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克伯格給女同學照片打上顏值的初衷造就了Facebook這個龐大的社交帝國,顏值打分略有圖片社交的味道。在2012年Facebook用10億“天價”買下的Instagram則是貨真價實的圖片社交軟件,2014年Instagram估值350億美元,這個數字令人咂舌,同時也讓圖片社交概念為更多人所知。
國外市場的成功,自然引起了國人的注意,而實際上國內的圖片社交也被當做一個新的社交風口。
但是,至今做的比較出色的也只有少數幾款軟件如Nice和In。品牌濾鏡Nice在去年完成B輪2000萬美元融資,女性時尚品牌社交的In,上線不到半年用戶數超過1200萬,暗示著國內圖片社交的風生水起,同時也顯露出這個市場的巨大價值和生長空間。
我們來翻翻圖片社交的的發展線
國內的圖片社交可以看做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各種濾鏡相機,美艷App,像是Camera360、美圖等應用;
第二階段則是個性化的圖片編輯,比如魔漫、臉萌、LINE Camera等;
第三階段就是以Nice為代表的具備了社交屬性的產品。
這三個現象級的階段從發展角度來將,我們可以分析出一條線路。
三個階段為什麼是四個節點呢?
筆者認為Nice和In這種類型的產品並沒有真正實現社交化,也沒有達到圖片社交這個節點,當前仍然停留在圖片社區階段,也正如Nice自己給自己的定位,時下最IN的照片分享社區!也許並不久遠的某一天,這類產品的一次戰略轉型,就順風順水成了圖片社交,但就現在而言,Nice距離社交還有一段里程要走。
社區和社交
這裡必須要強調一點,什麼是社區,什麼是社交?
根據百度百科釋義:
社區:是指多人所形成的一個相互關聯的大集體。
社交:是指人與人的交際往來。
這裡給大家列舉一個場景:
有一個攝影家,舉辦了一個攝影展,許多訪客互相探討,覺得這些作品很贊。
當攝影展結束後,有一位訪客私下里與這名攝影家對話,你拍的真好,我真的很慶幸沒有錯過你的攝影展。
這個案例的前半段是一種典型的社區,是在一個大集體下的氛圍,這些稱讚表示了兩層含義:
這些照片很棒;
我對其他人說,這些照片很棒。
而案例的後半段則是鮮明的社交場景了,暗喻了人和人之間的交流場景,同樣是傳達了兩層含義:
你拍的照片很棒;
我對你說,你拍的照片很棒。
對於社區而言,用戶能獲得的是大量的好評,但這種好評是基於照片本身的,且這些好評的大背景是對其他人講的,反而誰發的照片,誰拍的照片不是那麼重要了,重要的是這些內容產生了話題,讓大家一起來討論,類似於新聞報導,誰報導的不重要,因為大家都在討論報導本身的內容引發的話題。
而對於社交而言,也許用戶獲得的不是量級的好評,但卻是定向的好評,稱讚的對像也是用戶本身而不是用戶發起的內容,體驗上更像是有個人在和你交流,認可了你的能力,認可了用戶本身,並希望與對方建立關係。更多的是基於點對點的關係。
其實質上社區是社交的前沿部分,在話題中討論,在論壇中討論,討論的雙方始終是人和人討論,只是變成了評論和恢復對象的討論,而非作者和觀眾的討論交流。
我們可以將社區理解成社交的一個基礎,在沒有辦法做社交的時候,迂迴一下,以社區的形式建立點和麵的關係,再重點建立點到點的關係是一個很好的戰略體現。
因此Nice和In等類似產品目前正在向社交產品接近,但尚不能算作很完善的社交產品。
目前圖片社交產品的模式
我們簡單粗略的劃分一下圖片社交/社區的三種常見模式,很多軟件應該三種都有所涉及。
強關係模式
弱關係模式
強弱關係+LBS模式
強關係模式
就是類似於微信,這種關係包括親戚、同學、親密的朋友等,這樣的圈子比較小,且排斥陌生的社交關係。微信朋友圈入口是相機圖標,而且發文字入口隱藏的比較深,而且官方還提示你說不定什麼時候就移除了。拋開其他的組件只看微信朋友圈這一部分,它的定位有點強關係圖片社交的感覺。強關係引入很簡單,導入通訊錄,導入微信/QQ關係鏈都可以做到。
弱關係模式
這一種最常見的關係,主要依靠某個因素作為連接點建立起人際關係,比如游戲、旅遊、交友等。比如Pinterest,它並不以私人關係作為社交聯繫,它劃分很多模塊從興趣、愛好出發,供用戶發布和分享圖片,用戶通過在相關區域的興趣交流形成關注和被關注的關係。
具體到軟件功能,比如用足記的大片模式或其他拍照功能,完成一張照片後分享給附近的人,附近的人給你點贊,或者用飛啊去看其他地方的“足記”,或者Nice裡你關注的某個妹子或漢子,或者係統給你推薦的活躍的人的動態。
