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週跟大家分享了拍照個模式設定、光圈設定、曝光時間設定等學習攝影必備的知識,但大家可曾想過,這些攝影的數值在過去使用底片機的時代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以前可沒有數位相機這種按按鈕就能任意變換拍攝數值的方便玩意,而是像上圖這種所有旋鈕都是純機械操作的手動老傢伙,那麼到底使用底片攝影、底片沖洗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
用最簡單的文字學習最深奧的攝影知識,請持續關注「攝影小教室」專欄!
想看最新的攝影小教室?請訂閱「陳寗說科技」粉絲團並順便按個讚:https://www.facebook.com/chenning.wowdigi
--
上圖:洗底片前必做的捲底片看似簡單,但實際上這個動作必須在「全黑」的暗房裡面摸黑作業,因此其實並不是容易完成的工作
其實如果就學習攝影來說,我個人認為如果真的要學到真正能受用一生的基本功,那麼直接從底片機入門會是比較好的方法。畢竟單眼相機的功能太多、對於照片的美化也太好,如果使用微單眼的話更是能直接透過 Live View 看到拍攝的成品預覽。因此如果要真正強迫自己去學習光圈、快門這些拍照的基本功夫,那麼從無法預覽、必須拍完整卷才能看到結果的底片機入門會比較好些,因為每張照片都要認真拍、沒有後悔的機會、且每一張洗出來都要錢,絕對是強迫自己學好攝影的好方法。
上圖就是古早時候 Nikon 底片機的旗艦之一:Nikon F3,不過 Nikon F3 有非常多不同的型號,各自有不同的特色與特殊功能,二手價格也不盡相同。現在購買二手 Nikon F3 的價格大約在八千到一萬左右(品相好的話),因此並不是那麼的親民。如果希望能用更便宜的價格入門底片機,那麼入門機種 Nikon FM2 會是比較好的選擇(二手大約在三千到五千左右,是品相而定)。
除了較近代(約莫十年前的機種)之外,幾乎所有的底片機都是「手動對焦」,也就是說以前完全沒有什麼半按快門就會自動幫你對焦這種方便功能,一切動作都必須依賴自己動手操作。而且在機背上也沒有液晶螢幕讓你可以預覽拍好的照片,所有的照片都必須等你整卷底片拍完之後才能拿去沖洗店(當然也是有人自己洗啦)之後才能看到結果,因此要是選錯 ISO 值(是的,底片機沒辦法中途更換 ISO 值,當然也沒有自動 ISO)、或是不小心用到過期底片,那麼拍整卷才發現都是垃圾也是有可能的喔!
說了那麼多,現在我們就正式進入今天的主題:洗底片!底片是什麼東西呢?如果你年輕到沒看過底片(國中生嗎?)是什麼樣子,那麼上圖就是底片的長相啦!那是一個裡面有著整卷「塑膠片」的金屬圓筒,裡面可以抽出以塑膠製成的「底片」,每一格尺寸與現在的全片幅相機相當(是的,以前就算是最低階的相機也都是「全片幅」),抽出來之後的長相就是下圖或是最上面我手上拿著的那種透明塑膠片。另外必須注意的是,底片洗好之前都是不能「見光」的,只要一點點的光線就可以摧毀整卷底片,因此絕對不要因為好玩就把全新或剛拍好的底片抽出來!
