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觀點 硬科技 intel 處理器 Nehalem Xeon x86 硬科技 微架構 硬科技:從Intel在Nehalem的戰略選擇了解x86的問題究竟是什麼 大概是因為Pat Gelsinger從VMware回鍋Intel接任執行長之故,昔日Intel在Oregon州Hillsboro這個曾與以色列Haifa分庭抗禮的「創新火車頭」團隊舊人,也開始回鍋,開第一槍的是名列Intel P6微架構3位資深架構設計師之一、並領導Nehalem微架構的前Intel院士Glenn Hinton。在2010年2月17日,史丹福大學的EE Computer Systems Colloquium,Glenn Hinton有一場非常有價值的演講「Key Nehalem Choices」,闡述Intel何以早在2004年,成功選擇出一條以延續P6微架構為前提,同時兼顧伺 痴漢水球 3 年前
專家觀點 硬科技 AMD intel Turbo 硬科技 Boost 硬科技:x86處理器的電源管理簡史 超頻篇 既然有愛護地球的「省電篇」,自然就會有虐待北極熊的「超頻篇」,雖然筆者打字時的外頭氣溫,實在讓筆者凍僵的大腦,毫無關懷大自然生態的餘裕就是了。筆者一向對「超頻」歪風感到不以為然,但隨著技術的發展,在確保處理器穩定無虞的前提之上,根據系統的負載,自動調整不同核心的時脈,為使用者提供更多性能的「合法超頻」,卻已成為當代高效能處理器的必備技術,活蹦亂跳的時脈成為個人電腦的日常風景。對於膽小怕死不敢手動超頻,或著懶得去折騰各種「有字天書」參數的用戶來說,能夠動態調節時脈的處理器,絕對是懶人的福音。 硬科技:光華電腦DIY回憶錄之Pentium超頻之路 此外,處理器的核心數越來越多是一回事,但也不見得所 痴漢水球 3 年前
專家觀點 硬科技 作業系統 x86 硬科技 電源管理 ACPI 硬科技:x86處理器的電源管理簡史 省電篇 常看硬科技專欄的科科們,絕對不可能不知道不學無術的水球,吃飽閒閒就拼命考古、如痴漢裸奔般的野人獻曝給各位親愛的科科。在這個節能省碳愛護北極熊早已成為生活常識的當下,處理器絕對需要具備強大的電源管理機能,最起碼當閒閒沒事做時,就降低時脈或著關閉用不到的功能單元,也是站在時代浪頭的科科們必備的基礎知識。但各位科科知道在20年前,處理器這方面的技術是多麼的五窮六絕,而時下習以為常的省電技術,大多數也都是在Intel最慘烈的歲月,奠定結實的基礎嗎? 硬科技:為何遲遲不見市場上的高效能泛用處理器上看10GHz 為悼念Intel NetBurst的失敗而刻下的墓誌銘 (上) 為悼念Intel NetBur 痴漢水球 3 年前
專家觀點 硬科技 伺服器 SDN 軟體定義網路 硬科技 DPU 電信營運商 NFV 硬科技:科科們在了解SmartNIC和DPU前需要知道的網路功能虛擬化 各位科科也許在之前得知NVIDIA替SmarcNIC創造了DPU一詞,也或多或少知道「軟體定義網路 (SDN, Software-Defined Network)」是什麼東西,在邁進SmartNIC這個巨大的主題之前,筆者必須介紹「網路功能虛擬化 (NFV, Network Function Virtualization)」這個和SDN有點交集、但又有很大差異的技術概念,特別當5G時代來臨,頻繁的規格升級與激增基地台數量的毫米波頻段 (mmWave),讓電信營運商更積極的追求更低成本的硬體平台。 什麼是5G?5G頻段Sub-6、 mmWAVE毫米波差異與優勢介紹 GTC 2020 : NVID 痴漢水球 3 年前
專家觀點 硬科技 AMD 處理器 伺服器 opteron 晶片組 硬科技:「簡報王」和他們的產地 夢幻32路AMD平台晶片組Horus 神似著納粹德國在1941年6月22日啟動的侵俄戰役,AMD在2003年4月22日,挾著將64位元推進x86指令集的號召,以Opteron之名,發動了x86處理器市場的歷史,前所未見的巨大攻勢 (如果希特勒提前2個月動手,歷史就註定要徹底改寫了)。雖然當時x64-64的軟體普及度,仍處於非常原始的階段,但仍藉由整合式記憶體控制器與HyperTransport匯流排,在伺服器系統架構取得長達5年的技術優勢,特別是4顆或8顆處理器的系統。 做為AMD全盛時期象徵的Opteron處理器:全盛期(2003-2007) 做為AMD全盛時期象徵的Opteron處理器:逆轉期(2007-2010) 做為AMD 痴漢水球 3 年前