關係+LBS模式
這一種關係,主要是依賴LBS,就比如前文提到的附近的人,當然不僅僅附近的人,也可以虛擬定位,然後認識我們“附近的人”,也是通過某些因素建立人際關係,這些都是弱關係。強關係比如鄰里社交這一塊,也是基於LBS的,在這裡就不多說了,有興趣可以多研究下。
我們來具體分析一下產品
態、發現、消息、個人主頁。
動態的目的是基於看到我感興趣的內容,這裡的我感興趣很大程度取決於用戶主動關注的人或者某事物。
而發現的目的同樣是基於看到我感興趣的內容,但這個地方則是以引導用戶去關注為前提的基礎,通過一些興趣維度的考慮,將可能感興趣的內容推送到用戶眼中。
再到消息頁面的初衷則是和我相關的信息,比如有人給我點了贊,評論了我,是一個大的消息list。
最後一個個人主頁則是我自己內容的聚集地,對於用戶的社交網絡僅在個人主頁有一個關注和粉絲的list。
不難發現,整個結構當中用戶的角色非常被動,對用戶的基礎預期在於看,看什麼呢,看照片,不管是動態還是發現,都是基於看照片而產生,而用戶之間的互動也隱藏在照片之下。
就拿剛才的案例來講, 用戶給一張照片點贊,是在對這張照片說拍的真好,並不是告訴對方“你拍的真好”。
一款新產品XX的某些構想
令筆者期待的是某拍照軟件出身的公司(下文簡稱A公司),即將推出的一款新產品,將會直接跳過圖片社區進入圖片社交的領域。
在和友人交流的過程中了解到,A公司與筆者的觀念不謀而合,並已經提出了一個初步的構想,實在令人興奮。
經過友人的同意,筆者透露一些特殊設計點,僅從產品角度考慮相對於傳統的圖片社區做法比較特殊的設計點。下文簡稱項目名為C項目
同樣是點贊功能,但C項目不再沿用傳統的消息list的做法,而是將每一條點贊消息當做一條私信下發給用戶,類似IM通訊的做法,對方給你發了一條新消息,點擊後可以看到他給你點了贊,並且可以看到他歷史給你點的讚。當然這並不是IM功能,你也不能在裡面聊天,也許後期會擴展出IM模塊,但就初期而言,顯然去實現IM功能是偏離了項目核心的做法。
只是一種簡單的改動,一種微創新,就已經實現了感覺上的不同,當我們在看Nice的點贊消息時,其實我們看的是照片獲得了贊,而經過這種改動,我們將看到的是他對我說“你拍的照片很不錯”,並且我可以知道這個人為我點了多少次贊,試想如果有個人為你點了100個贊,你會不會對他抱有好感和一種莫名的熟悉感呢。
同時,C項目決定將用戶關係鏈釋放出來,不再作為個人主頁的一個附庸,而參考社交軟件的做法,開闢一個好友頁面。
社交關係鏈的維護
相信閱讀本文的讀者,大部分有用過或感興趣如Nice的圖片社區軟件,在用的過程中關注和粉絲的設定在圖片社區類軟件裡很常見,但你能立即回答出我在Nice裡的好友名字嗎?
估計很多人的答案都是,不能,因為很少有用戶會頻繁進入我的主頁再進入我的關注或者我的粉絲裡,低頻率的曝光決定了很難在社區軟件裡建立熟人關係。
即使Nice和In開放了關係鏈導入,像是微博關係鏈,微信關係鏈,還有通訊錄關係鏈的導入都為產品的新增帶來了效益也建立了產品自傳播的渠道。但有一點筆者可以很肯定的,你很難立即說出你通訊錄的誰誰誰也在玩Nice。
原因同樣在於對於社交關係的維護薄弱。
社交產品的命題始終只有一個,維護用戶的關係鏈,服務與用戶的關係,不論是已有關係鏈的導入,還是新關係鏈的擴展,最後的環節一定是去服務用戶與用戶之間的關係。
筆者認為,在社交軟件有微信,圖片軟件有社區的背景下,衍生出一款以圖片為切入點的社交軟件一定是有時代意義的,尤其是手機攝影高速發展的當代,微信相對00後而言,確實有點平淡,枯燥了,
而讓喜歡攝影的人,喜歡拍照的人,喜歡玩圖的人建立真正的社交關係,這對於有心做圖片社交的公司而言,是非常明確且極具潛力的命題了。
熬到了現在寫的很累了,明天還要上班,關於圖片社交還有一點想法筆者會在以後的文章中與大家一同探索。謝謝
社交領域裡經過多年的摸索,獲得成功的只有兩個方向:
以意見領袖為目標的名人粉絲關係,代表案例:微博,Twiiter;
以普通社交為目標的好友關係,代表案列:微信、陌陌、Facebook。
對於圖片社交而言是否同樣會發展成為這兩種趨勢?如果Nice的走向是微博、Twiiter,有沒有在往微信,陌陌這樣以好友關係為切入點的圖片社交軟件呢?
你或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