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lockEx亞太區執行董事鄒昌翰)
「金融科技發展與創新實驗條例法案」,即俗稱的金融監理沙盒可望在明年初上路,而且沙盒實驗期間最長可達三年,是全球實驗期最長的沙盒;然而,台灣的腳步比起英國等金融大國畢竟慢了許多。
以區塊鏈技術做數位資產交易平台的英國FinTech團隊BlockEx,今年順利申請加入英國的監理沙盒實驗。BlockEx亞太區執行董事鄒昌翰長期在亞太區拓展業務,對於台灣與英、星、港各國的金融監理機關都有所瞭解,並比較得出台灣有哪些不足之處。比如,雖然鄒昌翰理解台灣監理沙盒那看似「過長而不當」的三年實驗期間是為了做法規調適;但他擔心,待在沙盒裡耗三年,在科技日新月異的現在,所實驗的FinTech還有競爭力嗎?
區塊鏈、P2P等FinTech是未來最有發展潛力的技術,但鄒昌翰指出,台灣政府對區塊鏈的心態仍然保守;在金融新創這個領域,台灣的現狀宛如一潭死水,而且是市場很小的死水。
KNOWING新聞邀請BlockEx亞太區負責人,同時也是區塊鏈講師的鄒昌翰,發表他對台灣監理機關與其監理心態的一些看法。
以下是KNOWING與鄒昌翰訪談的精華摘要:
關於法規調適跟不上科技發展速度的問題,您有什麼看法?
我同意台灣要修改法律很困難,但可不可以換個做法,比如給業者特許執照,讓他們至少在修法完成前有執照可以營業,並限定於當初設定的業務範圍。
台灣落後新加坡太多了。新加坡是亞洲政府中最積極的,他們的政府是每一天跟新創團隊開會,詢問他們真正的需求為何?要怎麼做?而新創團隊要什麼政府都盡量提供。
另外,政府如何吸引人才幫政府做事?這是台、新兩國之間最大的差別。新加坡的公務員都是學歷很好的人才,且真心想為政府做點事情;加上新加坡公務員薪水極高,高到他們沒有必要去接受賄賂。
區塊鏈對全球金融的影響為何?
區塊鏈可以應用的地方非常多;大概三年前,「世界經濟論壇」把它定義為「網際網路之後最偉大的發明」。網路發明後資訊的傳遞變得非常快速,但網路有個問題,「有價之物」在網路上傳遞非常麻煩,因為需要第三方的公證者做中間人,而中間人會從中收取費用;區塊鏈可以去中心化、去掉中間人。這就是當初中本聰做比特幣時所想解決的問題。
為什麼區塊鏈全球火紅,比特幣反而很多人不敢去碰它?
簡單來講,越來越多人應用比幣幣、分散式帳本技術的時候,就發現它的交易速度太慢了。比特幣現在任何一筆交易的認證要花6~10分鐘;那VISA金融服務一秒進行幾千筆交易,比特幣的速度絕對是不夠快的。
中本聰提出比特幣的概念時,當時因為比特幣交易量不夠大,大家都認為它的機制是完美的,等到使用比特幣的交易量變多後才發現它的重大缺陷。所以比特幣最大的問題是它無法scale up,當它交易量一多速度就會變得很慢。
現在很多人在設計類似於比幣特的區塊鏈底層技術,比如以太坊(Ethereum)。其實現在每一兩個禮拜就有一個新的區塊鏈技術發明出來,所以BlockEx目前不將所有人力押寶在任何單項的區塊鏈技術;像台灣大部分的業者就主要專注在以太坊技術上。我們的平台可以連接任何的區塊鏈底層技術,目前已經連接了比特幣區塊鏈、以太坊、BigChainDB、Wave等。
英國將區塊鏈列為未來發展的重點,那台灣與英國相較,法規與環境上有什麼差別?
其實英國也有他們自己的問題存在,因為脫歐的關係,英國政府正面臨一些挑戰,比如現在歐盟的人才要在倫敦工作也會有一點問題。以前任何歐盟的人才去英國工作,填寫一張申請表格就好;脫歐後要申請可能會變複雜。倫敦雖然發展FinTech的速度很快,但因為脫歐議題這一兩年來使得外國的投資不太敢進英國,對FinTech的發展造成一些阻礙。
那我們來看東歐好了,比如愛沙尼亞,他們政府希望一切的流程都數位化;比如身分證,他們有個e-Residency(網路居留證),有了這個,人不須住在愛沙尼亞就能在網上開戶頭、申請公司、牌照,10分鐘搞定。相較之下,台灣是動輒數月,而且台灣還會審查資本額;比如外國公司在台灣開公司戶頭須有50萬的資本額。
另外,我要僱用外國人的話,政府開出4個條件(達成其一即可過關),比如公司要參加國外的大型比賽且得名,或是公司須得到200萬台幣的創投;雖然200萬金額並不高,但台灣政府要求創投必須是投給在台灣開設的分公司;但創投一定都是投給總公司,怎麼會投給分公司?
