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觀點 硬科技 AMD ibm 硬科技 Power5 硬科技:歷史上著名的逆轉秀IBM Power5 2004年第二季,除了NVIDIA在NV40表演了一場華麗的逆轉秀,那年的夏天,在高階伺服器CPU市場更上演了一場空前絕後的「效能大屠殺」:藍色巨人IBM在7月14日發表了採用Power5(代號”Squadron”)處理器的伺服器,包括雙處理器的p5-520、四處理器的p5-550和16處理器的p5-570(當然後來又追加一堆機種,像「開放」的OpenPower 720)。 硬科技:「簡報王」和他們的產地IBM Power Everywhere篇 IBM早在2003年的HotChips 15初步公開Power5的技術概要,2003年底的Microprocessor Fo 痴漢水球 4 年前
專家觀點 硬科技 intel nvidia gpu 硬科技 簡報王 硬科技:「簡報王」和他們的產地NVIDIA GPGPU篇 基本上,當Intel內部的「x86義和團之亂」,從Larrabee專案企圖採用超級多核心x86處理器打造顯示卡、Xeon Phi轉戰高效能運算與人工智慧後而慘遭腰斬、直到從AMD狂挖角、整個繪圖技術砍掉重練而劃下句點,由NVIDIA創造的GPU (Graphic Processing Unit) 一詞,早已成為今日電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將蘊含巨大平行化處理潛力的GPU,應用於通用運算的GPGPU (General Purpose GPU) 更是近年來當紅的顯學。 硬科技:簡報王與他們的產地:Intel Larrabee篇 硬科技:Intel Xe到底葫蘆裡賣什麼藥?Intel史上3次獨立顯卡 痴漢水球 4 年前
專家觀點 硬科技 AMD intel NetBurst 硬科技 Merom 硬科技:歷史上著名的逆轉秀Intel Merom 2006年6月26日,Intel正式發表Core微架構的Xeon 5100系列 “Woodcrest”,隨後在7月27日推出桌機版Core 2 Duo “Conroe” 與筆電版Core 2 Duo “Merom”,點燃了對AMD發動「帝國大反擊」的狼煙,也開始逐步終結AMD K8的優勢,在2008年11月11日問世的Intel Nehalem世代後,替AMD這5年多來的好日子劃下了不完美的句點。 為何伺服器用的Xeon版本會比桌機筆電更早推出?看在單價和獲利的份上,各位科科都懂。無論Intel和AMD,都是這樣幹的。 但 痴漢水球 4 年前
專家觀點 硬科技 CPU intel ibm 處理器 加速器 硬科技 八通道 Gen-Z 硬科技:讓記憶體跟CPU拖鉤的OpenCAPI、CXL與Gen-Z 筆者一向不太喜歡「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句話,因為經常被某些有心人士用來合理化某個野蠻國家對台灣的併吞野心,但隨著激增的CPU核心數與水漲船高的記憶體容量,記憶體和匯流排的頻寬,逐漸跟不上CPU核心數增長這件事。對圍繞著資料中心需求的所有相關技術,帶來了極為嚴峻的挑戰,而分散在各地的記憶體,如多階層快取記憶體、分散式實體記憶體 (NUMA) 和外部加速器 (Accelerator),彼此之間的資料一致性 (Coherence) 協定,更讓問題的延燒,如火燒摩天樓一樣的嚴重。 CPU廠商也很積極地強化記憶體頻寬,其努力直接反應在驚人的腳位數。在Nehalem (Xeon 5500/5600) 痴漢水球 4 年前
專家觀點 硬科技 intel vmware x86 硬科技 Pat Gelsinger 硬科技:科科們該怎麼看待得到新執行長的Intel? 前陣子Pat Gelsinger才以VMware執行長的身份,跟NVIDIA的皮衣教主同台,瞬間又變成了對手,想想也是蠻有趣的。 最近Intel終於得到「血統純正」的第8任執行長Pat Gelsinger,也結束了讓一堆只會搞財務亂併購的人胡搞瞎搞的亂局 (筆者實在搞不懂沒事對外講 “Our 10nm Will Be Less Profitable than 22nm” 到底想幹嘛,是擺明不想升級製程還是想怎樣?),消息一出,Intel股價立刻大漲10%。 至於這場「回家」大戲的主角Pat Gelsinger,自從2009年和Sean Maloney (後來中風被迫提前 痴漢水球 4 年前
