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的美,與其說是美在品茶本身,不如說是主客之間借茶湯為引子,在一盞茶的互動中,主客間因為感受到對方的真誠,而留下美好的記憶。
--
別錯過神奇裘莉的日本內行專欄,立刻加入粉絲並點搶先看!
請幫「神奇裘莉」粉絲團按個讚:https://www.facebook.com/MagicJulie.TW
--
日本無形文化資產豐富,花道、舞踊、劍道等等,各種生活中的美學、藝術乃至於運動,都演變成一門又一門內含豐富的學問。這其中,茶道算是頗為人知的一項。
很多人聽說過「一期一會」,就是一生只有一次的難忘際遇的意思,但是卻不知道這個「一期一會」的由來是從茶道文化裡衍生出來的。
講到這個,不得不跟大家說說茶道的歷史了~日本茶道流派非常多,最早可從唐朝傳入日本奈良時代的團茶(団茶,だんちゃ)開始說起。
最開始的茶文化是由做成丸子狀的茶葉泡開為茶,作為上流社會的養生藥飲流傳開來。
抹茶則是在鎌倉時代才在京都發展出來的新飲品,並且逐漸從重視茶飲藥性的思維轉向重視心意、精神性的茶風,其後利休更奠定了茶道的基本禮制,並且一路沿襲下來,成為現代日本茶道的同源。
在日本想體驗茶道文化,最簡單有兩個方式,一個是特別的節日或祭典時,有時各家茶道流派會配合主辦方舉辦的文化活動,舉辦茶席。另一種方式是直接上網找茶道教室預約一日體驗。
兩種的差異在於一日體驗不像文化活動上的茶席容易人滿為患,反而看不到茶道老師的一舉一動,而且茶席的場地會有正式的場地(和室),比較看得清各個步驟。不過文化活動的茶席自由度高、不拘謹,門外漢也不用太緊張,可以輕鬆地參加、品味美味茶點及茶湯。
在茶道推廣裡,也有專門給小朋友參加的茶道體驗活動(上圖)。小孩子們四人一組,分扮演主客,一人學習待客、上茶,另一方三人並排坐,學習主客、陪客以及主人之間應對進退的禮儀。
而文化活動的茶道推廣經常會邀請多家流派參與,因此也算是遇見新美味的契機。
這一次的茶席我特別選擇煎茶席來體驗,跟抹茶不同,換換口味~看中的是歷史悠久(上溯至 1190 年!)的小笠原流煎茶。
跟出入口的阿姨繳費,換一張入場券跟表示梯次的色牌。白色、紅色、藍色各自代表預約的時間,憑票及色牌入場。
還沒輪到的人就在別室等待。
因為每個梯次的人都很多,所以小小的和室內根本快要變成人擠人的程度。參加茶席的客人們並肩跪坐,連改變姿勢的空間都沒有。
但是即便如此,場內仍然十分地安靜。沈靜的氛圍與陽光透過窗框映入和室的迷濛,讓會場宛如獨立於塵世、沒有外界的紛擾的另一個世界。
正式開始前,每人會獲得一張稱為「懷紙」的日本和紙(上圖)。雖然這麼說好像沒什麼格調,但,懷紙在茶道裡相當於小時候同學生日會分點心的時候用來盛裝糖果餅乾的衛生紙,就是乾淨地裝食物的一張紙。
正式的禮節是將懷紙放置在和服的前襟之中,在茶席時取出使用,不過這樣的體驗茶席沒這麼多講究,一人一張,自己拿好別掉了便是。
懷紙的大小亦有區分,男性的懷紙比女性使用的懷紙略大,但功能和使用方法皆同。
在就座後,應將懷紙置於自己坐的榻榻米跟面前的另一塊榻榻米中間的邊緣線以內,也就是不要將懷紙放超過到另一張榻榻米上,才是不失禮的客人。
茶席開始後,會有老師以跪坐的姿勢入席,在觀眾面前表演茶道。
過程不能攝影,所以口述給大家聽吧!首先會上佐茶的和菓子,通常是豆餡做的,白豆沙餡或紅豆餡都有,我那天吃到的是白豆沙餡的和菓子。
日本的和菓子質地比台灣大部份和菓子店家的製品細緻得多,入口即化、甜而不膩不是說著玩的,舌尖上迅速化開的質地跟高雅的味道,讓人意猶未盡。
和菓子可以喝茶前就吃完,也可以留一些配茶,不過茶的量不會多,講求三口喝完,所以和菓子的份量也可以分配一下。
茶道穿越千年歲月到如今,講究的是能夠和重要的某人一起享用手裡的一杯,互相真誠以待、彼此重視的心意。
「享好茶,築良緣」——這,就是茶道的一期一會。
--
別錯過神奇裘莉的日本內行專欄,立刻加入粉絲並點搶先看!
請幫「神奇裘莉」粉絲團按個讚:https://www.facebook.com/MagicJulie.TW
--
作者:神奇裘莉@癮科技
--
更多面白日本帶你探索日本:
[面白日本] 神發想!原來日本人已經跟出國旅遊時讓人提到吐血的「人情紀念品」、「順便幫我買」說掰掰了!
[面白日本] 香蕉進口所以好貴?錯了,日本的物價水準低得超乎你想像!
[面白日本] 函授課程也能拿博士學位!?日本放送大學為工作者 / 家庭主婦開啟博士學位之路!
[面白日本] 蕎麥麵老闆也會打火!?看日本防災訓練如何教會國民「自己救災」!
[面白日本] 一直以為日本物價高?事實卻是東京肉價便宜得讓人難以置信!
[面白日本] 颱風天家裡有這些的話絕對很有聊!咖哩即食包大閱兵!
[面白日本] 如果英國海軍當初沒有吃咖哩吃得滿臉都是,今天就不會有日式咖哩...
--
最近上了這門課,覺得對於撰寫新聞稿有很大的幫助,不知道各位是不是跟我一樣,想要學習撰寫出吸引人的新聞稿|公關媒體操作術:新聞稿該如何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