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以往,今年在 Computex 再度採訪了 USB-IF 的主席 Jeff Ravencraft ,對於 USB-IF 來說, USB Type-C 與相關規範是相當重大的突破,同時也讓 USB 界面與技術能有更多元的應用。
解放 USB Type-C 預留的雙通道、為 USB 3.2 帶來倍增的傳輸速度
Mr. Ravencraft 表示, USB Type-C 介面在規劃時就考慮到預留未來性,而當初預留的通道也將於下一版的 USB 3.2 協定發揮效果,藉由雙鏈路的方式,基於 USB Type-C 介面的 USB 3.2 可把原本的 5Gbps 或是 10Gbps 提升到 10Gbps 與 20Gbps ,帶來更高的傳輸速度,能夠提供更高的 USB 儲存速度以及為基於 USB 的影像傳輸提供更高的頻寬,利於輸出高畫質影片。
值得注意的是現行合乎規範、針對 USB 5Gbps 的雙頭 USB Type-C 線材不需要更換,即可在雙邊都支援 USB 3.2 規範的裝置提供 10Gbps 的傳輸速度。目前 USB IF 還未針對 USB 3.2 提供識別標誌,一旦標準與測試基準制定完成,屆時將針對 USB 3.2 提供全新的識別標章。
針對通用變壓器提供 USB 快充認證
在去年 8 月, USB IF 首度針對 USB 變壓器提供認證制度,不過隨著裝置對於快充的需求越來越高, USB IF 又追加了 USB 快充的認證機制,同時提供 USB 快充的認證標章,屆時只要看到變壓器上有這樣的標誌,即可進行快速充電。
筆者也詢問到如 Razer 新款的 Razer Core X 可藉由 USB PD 規範提供 100W 的充電,這樣是否需要額外認證的 USB Type-C 線?Mr. Ravencraft 表示,若電壓的設定為 20V ,線材又是合乎 USB IF 針對 USB Type-C 標準規範,那這樣的線材在使用上就絕對安全無虞,因為 USB IF 規範當中,線材需要能承受 5A 以上的電流,也恰好滿足 20V 5A = 100W 的安全標準。
選擇性加入的 USB 協定驗證功能將於明年釋出
USB 協定驗證是近年曾提及針對 USB 充電、供電的一項選擇規範, USB IF 也正式預計將在 2019 年釋出這項選擇性功能;透過加入這項功能,相互連接的裝置、線材(需要具備晶片)、充電器等可偵測是否合乎規範,當使用非通過安全認證的線材或是充電器時,會限制在最高 5V 2A = 10W 的供電,確保裝置不因此受損,畢竟這年頭連 5V 2A 都無法使用的線材應該也很少了。
藉手機搭配 USB Type-C 示範單一纜線提供影、音、數據與供電的四合一功能
USB Type-C 介面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在定義上可提供單一纜線供應影像、聲音、數據與供電,現場也透過一具支援 USB Type-C 介面的螢幕,分別搭配三星的 Dex 以及華為的 Mate 10 ,示範如何透過手機搭配 USB Type-C 與支援 USB Type-C 的螢幕,同時滿足螢幕畫面投射、聲音傳遞、連接 USB 輸入裝置的同時,還幫手機進行充電。
USB IF 仍認為消費者須更重視認證帶來的安全性
雖然 Mr. Ravencraft 已經多年苦口婆心的強調線材與充電器認證的重要性,不過使用非認證線材導致裝置燒毀的情況仍層出不窮,除了持續推廣認證外, USB-IF 在美國也持續與通路、電商等合作,宣導使用經過安全認證的變壓器與線材的重要性,而裝置商與充電器品牌也設法加入安全監控機制偵測異常發熱的情況,然而最重要的是消費者仍要有不貪心便宜的想法,還有對充電時的安全性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