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迷思小知識:殺菌劑、消毒劑、防腐劑、抗菌劑差在哪?

2017.03.20 01:33PM
是大迷思小知識:殺菌劑、消毒劑、防腐劑、抗菌劑差在哪?這篇文章的首圖
首圖
講到「殺菌劑」、「消毒劑」、「防腐劑」、「抗菌劑」這幾個常在商品說明或是成分表上出現的名稱,總是會有很多人一頭霧水。它們看似很複雜,其實分類原理」還算」簡單…(吧…)
殺菌劑、消毒劑、防腐劑、抗菌劑差在哪?
photo credit: LiFe team. CC-BY-ND 2.0
​坦白說,本來想用官方的「名詞定義」來解說這些差異…但衛福部網站上竟然找不到相關的名詞定義…(當大家都懂這些名詞就對了?=3=)
所以在此就用「化學材料界」的分類經驗法則來向各位解說了~(請別拿字典的定義來K我啊~)

這些常見分類其實只有兩大關鍵: 殲滅 ( 殺)抑制 ( 緩)
用最簡單的日常生活概念就是: 燒開水冰箱!
燒開水是一種高溫「殺菌」的方法,在高溫的環境下大部份細菌會被「殺死」。但是還是會有倖存下來的細菌,所以開水放久了還是會因細菌滋生而壞掉。
而冰箱是利用低溫來「抑制」細菌繁衍和生長,但此時細菌還沒死喲!所以冰箱只能延緩食物壞掉的期限並非永久不會壞。
煮熟食物就是最常見的殺菌方式
將水煮沸騰就是最典型的高溫殺菌方式photo credit: varintorn via pixabay. CC0 Public Domain

​而我們在分類時就會以該化學成分的功用來歸類。
殺菌劑:顧名思義就是殺死細菌,它屬於殲滅派。在目前的食品添加物分類中,第二類就是殺菌劑註1。
常歸納於殺菌劑:雙氧水(Hydrogen Peroxide)、二氧化氯(Chlorine Dioxide)、次氯酸鈉(漂白水, Sodium Hypochlorite)

消毒劑:消滅細菌,也屬於殲滅派。
常歸納於消毒劑:臭氧(Ozone)、乙醇(75%消毒酒精, Ethanol)、碘酒(Tincture of Iodine)

防腐劑:延緩食物、產品變質及腐敗,也可稱為「抑菌劑」。它屬於抑制派。防腐劑不僅是食品添加物分類中的第一類註1,同時也是化妝品的管制範圍。註2
常見的防腐劑:苯甲酸(安息香酸, Benzoic Acid)、亞硝酸鈉(Sodium Nitrite)、丙酸鈣(Calcium Propionate)、對羥苯甲酸甲酯(Methylparaben,簡稱MP。但它沒有魔幻力量…)、當然還有人類文明中最古老的防腐劑,氯化鈉(鹽!)

抗菌劑:這是一個較難界定的分類。因為有的成分功用是殲滅,有的是抑制,也有殲滅抑制兩者兼具。
常被歸納於抗菌劑:DMDM Hydantoin(DMDMH)、三氯沙(Triclosan)、銀離子(Ag+)
一圖解釋殺菌劑、消毒劑、抗菌劑、防腐劑
​相信未來各位看到這些名詞就比較能判別細菌們到底是被殲滅或是被抑制生長了呢?

最後想再跟大家分享一個觀念。以上四種大分類中,最被差異看待的就是「防腐劑」,許多人一味地認為防腐就是惡魔。我們應該更客觀的看待「防腐」的目的是要延緩食物、商品的腐敗及變質。未經防腐處理的食物、化妝品可能保存期限很短,一下子就壞掉了,相對的也增加了浪費與垃圾的產生,對環境而言不完全是件好事。一切「適量就好」…

by 喜歡腸胃好菌討厭廁所噁菌的 Po總編

延伸閱讀:
雙氧水的白泡泡是死掉的細菌?
殺菌除臭小幫手-二氧化氯
發臭的雨衣讓你像瘟神般討人厭!
自來水小認知(二):殺菌系統
珪藻土其實沒那麼神

參考資料:
食品添加物的真相-系列報導(一)防腐劑,行政院食品安全資訊網
化妝品相關法規,衛福部食藥署
食品添加物分類大幅修改細分28項使用規範更明確,上下游
殺菌、抗菌、防腐劑,第一化工購物網

註1:目前的食品添加物管理法有17種分類,未來衛福部可能會修法調整為28種分類。
註2:本文介紹的是用於食品以及化妝品的防腐劑,針對抗微生物型防腐劑(Antimicrobial preservative)。而較廣義的防腐劑甚至還包含了減緩產品化學變質的抗氧化劑、紫外線吸收劑、螯合劑…等在此先不討論。

已經有 人分享這篇文章給朋友嘍!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