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觀點 硬科技 Google sun 網路 資料中心 UltraSPARC 多執行緒 Piranha 硬科技:幻之處理器系列 DEC Alpha「Piranha」(2001年) 時代背景:Sun在2004年重整UltraSPARC處理器產品線,認清自身研發能力不足的現實,走向和Fujitsu SPARC64截長補短的互補策略,取消「傳統」非循序指令執行的UltraSPARC V Millennium和雙核心UltraSPARC II Gemini,轉進靠著大量多核心多執行緒、牢牢整合網路輔助處理器、狂拼如瀑布般運算吞吐量的Thoughput Computing。Sun在2005年底發表的8核心/32粗質執行緒UltraSPARC T1 Niagara (尼亞加拉瀑布)為此CoolThreads系列的首款處理器。但這概念其實一點都不新鮮。 知名電腦技術書籍作家Andre 痴漢水球 2 年前
專家觀點 硬科技 AMD intel x86 快取記憶體 多處理器環境 EV6 硬科技:幻之處理器系列 AMD Athlon MP「Mustang」(2001年) 時代背景:「x86世界的Alpha 21264」的K7核心與Athlon處理器,讓AMD首度擁有可壓制Intel的x86處理器微架構,也讓AMD的單季營收首度破10億美元大關。為了擴大戰果到伺服器市場,AMD在2001年推出支援多處理器環境的Athlon MP產品線,更以Intel的Xeon 900A (代號Cascades 2M) 為假想敵,計畫開發內建2MB大型L2快取記憶體的高階版本Mustang (野馬),但很快的就因為AMD決定集中資源開發K8 Hammer家族而被取消。 就筆者印象所及,當時消息一出,眾多AMD支持者可說是哀鴻遍野,彷彿AMD放棄補給Intel致命一刀的天賜良機。但 痴漢水球 2 年前
專家觀點 硬科技 intel Pentium Prescott Tejas 硬科技:幻之處理器系列 Intel Pentium 4「Tejas」(2004年) 時代背景:Intel在2004年初上演了轟動一時的90nm製程Pentium 4「噴火龍 (Prescott)」傳奇,接著也在當年五月初,宣佈取消Prescott的後繼者Tejas。那麼,Tejas究竟是誇張到什麼程度的怪物呢? 相信有點年紀的科科,應該都略知Intel在二十一世紀初期曾瘋狂的追求超高時脈x86桌上型處理器的往事,如長期捧場筆者專欄者,更應對此絲毫都不陌生。不過,在進入主題之前,筆者先丟出兩個問題,看科科們能不能通通答對。 硬科技:為何遲遲不見市場上的高效能泛用處理器上看10GHz 為悼念Intel NetBurst的失敗而刻下的墓誌銘 (上) 為悼念Intel NetBurs 痴漢水球 2 年前
專家觀點 硬科技 AMD intel 處理器 印度 Itanium 四核心 硬科技 Whitefield 硬科技:幻之處理器系列 Intel Xeon MP「Whitefield」(2005年) 時代背景:為了從AMD手上奪回x86處理器的技術優勢,Intel在2005年確定放棄追求高時脈的NetBurst微架構體系,轉向以Pentium M為主的Core微架構後,但Intel仍不放棄搶救Itanium,希望藉由Itanium與Xeon MP共用系統晶片組,以降低Itanium的系統成本,並便於客戶從Xeon MP轉移到Itanium,逐步擴大其市場規模。只不過,這件事碰到了大麻煩,而且看似跟技術扯不上關係。 各位科科如果有長期盯著硬科技,大概也都知道筆者已經寫太多過去的死人骨頭,像Intel AMD過去20年幹過的好事,不但寫到快要脫力,眾人也該看到沒力。不過畢竟夏天到了,今天筆者會 痴漢水球 2 年前
專家觀點 硬科技 intel sun Rock 資料庫 UltraSPARC 多執行緒 硬科技:幻之處理器系列 Sun UltraSPARC RK「Rock」(2009年) 時代背景:Sun的UltraSPARC處理器長期缺乏效能競爭力的宿疾,在21世紀初期終於「業力引爆」,也讓Sun在2002年七月,併購Afara Websystems,中斷開發中的新型UltraSPARC處理器,並公佈Throughput Computing處理器發展策略與CoolThreads處理器產品線。但並非所有的新架構UltraSPARC處理器都有順利的進展,代號Rock的UltraSPARC RK就是SPARC處理器發展史中的著名黑歷史。 20世紀末期,Intel與AMD在x86處理器的效能競爭,一路從個人電腦往上打到伺服器市場,不僅蠶食鯨吞這塊原本由「RISC諸神」所統治的疆域,更 痴漢水球 2 年前