專家觀點 硬科技 vmware 軟體定義網路 硬科技 虛擬交換器 Tunnel 負載平衡 硬科技:科科們了解SmartNIC和DPU前需要知道的網路虛擬化 大概在10多年前,在台北慶城街附近的某間咖啡館,筆者某位後來舉家搬到美國加州灣區的友人,正聚精會神的面對著ThinkPad X61。不學無術的筆者一踏進屋內,就問他到底悶著頭在幹嘛,一看才知道他正在VMware上跑個好幾個Juniper的路由器作業系統JunOS,模擬公司內幾個跨國資料中心的路由連結架構,想也知道又是一堆難搞的路由協定,像BGP OSPF IS-IS IGRP之類的。 時至今日,隨著電腦運算效能的急速成長,與虛擬化技術的快速普及,昔日需要動用大量硬體設備的應用環境,像用來測試驗證IT環境的實驗室,現在只要1台伺服器甚至1台個人電腦,就可輕鬆搞定。在20年前,很多人還需要研究如何 痴漢水球 3 年前
專家觀點 硬科技 CPU intel 系統 主機板 晶片 BTX 硬科技:「簡報王」和他們的產地Intel BTX篇 Intel這間公司,雖然說家大業大,但也不是所有推動的技術規格,市場都會乖乖買單,甚至多數都無疾而終。 輕則「部份廠商做出產品,但因銷售不佳而退出市場(BTX、SIOM)」,重則「長期停留在簡報或公版設計,默默的消失在世界的盡頭(族繁不及備載,如Mini-SSFF和UWB)」,慘則「苟延殘喘多年,最終仍造成大量無謂的犧牲(WiMAX)」。但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往往大多數的成本,都是由台灣廠商買單。 今天的簡報王主角BTX主機板機構規格,做為90nm製程Pentium 4噴火龍的陪襯品,嚴格說來介於「輕」「重」之間,曾像薛丁格的貓一樣「又死又活」,但撐了3年,終究還是很快的升天了。 各位科科看到B 痴漢水球 3 年前
專家觀點 硬科技 intel pci express SIOM 熱抽換 硬科技:「簡報王」和他們的產地Intel SIOM篇 簡報歷史背景:PCI Express的出現,讓實作「標準化」的熱抽換界面更加容易,自然就有人把腦子動到伺服器的熱抽換擴充模組。 管理機架式伺服器最讓人感到討厭的地方,莫過於替換後方的板卡,不但要設法拉出伺服器機箱、打開上蓋、轉開豎卡(Riser Card)的螺絲、並冒著誤觸排線的風險,如要求「不停機」更是困難度倍增。既然如此,為何不乾脆將板卡模組化,從外部直接抽抽樂? 在2004年的秋季IDF(Intel Developer Forum),Intel公佈其主導的SIOM(Server I/O Module,伺服器I/O模組),以PCI Express為基礎,企圖統一紛亂的伺服器熱抽換模組規格, 痴漢水球 3 年前
專家觀點 硬科技 atom AMD intel x86 台積電 硬科技 硬科技:做為x86義和團象徵的Atom處理器 轉型期 Intel讓Atom擔綱了「切入傳統伺服器與個人電腦以外所有市場的偉大使命」從生老病死的歷史脈絡中可清晰看清「那些年,Intel眼中的未來」。這些失敗的深層主因,並非Atom不好,而是Intel構建起來的「使用者體驗」無力滿足市場的最低要求。 基本上,滲透到不同應用領域的Atom,根據其下場,可分為4組: 苟延殘喘組:迷你桌上型電腦 (Nettop)、平板電腦 (Tablet)。 屍骨已寒組:小筆電 (Netbook)、UMPC (Ultra Mobile PC)、MID (Mobile Internet Device)、智慧型手機、家用伺服器 (Home Server)、高效能運算 (HPC 痴漢水球 3 年前
專家觀點 硬科技 atom iPhone intel x86 指令集 硬科技 硬科技:做為x86義和團象徵的Atom處理器 暴走期 各位親愛的科科,你們還記得「Intel Inside」的手機嗎?筆者可沒忘記當時多少「專業產業分析師」如何歌功頌德Intel鉅額補貼政策是如何的「高瞻遠矚」。 假如我們將Intel的Atom開拓新興應用領域的大冒險,看成人類歷史上最大陸上戰役「德俄大戰」,那「智慧型手機」就是Intel的「史達林格勒」了,耗費莫大資源,拼死拼活「晶片半買半送」補貼手機廠商,咬牙苦撐數年,仍以慘敗結案,最終一無所獲,讓Intel在2016年認賠退出智慧型手機市場變成無可避免的結局,Intel在2019年被Qualcomm逼著賣掉5G基頻數據機部門給Apple,更讓人感受不到一絲一毫的意外。 對於智慧型手機有研究的 痴漢水球 3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