台灣的僱主為什麼不願意聘請外國人?就是因為要做很多的行政程序,非常麻煩。政府說要做亞洲‧矽谷,但連聘請外國人就這麼麻煩,國外新創誰會想來台灣開分公司?
台灣的金融監理機關分為經濟部、金管會與央行,這對你們有造成什麼不便嗎?
台灣的金融監理機關是多頭馬車,不像新加坡是MAS(金融管理局)管理所有的事;而且重點是,在台灣我們要去拜會監理機構的人他們都不怎麼搭理;新加坡的MAS則是主動來請教、幫忙業者。
而且台灣每次換個政黨上台很多東西就會從頭開始,所以我每四年或每八年就得從頭run一次。可是,英美等國就不會這麼誇張,因為當地的任何法規變動都會有專責單位負責,他們會在政府修法前做好把關的動作。
目前台灣政府對ICO的態度為何?
金管會顧主委目前的想法是先讓業者先做做看,但如果有任何業者透過比特幣洗錢或是有以吸金為主的ICO出現在台灣市場上,金管會就會開始管。
我發現現在台灣有一個很大的機會是,如果台灣能夠成為亞洲第一個對ICO交易市場列出監管條例的國家,能保障發行者、投資者雙方,台灣可以吸引更多新創團隊及外資。
其實BlockEx現在就是在做這件事情,希望能做一個「自己監管自己的ICO」。我們建造一個受監理的ICO平台,請第三方廠商來檢視申請者的團隊背景、技術,也願意培植有想法卻資金不足的團隊。BlockEx也請一些法律事務所幫我們做「盡職調查」,查證新創公司所說的是真是假。
BlockEx要讓ICO中品質低落(吸金)的公司變少,讓ICO市場乾淨一點;如果台灣政府願意出面主導這件事,這會是台灣近期很好的機會。只是說,如果政府真的要做,要跟很多相關的專家、業者去討論出完善的法規。為什麼前面說了那麼多政府的不是呢?因為政府沒有跟實際的新創業者去討論如何制定法規,導致大家創業時遇到很多不便。
現在政府還是不太會跟新創業者接觸討論嗎?
現在還是比較少,很難見到金管會的高層,而且要找一個金管會的人詢問法規問題非常地難,寫信給他們也是很久才回信。在新加坡,政府設有專門的窗口幫業者做法規諮詢;英國也是,他們有個金融科技小組,組員都是銀行家的背景;當新創團隊有法律上的問題,就致電給他們,他們會幫忙解決問題。
我第一次去新加坡參加活動,一位金融監理機關的高階官員跟我們說:「如果你們要進新加坡,寫一封信給我們,想認識哪家銀行或哪些產業的人我們都幫你牽線。」我幾天後寫信給他,他當天就回。
那金融監理沙盒正式上路時BlockEx打算申請嗎?
會考慮。但說真的,我們會在台灣設分公司是因為在台灣的營運成本最低,加上台灣也有很多軟體工程師。
說到軟體工程師,台灣因為硬體很強,導致很多軟體工程師帶有硬體思維;很多軟體工程師畢業後就去台積電、聯發科做製程工程師,幫大公司省成本;或寫驅動程師。大家會想說在台灣做硬體很便宜啊!最喜歡做硬體,但他們忽略了好的硬體也要有好的軟體來整合。
現在國外已經沒有人只注重硬體這件事了。硬體只要做好設計並交給便宜的工廠去做就好了,最重要的反而是軟體要怎麼設計UI/UX (User Experience),才可以帶給客戶不同於以往的體驗。
所以台灣人的思維比較不會創新?
也不是說不會創新,而是大部分的創新被用來達成以最便宜的成本做出更好的硬體,只會優化,而沒有著重於創造源頭的創意。這幾年台灣開始出現一些只專注於軟體的新創團隊,這是一個好的開始,但相較於國外仍然算少。
您對監理沙盒的看法為何?
我認為監理沙盒是好的,但台灣政府的速度很慢;政府今年初就說監理沙盒草案準備要三讀通過,結果到了今年底還沒上線。另外,如果金融科技創新這一塊沒有一個跨單位、擁有絕對權力的單位來主管,而是受到各個不同部門的監理,那監理沙盒會很難推行。像英國的FCA(英國金融服務管理局),裡面的人其實不是公務員,而是政府花大錢從銀行業界請來的專家,等於是英國政府花大錢請專家來做國家的金融監理。新加坡政府也很明確地focus在扶植FinTech產業,政府把資金與最對的人才丟到相關單位裡,促成這件事情。
反觀台灣,雖然區塊鏈這個詞今年很熱門,但是大部分邀請我去演講或是開會的公家機關/金融機構也都只是想多了解區塊鏈而已,真正想投資並開發出應用的公司少之又少;也因為這樣,BlockEx已經開始將台灣發產成R&D中心而非銷售中心,將市場往亞洲其他國家如日本、新加坡等國發展。
(圖片由 鄒昌翰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