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傳台灣將於5月開放eSIM服務,隨之而來的重量級產品就是LTE版的Apple Watch。eSIM並非是虛擬SIM卡,而是透過內建晶片或模組的方式,讓手機或行動裝置擁有身分認證的能力。好處是用戶不再需要安裝實體SIM卡,也能透過數位介面設定、轉移你的門號。既然產品這麼好,且這也不是什麼新技術,那為什麼全球電信商都愛推不推的呢?想當然這背後的關鍵還是利益使然。
綁客戶才是關鍵
全世界的廠商大概想的都是同一件事,要你付錢的時候手續越少越好,你才能衝動購物。當你要轉移、退租的時候,步驟越麻煩越好,最好是麻煩到你永遠不想去處理這件事。eSIM背後的狀況也是類似這個情形,使用eSIM服務的用戶可以自己選擇電信商,且設定、轉移也比實體SIM卡簡單,甚至不用跑門市就能搞定。既然這麼容易掉客戶,自然沒有電信商願意拿石頭砸自己的腳。
早年電信商透過門號不可轉移、實體SIM卡、月租、年約、購機補貼等方式綁住客戶,後來為了公平競爭等因素開放門號可攜服務(Number Portability簡稱NP),讓用戶有機會在各家電信業者之間流動,也帶動了各家廠商的競爭。未來如果開放eSIM服務,轉移門號勢必變得更加簡便,可想而知對電信業可能會帶來更多的衝擊。
出國漫遊會更方便
除了轉移門號更方便外,實際生活上有沒有什麼更大的優勢?舉個例子來說,當你出國時,過往如果用本國電信業者的SIM卡,需要付高額的漫遊費用。如果購買當地的漫遊SIM卡,又需要購卡並安裝。如果未來eSIM技術普及,或許出國前可以先去申請該國的旅客電信方案,到了當地直接透過手機切換門號,就能享有較便宜甚至是當地人的價格。
然而這些都還是後話,電信業者之間如何搞定彼此之間利益問題,以及門號間的轉移需要有什麼樣的限制,目前都還沒有明確的規劃。但eSIM簡化了流程並降低了對於電信業者的束縛,增加了用戶的自由度不論如何都是件好事。如果未來能夠更輕鬆地在各家電信之間轉換,你會隨著費率、服務等因素經常NP嗎?
25 則回應
用esim的人反而會因為只有一家能用而更不會離開不是嗎?
現在sim損壞換sim卡就好費用約200
之後e-sim卡,因為是做在手機裡面
如果E-sim損壞,是不是換整塊主板
至於費用.....
可以測試自己的門號是不是被限速😂😂
然而如果訊號一直不好的話,是不是就無法用交換測試判斷是設備問題還是是電信商問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