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2013 年底,小米在台灣投下一顆顛覆市場的震撼彈,也就是第一代紅米手機在台上市,以便宜但擁有媲美高階機的體驗,在當時創下驚人的銷售成績,不過後續由於台灣中低階機種使用習慣的關係,在引進第一代紅米之後,小米改引進擁有大螢幕的紅米 Note 系列,今年紅米手機 5 可說是捲土重來,勢以重現平價好體驗的初代紅米風華,就連價格也與紅米看齊。
事隔四年餘,智慧手機的世界也經過一輪的洗牌與進化,加上特定零組件的價格上漲,旗艦機的價格也一連從兩萬元左右攀升到已經出現突破三萬台幣的機種,但也因為規格、技術提升,現在萬元內仍可買到不少體驗不差的手機,不過市場上多數低於 5,000 台幣的機種,雖可到"堪用"的程度,但還達不到"實用"的水準。
不過作為顛覆低價機不可能有好體驗的顛覆者,號稱延續紅米精神的紅米 5 當然也不可能砸鍋,當然市場從設計趨勢已經有不少變化,現在的紅米 5 早已不是當初塑料機身設計,而是更薄型的金屬設計,但對一些朋友來說或許也會有點懷念那個還可更換電池的時代,只是現在也鮮少有手機可以直接更換電池,只能說時勢所趨。
紅米 5 的設計雖採用金屬框體,但機背設計並非採用一體金屬成形,而是由外框搭配一片背板構成;另中框針對四邊加厚,搭配 LCD 玻璃經過圓角處搭配側邊精拋,以雙重機制降低玻璃摔破的機率;雖售價僅 3,999 台幣,但仍提供指紋辨識解鎖設計,不過並不具 NFC ,不能作為 Android Pay 等透過 NFC 的行動支付載具使用,此外 WiFi 僅為 2.4GHz 單頻段。
要說紅米 5 的特色,應該就是成為第一款導入 18:9 全螢幕設計的紅米機種,紅米 5 使用 5.7 吋的 1,440 x 720 解析度螢幕,在窄邊框設計下,寬度比起當時 4.7 吋的第一代紅米並未增長太多,有趣的巧合是當年的紅米螢幕為 HD 解析度,而現在紅米手機 5 則用上 HD+ 解析度螢幕,也表示在這價格 HD 解析度的螢幕仍未退流行。
合宜的高通 Snapdragon 450 系列處理器, 3GB RAM 與 32GB 內建儲存,並具備 3,300mAh 的電池,光 RAM 與內建儲存比不少僅提供 2GB RAM 的機種來的大方,更不用說 Snapdragon 450 幾乎可視為降頻的 Snapdragon 625 ,在多媒體娛樂與遊戲體驗的表現也再比多數使用 Snapdragon 430 、 425 的機種再好一些。
紅米 5 的相機規格也祭出保守安全牌,雖帳面上並未如一些品牌為了跟進雙相機趨勢使用畫質不佳的原件,選擇影像表現穩定的 12MP 元件,以相較同級較高、趨近售價高出 2,000 元左右的機種的規格。要說紅米 5 拍照的表現可上打上萬元的旗艦機是不至於,不過比起萬元內多數機種的表現也是在水準之上。
紅米 5 所搭載的國際版 MIUI 介面,對初階使用者也無非是一項好事,畢竟先前所推出的小米 A1 所採用的 Android Go 雖然相當簡潔,但對一般消費者並不容易使用,將常用功能貼心的整合的 MIUI 的使用便利性也是過往小米愛用者有目共睹的。
同時為了強調小米發展物聯網的決心,雖然是小米家族當中最入門機種,不過紅米 5 還是保有紅外線設計,可搭配 app 控制家電,雖然這項功能曾一度是各大手機品牌強調的重點,但由於多數的手機品牌在物聯網的布局改變,改以 WiFi 與藍牙低功耗為首,而多為傳統家電採用的紅外線也自然被大品牌拿掉,現在小米也成為少數還在多半機種提供紅外線的品牌了。
當然相較於紅米 5 ,小米還同時提供了螢幕更大的紅米 5 Plus ,除了螢幕更大、解析度升級至 5.99 吋以外,處理器使用時脈較高的 Snapdragon 625 ,記憶體也加量到 4GB RAM 與 64GB ,並可支援 5GHz WiFi ,相機配置雖相同,但 LED 閃光燈則採用雙色溫,也提供比紅米 5 更好的整體性能,但紅米 5 則僅要紅米 5 Plus 2/3 價格,是否值得投資就看個人偏好。
以消費者立場而言,歷經五年仍能維持 3,999 售價的紅米 5 ,也勢必會為平價國民機市場掀起一股風暴,雖然目前市場並不乏低價手機,然而在當前主流應用程式越來越吃系統資源的情況下,同級機種常見僅有 2GB RAM 已經不敷使用,同時還有低價機種的相機表現還停留在三四年前水準,相比之下紅米 5 至少在此價格達到夠用的表現。
4 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