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觀點 硬科技 Creative 音效卡 音效 硬科技:光華電腦DIY回憶錄之科科科科的淫笑卡... 音效卡(上) 所謂的影音應用,有了影像,也需要有聲音,所以個人電腦勢必需要處理聲音的功能單元。由於AC97和HD Audio規範的問世,所有的主機板都會焊上1顆音訊編解碼器 (Audio Codec)—而且絕大部分都印著一隻螃蟹的圖示,20年前經常被筆者用新注音輸入法打成「淫笑卡」的音效卡,幾乎銷聲匿跡,僅剩下堅守高階專業應用的少數品牌,但為何筆者至今仍基於精神上的勝利,硬是堅持要多插張讓筆者一直科科笑20年的音效卡呢? 那段「完全相容」的歷史 在嚴重缺乏底層硬體抽象化的DOS時代,新加坡Creative (創新科技,當時稱為創巨) 的Sound Blaster (聲霸卡) 就是唯一的「約定俗成 痴漢水球 6 年前
專家觀點 硬科技 nvidia gpu voodoo 顯示卡 硬科技:光華電腦DIY回憶錄之3dfx沒落與NVIDIA崛起 前情提要:電腦機殼內出現了Pentium II大彈匣,隨之而來的440BX晶片組「附贈」的AGP (Accelerated Graphics Port),變成筆者想要「找個東西插進去」的目標,開始了筆者與現今顯示晶片霸主NVIDIA的邂逅,在20年的時間內歷經了15張NVIDIA顯示卡 (AMD只有5張),更有幸躬逢其盛3dfx那短暫的3D遊戲王朝與「交棒」給NVIDIA的過程。 先簡單回顧一下這段個人電腦3D遊戲的里程碑。 1993年4月:先後歷練於LSI與AMD的黃仁勳,與其他2位來自Sun的成員,一同成立NVIDIA。 1994年:由數名SGI離職員工成立3dfx。 1995年底:3df 痴漢水球 6 年前
專家觀點 硬科技 intel 處理器 超頻 Pentium 硬科技:光華電腦DIY回憶錄之邁向第六世代x86處理器 前情提要 (背景播放EVA下集預告配樂):當筆者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陸續搞定CPU超頻、充足記憶體、清晰2D畫面和3D遊戲需求後,真正的第六世代x86桌機處理器和AGP界面的單晶片3D顯示卡的腳步聲,卻不知不覺中,離筆者越來越近,而且虎視眈眈著筆者那即將見底的荷包。 雖然Cyrix AMD這些Intel競爭者宣稱「可在Pentium的腳座上提供第六世代x86處理器 (以Pentium Pro為首) 等級的效能」,並持續自行延伸Socket 7規格,如支援100MHz外頻、AGP匯流排和SPGA封裝處理器的Super Socket 7,但平心而論,在當時實在沒人相信這些廠商推出的產品真正達到「第六 痴漢水球 6 年前
專家觀點 硬科技 intel 處理器 架構 硬科技:Intel架構日用一張圖回顧15年來的Intel歷史 美國時間12月12日,Intel在「Intel架構日 (Intel Architecture Day)」洋洋灑灑的公佈一大串未來產品的計畫時程,包含了延宕已久的10nm (代號1274) 與7nm製程 (代號1276)、自2015年的Skylake至今總算有所更新的Core微架構 ”Sunny Cove”、新的Atom微架構 “Tremont”、號稱具備1T Flops運算能量的第十一代內顯,以及3D晶片封裝技術 “Foveros” (代號P1222)。 大概是擠牙膏擠太久了,Intel一口氣「跳樓大放送」的驚天之舉,使得 痴漢水球 6 年前
專家觀點 硬科技 顯示卡 RAMDAC Matrox 硬科技:光華電腦DIY回憶錄之Matrox顯示卡那短暫而美好的回憶 前情提要:筆者總算實現「CPU超頻大業」並成功奪取精神與效能的雙重勝利,但電腦跑得夠快 (當然不能跟今日比) 是一回事,要如何讓「靈魂之窗」看的爽快又是另一回事,繼搞定CPU和記憶體後,接著電腦升級的重點,就轉向正處於3D萌芽期的顯示卡。 在DVI、HDMI、Display Port等數位訊號影像輸出界面和LCD螢幕普及後,才開始接觸個人電腦的科科們,可能很難想像在只有D-Sub界面和笨重CRT (陰極射線管) 螢幕的年代,要追求清晰且穩定的電腦畫面,是多麼吃力不討好的一件事。 CRT電腦螢幕動輒需要「熱機」個十幾分鐘,畫面才會穩定下來,接著還得耗費時間撥弄難用至極的螢幕調控界面,去調整長度寬 痴漢水球 6 年前