專家觀點 硬科技 處理器 x86 risc CISC 硬科技:豆知識 CISC和RISC的差別究竟在哪裡? 源自於日文的「豆知識」是一種生活中少見的知識,一種另類的知識。可有可無,知道就好,不知道也無所謂。 關於RISC (精簡指令集電腦) 和CISC (複雜指令集電腦) 的差異與比較,原本隨著80x86統治大半個資料中心與個人電腦領域而不再被世人所重視 (IBM大型主機:請不要忘了我啊),但又因為ARM的崛起與RISC-V的興起,在近年來再度吹皺了一池春水,彷彿RISC指令集好像是橫空出世的偉大發明。 不過,即使不同的指令集架構都奠基於不同的時空背景,但人類依舊希望一套指令集能夠長期發展並易於實作節能省電的高效能微架構,也因此,近代新型指令集架構,無一不依循RISC的設計概念,像x86這種「毫無道 痴漢水球 2 年前
專家觀點 硬科技 intel x86 Itanium 指令集架構 IA-64 硬科技:豆知識 64位元的x86和IA-64(Itanium)到底有什麼不一樣? 源自於日文的「豆知識」是一種生活中少見的知識,一種另類的知識。可有可無,知道就好,不知道也無所謂。 從2018年1月至今,不學無術的筆者在癮科技發表了超過200篇的硬科技文章,只要一論64位元的x86指令集和Intel原本欽定的64位元真命天子IA-64指令集和Itanium處理器,留言區就常常出現讓筆者滿臉黑直線的「高見」,彷彿後者完全從歷史中銷聲匿跡一樣。 講的不客氣一點,不了解Intel在1990年代的64位元戰略規劃,你就無法徹底了解為何AMD的x86-64會讓Intel陣腳大亂,從心不甘情不願的擴充IA-32e/EM64T、一路直到將其正名為Intel 64讓IA-64逐漸消失的發展 痴漢水球 2 年前
專家觀點 硬科技 ibm 作業系統 risc 指令集 硬科技:RISC諸神的黃昏系列 IBM古老RISC體系(三) IBM不只有大型高階伺服器、工作站與個人電腦,也是曾經擁有大量中階商用計算機系統,如System/36和System/38等系列。在1980年代初期,IBM高層開始擔心這些彼此不相容的產品會損害公司的競爭力,尤其面對在當時極度受到歡迎的DEC VAX。 所以IBM在1982年啟動了代號Fort Knox的計畫,目標將System/36、System/38、IBM 8100、Series/1與IBM 4300等CISC架構整合成單一產品線,並維持所有系統的回溯相容性。IBM為此開發以IBM 801為基礎、代號lliad的RISC處理器。此外,IBM不但將為了Fort Knox設計全新的作業系統, 痴漢水球 2 年前
專家觀點 硬科技 motorola ibm APPLE 電腦 risc 工作站 架構 硬科技:RISC諸神的黃昏系列 IBM古老RISC體系(二) 某位前總統的曠世名言「1個便當吃不夠,你可以吃2個」,同樣的道理,也可以同樣套用在「處理器也可以1次執行1個以上的指令」。在1982年,IBM繼續以801為基礎的Cheetah (獵豹) 計畫,進行更多的修改,藉由實作多組執行單元,以確定RISC電腦能否在單一時脈週期內執行多道指令。 接著就是讓筆者畢生難忘的一頁,計量方法第二版第四章的引言,John Cocke在1985年將IBM第二代RISC架構命名為America (美國) 的靈感來源。 在1851年8月22日,日後一年一度的美洲盃帆船賽 ( America's Cup) 前身,美國與英國皇家遊艇中隊的15艘遊艇,在俱樂部每年在懷 痴漢水球 2 年前
專家觀點 硬科技 power ibm 處理器 大型主機 計算機 risc 801 硬科技:RISC諸神的黃昏系列 IBM古老RISC體系(一) 在今天,一說到「高階伺服器」,特別是動輒16顆32顆處理器以上的超高階系統,現在唯一碩果僅存且持續發展者,大概也只剩下「藍色巨人」IBM的CISC (複雜指令集電腦) 大型主機IBM Z (Zero Downtime) 與RISC (精簡指令集電腦) 高階伺服器的Power Systems了。 IBM Power 9處理器解析 地球上最強大泛用處理器 硬科技:HotChips 32的新牙膏 IBM Power10與z15篇 後者因PowerPC的盛名,與IBM持續推陳出新看似高不可攀的Power處理器,也較為被眾人所知曉,但各位科科是否知道,嚴格說來,RISC的起源就來自於IBM,而今天看似一 痴漢水球 2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