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觀點 硬科技 atom AMD intel x86 硬科技 硬科技:做為x86義和團象徵的Atom處理器 崛起期 Intel的「原子小金剛」依舊無愧其「x86義和團」的象徵。Intel內部長達10年的x86義和團之亂,則隨著2018年終止Xeon Phi產品線,而暫時劃下句點。 硬科技:Intel邁向人工智慧晶片的一小步:Knights Mill 硬科技:簡報王與他們的產地:Intel Larrabee篇 硬科技:做為x86伺服器象徵的Intel Xeon處理器:暴走期(2010-2018) Atom出自於Intel在美國德州奧斯丁的研發團隊之手。但這團隊在這之前最有名的「豐功偉業」,在於創造「單核心晶片面積高達幾乎是前代Prescott的2倍的213mm²,耗電量上看166W」的Tejas。這 痴漢水球 3 年前
專家觀點 癮觀點 AMD intel zen 台積電 硬科技 硬科技:科科們該怎麼看待也要玩大小核的AMD Zen 5 各位親愛的科科,看來AMD的貓科家族小x86核心確定是後繼有人了。目前無論Sony還是微軟的家用遊戲主機,也清一色採用AMD貓科小核的心臟。 AMD分別在2020年6月30日和2021年6月10日,發布關於其大小核設計的專利,也間接證實了預定2023年登場的AMD Zen 5 (Ryzen 8000系列) 將追隨Intel的腳步。Intel早在2020年就推出「1大4小」多晶片封裝的Lakefield (Core i5-L16G7及Core i3-L13G4),2021年底的第12代Core 「Alder Lake」則是「8大8小」,再演進到第13代 「Raptor Lake (2022年)」 痴漢水球 3 年前
專家觀點 硬科技 Google intel 處理器 x86 RISC-V 硬科技:科科們該怎麼看待Intel投入RISC-V這件事 當科科們看到這篇文章時,搞不好Intel已經併購了SiFive也說不定。Intel在2021年6月宣佈開發代號 「Horse Creek」的RISC-V指令集相容處理器,預定2022年發表,使用SiFive授權的P550核心,並將採用自家的7nm製程 (技術上相當於台積電5nm)。由於Meteor Lake (第14代Core) 將延後到2023年,這也意味著Horse Creek將是Intel首款7nm製程產品,複雜度較x86單純且沿用現有IP,應為其能夠捷足先登的主因。 Intel自從在2006年賣掉Scale產品線、變相放棄Itanium後,重新組建其RISC產品線,而且還是透過IP授權 痴漢水球 3 年前
專家觀點 硬科技 AMD intel IDF 硬科技 Lake 硬科技:進擊的Intel IDM 2.0、鐘擺節奏與IDF的復活 天底下任何的產品與服務,都是技術、商業與政治交錯影響後的結果。 硬科技:科科們該怎麼看待得到新執行長的Intel? Intel新任執行長在3月23日的線上主題演講 “‘Intel Unleashed: Engineering The Future”,帶來幾個爆炸性的重點話題,比較重要的可歸納成以下3點: IDM 2.0:Intel要耗資200億美元興建新的晶圓廠,並投入晶圓代工事業 (Intel Foundry Services)。 重歸「鐘擺 (Tick-Tock)」產品開發節奏:每隔2年升級1次製程世代和處理器架構。 IDF的復活:2021年10月舉辦 痴漢水球 3 年前
專家觀點 硬科技 intel ibm 軟體 嵌入式系統 工業電腦 硬科技:科科們應該知道的工業電腦:概論篇 之前筆者曾撰文簡介工業電腦的嵌入式模組,不過我們都知道,無論在生活還是職場,所謂的「多才多藝」來自於「吸收新知的企圖與速度」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與態度」,不趁機談談「工業電腦 (IPC, Industrial Personal Computer) 到底是什麼」就太對不起各位站在時代浪頭的科科們了,所以我們就來好好的瞧瞧這個如同晶圓代工、也是台灣稱霸全球的科技產業到底是什麼,然後跟「嵌入式系統 (Embedded System)」的定義又有什麼差別。 硬科技:科科們了解物聯網前需要知道工業電腦嵌入式電腦模組 IBM仍是業界始祖 工業電腦的起源來自於1984年的IBM 5531 Industrial 痴漢水球 3 年前