專家觀點 硬科技 intel 記憶體 主機板 Pentium 硬科技:光華電腦DIY回憶錄之3張Socket 7主機板的故事 前情提要:筆者在1997年夏天千方百計弄到了1顆序號SL27K、號稱可穩超225MHz的Pentium MMX 166,但有了可超頻的CPU,也要有支援的主機板和記憶體。唯一可確定的是,又要一堆新台幣隨風而逝了。 Intel在1997年2月同時發表兩款市場定位不同的Pentium晶片組:針對工作站/伺服器需求、對應雙處理器與512MB記憶體容量的430HX,與消費性導向、支援SDRAM的430VX。 同為Triton家族的430FX、430HX、430VX與後繼被稱為「雞肋」的Intel末代Pentium晶片組430TX,都有個共同弱點:位於主機板上的第二階PB-SRAM快取記憶體 (那時在x 痴漢水球 6 年前
專家觀點 癮觀點 中國 美國 華為 癮觀點:一位科科眼中的華為事件陰謀論 因涉嫌違反伊朗制裁禁令,「華為公主」孟晚舟於12月1日,在加拿大溫哥華轉機時被捕,引起軒然大波,想必各位科科最近就算不想看到,也會「被看到」如同排山倒海般的媒體報導,如揭密華為公主的私密生活和人身背景,以及溢出滿滿陰謀論的事後諸葛分析文,像配合美國對中國貿易戰的兩面手法、提前剷除中國5G勢力等等。而剛剛好在同一天,在2009年被中國大陸列入「千人計劃」名單的華裔物理學家張首晟,原本要跟孟晚舟見面的他,在美國跳樓身亡,如此巧合,要人不胡思亂想也難。 就以筆者這樣不幸誤入產業界、毫無任何豐功偉業可供說嘴、但敗戰事蹟罄竹難書的科科來說,大概也只能藉由極度有限的想像力,勉強擠出以下2個簡單的結論: 這 痴漢水球 6 年前
專家觀點 硬科技 intel 超頻 Pentium 硬科技:光華電腦DIY回憶錄之Pentium超頻之路 前情提要 (背景播放配樂,那時候最流行的大概是EVA的下期預告):大學一年級的筆者終於擁有了第一台拼裝出來的個人電腦,但這只是漫長升級 (燒錢) 之路的開端。 相對於時下個人電腦普遍的「效能過剩 (遊戲除外)」現象,在那個「40MB」SSD的價格,都可以用來買車的古老年代,按下電源鈕開個機,動輒耗費數來分鐘,隨便開個應用程式,就要聽著硬碟瘋狂慘叫,效能這東西,永遠都不嫌多,甚至值得「Hardcore電腦玩家」殫精竭慮,斤斤計較。特別是「在那個年代,相同腳座,同時有多家廠商可選,又有機會超頻」的處理器。至於擴增怎麼用都永遠不夠用的記憶體容量,那就更不用提了,手邊一有閒錢,馬上就二話不說地就砸下去 痴漢水球 6 年前
專家觀點 硬科技 處理器 光華 Pentium 個人電腦 Cyrix 硬科技:光華電腦DIY回憶錄之人生第一台電腦 各位科科,你們還記得人生第一台DIY (或光華牌) 個人電腦規格的如何,多少價格,裡面塞的是怎樣的零件嗎? 不學無術的筆者轉職成閒閒無事大學生的1995年夏天,到隔年1996年3月這短短的幾個月,不但附贈兩階段的台海飛彈危機和「十八套劇本」,更是引爆個人電腦快速普及、x86處理器平台展現高度競爭力的關鍵時刻。 1995年8月24日:市場期待已久的微軟Windows 95作業系統和Office 95正式上市,個人電腦歷史上最重大的里程碑—第一個真正的介面友善的作業系統和殺手等級的應用程式。 1995年11月1日:Intel發布Pentium Pro (P6) 處理器,x86處理器的效 痴漢水球 6 年前
專家觀點 硬科技 CPU AMD 記憶體 控制器 硬科技:AMD移除用了17年的整合式記憶體控制器 AMD為何這麼做? 「但有件事反倒需要觀望一下:新的7nm製程CPU SoC區塊究竟保留了多少I/O介面?總不可能單晶粒的桌上型7nm Ryzen也要多包顆I/O處理器吧?」 很抱歉,看樣子AMD真的下定決心要包水餃包到底了。 「我們等著看這顆看起來還蠻大顆的I/O處理器,AMD會不會真的塞給Global Foundries生產,機率應該不低。」 舊愛總是最美,AMD的確選擇了經驗證過的成熟製程。 筆者交稿前一篇字數嚴重破表評論後的隔天,Anandtech專訪AMD技術長Mark Papermaster的內容,就直接打臉筆者... 呃,給這2個問題提出肯定的答覆了。對於經歷過那段AMD K8痛電Intel Pen 痴漢水球 6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