專家觀點 硬科技 intel APPLE m1 硬科技 SMT 硬科技:Apple M1能否證明SMT是無用的東西 坦白講,筆者還真的很不想下這個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標準答案的標題。對於追求輸出率的伺服器應用來說,將執行緒層級平行化 (TLP, Thread-Level Parallelism) 轉換成指令層級平行化 (ILP, Instruction-Level Parallelism) 的同步多重執行緒 (SMT, Simultaneous Multi-Threading,或稱為同時多執行緒),儘管有一些昂貴的額外代價,像IBM Power5核心比Power4多出24%的功能電路,但SMT仍是提昇超純量處理器的輸出率 (Throughput),最有希望的方法,也是為何Intel、IBM和後來跟進的AMD,有 痴漢水球 4 年前
專家觀點 硬科技 APPLE P.A. Semi 指令集 硬科技 Apple Silicon Daniel W. Dobberpuhl PowerPC 硬科技:回顧構成Apple晶片研發團隊骨幹的P.A. Semi與Intrinsity 2008年4月,Apple以2.78億美元的代價,收購了一間無晶圓廠晶片設計公司 (Fabless Design House),得到150名天才工程師,那間公司叫做P.A. Semi,位於美國加州Santa Clara (也剛好是Intel總部所在地),創立於2003年,由曾在2003年獲頒IEEE Solid State Circuits Award的晶片設計大師Daniel W. Dobberpuhl所成立。今日Apple的A系列與M系列處理器之所以能夠有今天的表現與地位,除了封閉性生態系統帶來的先天優勢,P.A. Semi團隊絕對居功厥偉。 為何Apple自產自銷的ARM處理器這麼厲害( 痴漢水球 4 年前
硬科技:AMD選擇的Chiplet路線沒有你想像的簡單 只要是內心呼喊著「AMD Yes!」的科科們,一定都知道AMD靠著「多餡水餃」的Chiplet策略,取得對Intel的核心數優勢。但AMD其實有更多的策略考量,絕非一般DIY玩家和網路鄉民想的那麼簡單,也為此帶來了更麻煩的性能調校,特別是核心數量激增的EPYC。 硬科技:回顧AMD Zen微架構和EPYC (上) 硬科技:回顧AMD Zen微架構和EPYC (中) 硬科技:回顧AMD Zen微架構和EPYC (下) 硬科技:讓AMD產品時程準確到位的Infinity Fabric 硬科技:AMD 7nm製程CPU、GPU外 科科們更該知道的事 硬科技:AMD的CPU製程優勢和Intel的缺貨危 痴漢水球 4 年前
專家觀點 硬科技 處理器 express 工業電腦 COM Express SOM 硬科技:科科們了解物聯網前需要知道工業電腦嵌入式電腦模組 物聯網 (IoT, Internet of Things) 概念從1980年代初期發展至今,隨著因為「根本不是定律的摩爾定律」而突飛猛進的半導體製程技術、多樣化的低功耗無線網路、機器對機器 (M2M) 通訊協定的標準化、解決網路位址不足宿疾的IPv6、利於集中控管的軟體定義網路 (SDN)、以及運算容器化 (Container) 從雲端延伸到邊緣 (Edge),不知不覺中逐漸融入了人類的生活。 近年來,因人工智慧應用普及化加上武漢肺炎 (COVID-19) 擴大人力缺口,逼使以電商和製造業為主的眾多產業,不得不佈署更多的無人搬運車 (AGV) 和自主移動機器人 (AMR),更讓具備可在嚴苛環境 痴漢水球 4 年前
專家觀點 硬科技 intel APPLE m1 x86 硬科技 硬科技:科科應該要知道的Apple M1盲點 續篇 天底下任何事物都有其邏輯的極限,當然,Apple的產品也是。當採用M1處理器做為心臟的新款Mac陸續送到消費者的手上,透過常識即可預料的疑難雜症,就紛紛一個一個出籠了,甚至讓一堆人興奮到失去理智、知識和常識的「跑分」,現在看來也不是那麼厲害了。以一位做為替癮科技的科科們寫了100多篇科科文的作者立場,沒人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事情,也沒人蓋棺論定Apple未來能做到什麼程度,但好好的理解當下的狀況和現實,並不需要多天才的腦袋。 在這之前,筆者不厭其煩的再說一次:所謂「Apple神蹟」,說穿了就是其封閉生態系商業模式,可以讓他們集中「最充沛的資源」把「最簡單的事情」做到「最完美的程度」,每年2.5億 痴漢水球 4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