的多樣化。
2014年4月,政府在時隔4年之後召開閣僚會議確定了作為今後長遠能源政策指針的「能源基本計劃」,明確了核電廠的地位,儘管經歷了福島核電廠事故,但它依然是「重要的基荷電力(※3)」;同時還表明「將盡可能地降低對核電的依賴度」並「將最大程度地引入再生能源」(安倍晉三首相)。不過,電力結構方案的製定工作推遲到了今年。
www.nippon.com/hk/features/h00114/
www.world-nuclear.org/information-library/country-profiles/countries-t-z/united-kingdom.aspx
還有,福島勇士進入時已太晚!你會相信,以日本的國力與美軍的幫忙,會弄不來抽水機與發電機嗎???
當初福島是日本捨不得原子爐裡面的鈽元素,才鬧到不可收拾!大量水灌進去降溫才是正解!
臺灣爲什麼不會發生,可以詳細看後面的解釋,就算大海嘯來了,
---
除了增添這次福島核災教訓,該添購的配備如針對外部電源失去需準備的備用發電機等除完成添置外也提出了所謂的斷然處置
l 可以在無動力的情況下,利用重力把水注入反應爐。
日本是人禍,明明可以把海水灌進去,讓反應爐停止反應,他們卻遲遲沒做。
另一方面支持台獨又反核能的那些人⋯真的不知道他們在把手上的牌丟光之後是要怎麼樣試著打贏這場局w真希望他們多跟日本人學學務實精神,就算捅了福島那麼大的樓子還是能繼續把核電廠用下去只為打好這一局。
事實上不管日本中國兩韓印度,東亞每個國家為了保住競爭力都在發展核電,中國近年甚至打出了幫第三世界國家建核電的外交牌。台灣咧?最喜歡台灣第一的傢伙硬要把牌丟了,然而這卻不是在換一手更好的牌而只是在自我感覺良好的催眠自己說好人不打這牌,根本就豬頭!
另外核終的人其實不怎麼反核食就是了,這也是為什麼國民黨的核心一向跟他們保持了點距離。
這是事實,不管你想不想承認。
至於人禍的問題也可以從SOP的改進來處理,就像核四的運作SOP在福島事故後也馬上加上了冷卻水機故障無法即時修理後要馬上引海水廢爐的指示。
這是另一個事實。
至於輻射的可怕麻⋯我可以跟你說與其害怕機率很低而且可以逃跑的頂級核電廠事故,我更害怕吸了太多火力發電場的廢氣得癌症然後讓醫生把放射性物質一袋一袋往我體內打做化療,然後再把我輻射能滿滿的尿收到標示著核廢料的大桶子裡,最後再讓管制單位煩惱要去哪裡處置這些核廢料。
這是第三個事實,我對於讓核廢料通過體內一點興趣都沒有。
另外日本在事故後對於救核電廠的努力並不亞於其他災區,甚至將恢復供電作為首要目標來努力。別把別人努力的事實忽略掉了。
還有去上點禮儀課程吧,網路上也是有的。
其實他們一直都有灌海水這個選項,只是民營電廠承擔不起灌海水廢爐的的損失,所以不斷的跟政府請示,希望能夠把廢爐的指示責任推給政府。但政府當時正忙著處理地震,也不想馬上扛下民營公司的損失。等到政府下令灌海水時,早就已經太遲了。
所以這就是台灣跟日本的差別,台灣的電力公司在運作上基本還是國營的,再加上大家對核能的恐懼,我相信我們廢爐的決策絕對不會晚。
2018/08/16
東京電力公司副會長廣瀨直己回憶,2011年3月11日東北大地震搖動得十分厲害又引發海嘯,導致核電廠六個機組全部泡水,電廠內部的緊急發電機也跟著泡水、或是被沖走,整座核電廠電力全失,開始失控。
因為沒電、用來冷卻的水也停止,導致反應爐內的熱越來越高,水開始沸騰、蒸發,核燃料暴露在空氣當中產生氫氣,後來就發生了氫爆,建築物頂部被炸掉了,很多放射性的物質因此飄散到外面
你真的知道福島出現危機苗頭時發生了什麼事嗎?如果不知道,那你應該沒有從中學到任何事情。
英國雖孤懸海外,但仍與歐洲電網相連;2009年後,英國、愛爾蘭、北歐、歐洲大陸、波羅的海五大輸電運營商聯盟,和一個歐洲輸電運營商聯盟合併,形成一個覆蓋34個國家,7億人口的龐大電網
臺灣在無風帶 英國在西風帶全年有風 祇有腦殘 才會相信那些國外利益團体說的 “臺灣有全世界最好的風場”!
臺灣最缺電的夏天 風力卻發不了電 有什麼用? 然後還要準備一堆的火力發电來當做他們的備援!
沒有再問風機!!!
你不是告訴我們,風機已經一統天下了,風機的發電量已經遠大於核電?英國政府為何還要蓋核電廠??
難不成英國也搞資匪的遊戲嗎????
英國新建核電廠目前比較確定的只有Hinkley Point C(3340MW) & Horizon(2760MW),總數6100MW。相較於英國即將退役的核電廠有7685MW,新建的核電廠裝置容量還是少了1585MW。新式核電廠的LCOE成本超過每度電新台幣3元,遠遠低於英國離岸風電的LCOE(下看每度電新台幣1元),可以預期其他的核電廠,大概是蓋不下去了。如果Hinkley Point C與Horizon繼續延宕至2030年,英國核電復興毫無希望。
www.world-nuclear.org/information-library/country-profiles/countries-t-z/united-kingdom.aspx
www.world-nuclear.org/information-library/country-profiles/countries-t-z/united-kingdom.aspx
而且對岸能讓你跟隔壁鄰居多友善?
問題是綠能發電不穩定呀,
台灣的發電主力是靠火力,水力,核能這些傳統發電,
電能是無法直接儲存,只能化學和物理的方式轉到電池裡。
台灣加油!
不過英國內部倒也不是全部認同這種外交方向,一些人認為像是歐盟事務跟電網連接一類的事情,是在侵蝕英國的獨立性,所以他們希望多蓋一些核電廠之類不需依賴歐洲近鄰調度的能源方式來爭取更高的獨立性。這部分我覺得台灣也該學一學。
台灣真的要加油多跟英國看齊了。
個人不會把性能和特性比較放在第一位,會把"消耗社會成本"放第一位,
不像其他電廠都有人強力反對(不管你怎麼強力支持,蓋的地點的附近居民必然會找到理由大力反彈),
太陽能、離岸風機等再生能源則是唱衰的多但反對阻力相對較小,不管未來要把再生能源當主力還是備用,消耗社會成本小的優先快速處理,這是台灣社會未來不得不的必然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