當你拍完一卷底片並決定要開始沖洗之後,就必須向本文最上面那張圖那樣把底片從底片金屬桶裡面抽出來,並且把他們慢慢地塞進上圖的金屬框之中(雖然他長得很像鍋墊,但其實是洗底片用的小道具)。塞進去的時候必須讓底片能順利的卡進那一圈圈像蚊香的迴圈中且不能重疊,而且這個作業必須在全黑的暗房(伸手不見五指!)中操作,因此可說是整個洗底片過程中最最最困難的部分。
捲好之後必須先放入上圖的金屬罐並蓋上蓋子之後才可以拿到有光的地方繼續洗,在蓋上蓋子之前是絕對絕對不能見光的!另外這種用來洗底片的桶子有很多不同的尺寸,能讓使用者一次洗兩到四卷不等的底片。
接下來就是污染環境的開始啦!首先必須使用的是柯達製造的顯影藥粉,必須注意的是所有沖洗底片、相片用的藥粉藥水都有劇毒,因此在暗房中是絕對不能吃東西的,就連喝水都要洗過手才能喝,而且這些藥水對自然環境都有污染性,必須統一回收不能倒入水槽。調配顯影劑非常麻煩,必須在指定的水溫下(攝氏五十二度)讓藥粉充分溶解之後才能使用。不過好在泡好的藥水可以用個兩三次,因此並不用每次洗底片就麻煩一次。
上面這張照片就是前面放入底片的桶子啦!這種桶子有能夠讓水流入的暗門,因此直接把調配好的藥水從金屬罐的蓋子上倒入即可(稍後還要從這裏把藥水倒出來)。
把藥水倒進去之後要等多久呢?答案是十分三十秒,這個時間必須抓得非常精確,因為如果你想要讓照片能更亮、或是更暗(就好像你用 Photoshop 拉亮度曲線那樣)都必須依靠顯影液停留的時間來調整,例如多等三分之一時間(三分鐘)就能讓底片增感一格(感光度 ISO 值增加,解決拍攝時沒抓好亮暗度的問題),因此如果不小心忘了把顯影液到出來就會洗壞喔!。看到這裡有沒有覺得洗底片真的很麻煩呢?其實到這裡都還好,因為就是把藥水倒進去等時間到了再倒出來,接著再像上圖那樣用自來水把裡面殘留的顯影液清洗乾淨,接下來就可以進入下個步驟了。
上圖:雖然說灌水洗底片很簡單,不過這個步驟也必須重複個五六次才能搞定,因此一直做也是滿煩的(特別是跟數位相機相比)
接下來就是調配洗底片的第二藥劑「定影液」,相較於麻煩得不得了的(必須調整溫度)顯影液,定影液只要把藥水對水混合就能完成,比顯影液簡單不少。不過簡單往往都是有代價的,就讓我們繼續往下看!
就跟顯影液一樣,直接把定影液灌入金屬罐中即可。這裡等待的時間大約是五分鐘左右,不過定影液就沒有像顯影液那樣有對時間的嚴格限制了,基本上不要超過太多(一分鐘)都不會造成太大的問題。
快樂的定影時間到此結束,現在即將開始的是最最浪費資源也最最麻煩的水洗過程。在把底片沖洗金屬罐中的定影液倒進回收罐之後就可以打開罐子啦!這時候底片已經不怕光線照射了!我們接下來要做的就是把底片拿出來沖洗,直到沖洗後的水呈現完全透明為止。那麼為什麼說這步驟很浪費呢?因為水洗底片必須用活水清洗,也就是水龍頭的水不能關,而清洗的時間平均一捲需要花上五分鐘左右。也就是說,你必須水龍頭不關(而且水還不能太小否則洗不乾淨)的情況下連續沖洗五分鐘,如果你要洗個六卷底片那就必須花上至少二十分鐘以上的時間,這時候水可是都不關直接讓它流掉的啊!這個步驟雖然看起來好像除了浪費之外也沒啥困難,但我是在冬天體驗洗底片,而洗底片又不能用熱水 ... 所以我在冰水下面凍了快一個小時(前面洗罐子什麼的也都要碰水!),實在是非常痛苦的過程啊 ...
在經過既浪費又麻煩的沖洗過程之後,洗底片的過程差不多就到此為止了。不過我們還有最後一步要做,就是把底片弄乾~底片是一種很脆弱的東西,你既不能用毛巾擦(會刮傷!)、也不能用衛生紙吸乾(會留毛屑)、更不能用吹風機吹(太熱會讓底片捲起來攤不平),因此必須用上圖這種特製的溫風機把底片吹乾。
上圖:中間是吹底片的機器,兩邊是用來卷底片的暗房,三更半夜在這裡作業其實還 ... 滿可怕的
整台溫風機就是上面這個樣子,可以利用底片夾把底片固定拉直後並用「適當」的溫度吹乾。等底片吹乾之後,接下來再把底片一段一段(通常是六格一段)剪短放進底片袋,就完成整個麻煩又浪費水的底片沖洗流程啦!
