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觀點 硬科技 CPU AMD intel gpu 硬科技:當AMD Vega繪圖核心與Intel的處理器送作堆 實裝AMD第五世代GCN架構的「Vega (織女星)」,應當是近10年來最具話題性的AMD繪圖晶片了,尤其隨著看似不可思議、卻證據確鑿地流傳於街坊好一陣時日的「Kaby Lake-G」,在2017年11月終於「狼來了」還同場加映AMD繪圖晶片高階主管隨即跳槽Intel的肥皂劇,這段「送鹽予敵」的脫線戲碼,註定讓Vega在繪圖晶片史上留下不朽的地位—即使AMD繪圖晶片的最大競爭者NVIDIA還是一副不痛不癢的樣子,近期嶄新的Turing微架構又再度讓AMD看不到NVIDIA的車尾燈了。 大多數讀者看到Kaby Lake-G,第一時間會直覺聯想到的不外乎「啊,只不過又是使用Intel的 痴漢水球 6 年前
專家觀點 癮觀點 lenovo 筆電 Thinkpad 癮觀點:IBM、七列鍵盤、小紅點 ThinkPad十四年回憶錄(下) 前情提要:「癮觀點:IBM、七列鍵盤、小紅點 ThinkPad十四年回憶錄(中)」。明眼人都很清楚ThinkPad放棄傳統鍵盤的理由:三太子上身、想強迫筆電都變成MBA山寨版的的Intel,拼命對所有筆電廠商威脅利誘,強迫產品線全面Ultrabook化。 堅持產品特色的筆電廠商剩多少? 能抗拒誘惑,堅持自身獨特產品特色的筆電廠商並不多,很遺憾的Lenovo並不是其中之一。畢竟對於一年出貨動輒千萬台的Lenovo來說,只要「一美元」的回扣(Rebate),就是驚人的總金額,這招偏偏在個人電腦產業獲利持續奈米化的當下,特別的有效。一年多個幾千萬美元拿來發紅利難道不會爽嗎?只是Lenovo這些年到底 痴漢水球 6 年前
專家觀點 癮觀點 ibm 筆電 Thinkpad 癮觀點:IBM、七列鍵盤、小紅點 ThinkPad十四年回憶錄(中) 前情提要:「癮觀點:IBM、七列鍵盤、小紅點 ThinkPad十四年回憶錄(上)」。無獨有偶,Lenovo在2006年恢復邀請台灣的小黑重度用戶至神奈川大和市的Yamato Lab參訪,除了對信徒傳教洗腦外,也趁機了解我們這些「大膽刁民」對產品設計的意見。 當時已經參加過一次的TPuser站長,詢問筆者是否有意願共襄盛舉時,當然是當下義不容辭的刷好機票和旅館了。拜託,難得可以在研發團隊大頭前慷(ㄆㄧㄣ)慨(ㄇㄧㄥ、)陳(ㄅㄠ、)詞(ㄩㄢ、)的難得機會,怎麼能放過呢? 2010年10月20日,筆者為了抱怨x201會有鍵盤下陷的毛病,就當著全場展示塞滿名片「防震」的自用x201,以及x300「小太 痴漢水球 6 年前
專家觀點 癮觀點 小紅點 ibm 筆電 Thinkpad 癮觀點:IBM、七列鍵盤、小紅點 ThinkPad十四年回憶錄(上) 人類的怨念真的是很可怕的東西。 2018年3月3日傍晚,筆者出門不小心踢到了一個紙箱,當打開之後,那象徵商用筆記型電腦世界最頂級的鍵盤,印入眼簾之際,「不圖今日復見漢官威儀」之感,油然而生,過去十四多年來「姓沛的」陪伴在身邊,從x31、x301、x201、改裝x220鍵盤的x230,直到這台小黑重度粉絲們爭取多年、終於悲願成真的「25週年紀念機」ThinkPad 25的點點滴滴,歷歷在目。 筆者與ThinkPad的相遇,早在對電腦一無所知的高中時代,懷著對1992年問世、當時價格貴到嚇死人IBM筆電的憧憬時,就已埋下了日後枝繁葉茂的種子。 2003年五月在SARS風暴的陰影中退伍(退伍令還是最 痴漢水球 6 年前
專家觀點 ibm 伺服器 大型主機 硬科技:大型主機Mainframe到底是什麼? 因有人一直好奇「IBM不是已經有傲視世界的Power處理器了,為何還有看起來好像更厲害卻又不知道到底用來幹嘛的Z系列,而且還是藍色巨人真正的伺服器台柱?」,筆者不得不重炒「大型主機(Mainframe)」這盤歷史超過半個世紀的冷飯。不過為何方便各位科科迅速進入狀況,就採用腦內補完的問答,希望不會被編輯部視為詐騙稿費的不當行為。 今日的大型主機,其定義是什麼? 如果要筆者真心話大冒險,根據當下的市場現況,只要一句「從1964年的IBM S/360一路發展到今日System Z的徒子徒孫」就打死了,但這極度的政治不正確,所以請各位科科繼續爬文看下去。 是不是電腦看起來比較大,外觀像冰箱,就叫做大型 痴漢水球 6 年前