專家觀點 硬科技 HP intel Itanium 指令集 80x86 硬科技:「簡報王」和他們的產地Intel Itanium篇 簡報歷史背景:這是一部Intel企圖謀殺自家小孩80x86指令集,最後差點徹底消滅自己全家的驚悚童話故事。 回顧消失在歷史洪流的Intel旗艦處理器Itanium(上) 回顧消失在歷史洪流的Intel旗艦處理器Itanium(中) 回顧消失在歷史洪流的Intel旗艦處理器Itanium(下) 指令集作為電腦的語言,軟體與硬體之間的界面,80x86是一個很糟糕的設計,不限於RISC大師撰寫的教科書和來自眾多競爭者的批評,連創造80x86的生父Intel,自己也不是很欣賞這個先天不足又後天失調的子嗣。 在1980年代如雨後春筍般一個一個鑽出泥土的RISC(精簡指令集電腦)和企圖將複雜度從硬體轉移到 痴漢水球 3 年前
專家觀點 硬科技 AMD intel opteron EPYC 硬科技:做為AMD全盛時期象徵的Opteron處理器:崩潰期(2010-2017) AMD當初挖角 (?) IBM Power4首席工程師Chuck Moore,開發「號稱可以只增加50%晶粒面積,即可提昇80%輸出率」的叢集多執行緒 (CMT, Cluster-based Multi-Threading),看似高瞻遠矚,但卻被一再延宕的產品研發時程所拖累。AMD在2007年就喊出「大核」推土機 (Bulldozer) 和「小核」山貓 (Bobcat) 的高低檔搭配,事後證明這間公司真的沒那個屁股去吃亂開戰線的瀉藥。 硬科技:做為AMD全盛時期象徵的Opteron處理器:全盛期(2003-2007) 硬科技:做為AMD全盛時期象徵的Opteron處理器:逆轉期(2007-20 痴漢水球 4 年前
專家觀點 硬科技 AMD intel x86 opteron 硬科技 硬科技:做為AMD全盛時期象徵的Opteron處理器:逆轉期(2007-2010) 這張照片是原生四核心的K10 “Barcelona”,也是AMD Opteron極盛而衰的轉捩點。AMD從2003年到2007年,靠著「按表操課」的預定計畫,一口氣掌握了戰略主動權,壓著Intel猛打了好幾年。但先不論Intel從2006年吹起了反攻的號角,AMD在2006年的夏天,耗資54億美元併購ATi (其中42億美元是現金),卻也嚴重影響到AMD內部的產品研發時程,並造成一連串的骨牌效應。 硬科技:做為x86伺服器象徵的Intel Xeon處理器:混亂期(2004-2006) 硬科技:做為x86伺服器象徵的Intel Xeon處理器:轉型期(2006-2008) 痴漢水球 4 年前
專家觀點 硬科技 AMD intel Xeon opteron 硬科技:做為AMD全盛時期象徵的Opteron處理器:全盛期(2003-2007) Intel有支撐其獲利的伺服器產品線Xeon,從2003年到2017年,AMD也曾經擁有過名稱很像的Opteron,更曾在2003年到2007年這段期間,在伺服器市場極盛一時,象徵著AMD最輝煌的黃金歲月,而K8微架構更曾讓Intel看不到AMD的車尾燈。既然前面有Xeon十連發,筆者也不得不補上個Opteron三連發,讓各位科科了解到伺服器對於Intel和AMD,究竟有多麼的重要。 硬科技:做為x86伺服器象徵的Intel Xeon處理器:醞釀期(1995-1998) 硬科技:做為x86伺服器象徵的Intel Xeon處理器:草創期(1998-2001) 硬科技:做為x86伺服器象徵的Int 痴漢水球 4 年前
專家觀點 硬科技 intel 處理器 10nm 14nm 硬科技 硬科技:從熱情洋溢的Rocket Lake回顧Intel 10nm與14nm製程牙膏史 Intel陸續發表末代14nm桌上型處理器第十一代Core (Rocket Lake) 和首款10nm Xeon-SP (Ice Lake-SP),象徵著Intel狂擠多年14nm製程牙膏的漫長旅途,從第五代Core走到第十一代的7個年頭,也即將劃上句點 (應該吧?),所以不學無術的筆者,也在此帶領各位親愛的科科們,回顧這段歡樂異常的過程。 14nm 終極火箭效能升天,傳 Rocket Lake 的 i9-11900K 單核心較 Ryzen 5000 高 7% Intel 發表整合 AI 加速的第 3 代 Xeon Scalable ,強調在熱門 AI 應用優於 AMD Epyc 與 NVID 痴漢水球 4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