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考試就有作弊 看中國科舉的作弊與防弊

by Knowing
2018.04.09 08:01PM
是有考試就有模犯生,看看古代考場的作弊攻防史的第1張圖

古代沒有照片,考官幾乎不可能辨認出代考的槍手,為此產生了「擔保人認考生」制度。清代的考生會有一個擔保人,叫做「識認官」,考試之前由識認官到場認人,如果該名考生後來被查出為槍手,該識認官就會受罰。

(圖片取自 維基百科)

 

科舉取士制度在武則天當政時正式確立,從此慢慢終結魏晉南北朝以來世家大族壟斷官場高層的現象,也成為現代公務員考試的前身。有考試就有人做弊,自古就是如此,那麼,古代人是怎麼做弊的呢?

 

走後門

 

唐代士人赴京考試前會為自己的才華進行宣傳,到那些對科考有影響力的大官家門進行「行卷」。行卷是說把自己的詩文作品給高官們鑑賞,如果那些高官欣賞其才華,會吩咐負責科考的官員「多加留意」。

 

現代人很看不起上述這種「走後門」的行為,但在科舉制度剛發軔的唐代,當時人並不會這麼想。其實能上京考試的人都是各地州縣薦舉的,本來就有一定的底子,而且科舉制度未確立之前,皇帝會以地方官員薦舉、皇帝派人尋訪、從高官子弟中拔擢等方式取才,所以行卷這種行為當時的人並不會特別反感。到了後代科舉制度趨嚴之後,還有人認為行卷這種遊走於灰色地帶的舉才方式可以裨補只以考試定生死的科舉制度,可免於僵化。事實上,包括韓愈、柳宗元、白居易等大詩人都曾行卷過。

 

到了宋代,科舉制度已與現今的高考、公務員考試十分相像。

 

小抄、袖珍書、衣服夾底一一出爐

 

現代人想得到的作弊方式,只要技術上可行,古代學子都能辦到,小抄、袖珍書、抄字的衣服、襪子等作弊方式一一出籠,甚至還有人請槍手。

 

為了防止考生挾帶作弊工具入場,五代的後唐就有了搜檢制度,即搜查考生衣服;到了金代還會脫衣檢查,只是因為有傷斯文,有時並不會嚴格實施;到了清代,脫衣搜查又嚴格執行。

 

沒有照片的時代如何防槍手?

 

古代沒有照片,考官幾乎不可能辨認出代考的槍手,為此產生了「擔保人認考生」制度。清代的考生會有一個擔保人,叫做「識認官」,考試之前由識認官到場認人,如果該名考生後來被查出為槍手,該識認官就會受罰。

 

賄賂主考官最方便

 

有一種簡單又高效的作弊方式,通常是有錢人用的,就是賄賂主考官。唐代武則天時代這種作弊方式就已猖獗。為了防弊,武則天下令在考卷送給考官批卷之前先糊貼考生名字。

 

到了宋代,防弊法再次升級,送給考官批卷之前所有考卷用紅筆謄錄一次,這樣考官就無法透過辨認筆跡來達成受託的任務。不過這樣還是有漏洞,考官可以事先給賄賂的考生一些關鍵字,只要考生將關鍵字詞寫入考卷中,考官就能認出。

 

為了防止這種作弊法,宋朝的第二任皇帝宋太宗進行「鎖院」制度。所有考官都是臨時委派,且考官分為正副多人,讓他們互相監視。接到主考的任命後官員要盡快進入考場,且在考試結束前都不能離開考場,以此降低有心人士賂賂考官的機會。如果事後被發現賄賂情事,考官最嚴重可能處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