專家觀點 intel 處理器 伺服器 Itanium 硬科技:回顧消失在歷史洪流的Intel旗艦處理器Itanium(下) 前情提要:「硬科技:回顧消失在歷史洪流的Intel旗艦處理器Itanium(中)」1994年Intel與HP合作啟動IA-64指令集與Itanium處理器專案時,那時候HP的處理器研發團隊尚未移籍到Intel,為了保護HP的商業機密,Intel特別建立「防火牆」隔離x86與IA-64的研發人員,妨礙了內部的技術交流,IA-64團隊難以汲取現有x86專案的數據和經驗,加重了研發工作的困難度,替由Santa Clara總部操刀的第一代Itanium「Merced」大延期,埋下了災難的種子。 更糟糕的是,肖想進攻高階伺服器市場的Intel高層,目標在1999年就讓IA-64逐步取代x86,下令「x8 痴漢水球 6 年前
專家觀點 intel 處理器 指令集 硬科技:回顧消失在歷史洪流的Intel旗艦處理器Itanium(中) 前情提要:「硬科技:回顧消失在歷史洪流的Intel旗艦處理器Itanium(上)」。俗語說的好:過猶不及,物極必反。為了擺脫昔日x86包袱而過度反動的IA-64,早在Intel公佈指令集架構之際,就不乏來自外界的質疑,尤其同時擁有CISC大型主機(S/360體系,zSeries, System Z)和RISC效能王者(Power體系,pSeries, System P)的藍色巨人IBM,對IA-64的專業批評,事隔多年,通通一語成讖。 2000年的Microprocessor Forum,就上演了IBM與宣稱「非循序執行超純量處理器已經過時」的Intel/HP陣營,針鋒相對的強碰戲碼。IBM提 痴漢水球 6 年前
專家觀點 硬科技 intel 處理器 Itanium 硬科技:回顧消失在歷史洪流的Intel旗艦處理器Itanium(上) 2017年2月中旬,Intel宣佈開始發貨代號「Kittson」的Itanium 9700系列處理器,是繼2012年的Itanium 9500系列「Poulson」後,睽違五年的「更新」,除了聊勝於無的稍稍提高點時脈,仍沿用與前代相同的老舊32nm製程,與充滿懷舊風的DDR3-1067記憶體規格。Kittson將是Itanium的終點,一場糾纏著處理器巨人的二十年惡夢,也從此劃下了休止符。在今天,腦海中仍對Itanium存有印象者,恐怕不外乎骨灰級電腦玩家,或著年紀不小的企業IT人員吧。 不知道Itanium該怎麼念?科科們就請記得發音很像「唉坦你啞」就好了。 算上後繼的蝴蝶效應(NetBur 痴漢水球 6 年前
專家觀點 硬科技 intel 處理器 NetBurst 硬科技:為悼念Intel NetBurst的失敗而刻下的墓誌銘 (下) 閱讀本文之前,請先參閱前情提要「為悼念Intel NetBurst的失敗而刻下的墓誌銘 (上)」、「為悼念Intel NetBurst的失敗而刻下的墓誌銘 (中)」。回到主題,Netbust雖然在初代Pentium 4 “Willamette” 剛推出時,因初期產品的部分效能,還不如更低時脈的Pentium III,而飽受批評,但邁入130nm製程的Northwood世代,卻轉危為安,頗受好評。那麼,「身中三十多刀,還被認定自殺」的NetBurst是如何失敗的?其真實死因,眾多紛紜,但歷史的教訓已經證明,史詩級的慘劇,永遠都是天時、地利、加上人和的結晶。 天時:Inte 痴漢水球 6 年前
專家觀點 硬科技 intel 處理器 時脈 硬科技:為悼念Intel NetBurst的失敗而刻下的墓誌銘 (中) 閱讀本文之前,請先參閱前情提要「為悼念Intel NetBurst的失敗而刻下的墓誌銘 (上)」。回歸正題,一般坊間媒體與電腦玩家,對Intel NetBurst微架構與Pentium 4家族處理器的刻板印象,不外乎「一昧追求時脈,忽略真實效能,造成過熱問題」,但假使事情真有這麼單純,Intel真的蠢到眼中只有時脈 (反觀同時期那時脈連1GHz都到不了的「儲君」Itanium),各位科科也不會看到這短期連載了。 打造高時脈處理器的關鍵 事實上,魔鬼藏在細節中,NetBurst是非常非常有看頭的酷玩意,有太多值得大書特書的驚人特色,否則某位前Intel院士也不必寫出厚達近1700頁的磚頭,以後大 痴漢水球 6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