----
雖然說我不斷強調洗底片是一個既麻煩、浪費水資源又很污染環境的事情,不過從相機發明後的百年來都是這麼做的,一直到數位相機普及的後這種傳統事業才漸漸消失。因此洗底片對於老一輩的攝影玩家來說是他們的必經之路,且是視為理所當然的事;但對於一開始就接觸數位相機的人來說,洗底片無疑是一件麻煩又吃力的事,光是前面說的利用時間控制底片 ISO 值就很令人頭大,畢竟現在數位相機只要轉一下轉盤就能搞定的事情,以前卻是必須利用各種對時間「精密」的控制才能達到的效果。
不過整體來說,我個人還是認為「洗底片」跟「洗相片」是一件非常浪費資源且汙染環境的事,因此看著那些一邊高喊要愛護地球、卻又一邊高舉 Lomo 相機拍照的人們,我是既不解又無奈。只能希望透過這週的攝影小教室讓大家瞭解一下洗底片究竟是怎麼一回事,雖說我不斷強調「底片相機」是學習攝影的最佳方法,但我個人還是以數位單眼為主,玩底片機也只有學習新聞攝影的那麼一個學期。下星期我將繼續延續底片機議題,進入「洗照片」這個比洗底片要麻煩困難十倍以上的流程,在過去沒有 Photoshop 的時代,所有的相片特效都是藉由洗照片的過程直接「手工」做出來的,因此下週的攝影小教室絕對是讓你一次搞懂許多攝影概念、原理的「好文章」喔!
----
作者:陳寗@癮科技
11 則回應
我對 [除了較近代(約莫十年前的機種)之外,幾乎所有的底片機都是「手動對焦」] 這句話有意見。
因為我在民國75年(1986年)使用的Minolta 9000就已經是自動對焦的相機了。算算也已經是28年前的事了!
C大離題了吧。很明顯只是介紹一下暗房作業給年輕朋友看看,何苦搬演長篇大論⋯⋯
我想這個專欄的目的應該是引起初心者對攝影的興趣,寫得簡明易懂應比包山包海、賣弄細節來得重要。
正因如此,作者若不懂提綱挈領、化繁為簡的話,而對初學者洋洋灑灑,那才叫人倒盡胃口。
坦白說,目前這個篇幅都還有點枝微末節了。
C大倒不妨推薦幾本參考書給有興趣的朋友們,而不必在別人的專欄底下刻意雞蛋裡挑骨頭,找些「沒提暗袋」之類的瑣細來忿忿不平。
C大離題了吧。很明顯只是介紹一下暗房作業給年輕朋友看看,何苦搬演長篇大論⋯⋯
我想這個專欄的目的應該是引起初心者對攝影的興趣,寫得簡明易懂應比包山包海、賣弄細節來得重要。
正因如此,作者若不懂提綱挈領、化繁為簡的話,而對初學者洋洋灑灑,那才叫人倒盡胃口。
坦白說,目前這個篇幅都還有點枝微末節了。
C大倒不妨推薦幾本參考書給有興趣的朋友們,而不必在別人的專欄底下刻意雞蛋裡挑骨頭,找些「沒提暗袋」之類的瑣細來忿忿不平。
哎呀,您說得也對啦
可憐的是現在要找到介紹底片沖洗放大的書,市面上應該是沒有了吧,連我手上的也都是日文書了(以前我都沒買耶),
圖書館裡的很多應該都還在,二手書店找得到的話任何一本都可以,能多看幾本當然更有幫助,
我是覺得既然要寫,至少不要太離譜,觀念要正確,該做的功課還要做足一些才對吧 !
可是想想這方面的資訊也真的不多了,朋友間也有開課教學的,但那也都是奉獻似的在苦撐著啊......
再跟您談談數位信任的問題
很不巧,我年輕時剛好擔任過學校單位的資訊管理,把學校的網路從零到有(真正的去拉全校的網路線),到獲得全市資訊應用優選,伺服器架設管理,還有asp,php,css...之類的語法都還略知一二,永遠記得2000年的跨年夜,為了小小一張網卡搞不定,跟著兩三位工程師窩在學校機房一起跨年。CASIO早期有吃3.5磁片的數位相機,那是我最早使用的數位相機(學校的),多方便啊,拍完插入3.5磁碟機,一陣唧唧嘎嘎聲中,影像就慢慢的出現在螢幕上,顏色還蠻不錯哩! 之後學校大約每隔3年左右就會添購新的數位相機,有時更快因為各處室也都要,很幸運的我當然都是第一個使用者,最後幫學校買的是5Dll,比我的5D算是好蠻多的。我個人最早使用的硬碟是50MB,還好好的沒壞喔! 現在自己也買了現成的小型的磁碟陣列,不常開因為很耗電 !
所以,我不覺得我們之間的數位認知會有很大落差......
最最最不巧的,我國中時因為靠爸,就得到一部pentax SP,從此開始拍照,從135到中片幅到大底機,無一倖免。我要強調是玩相機不是玩攝影喔,攝影不是拿來玩的。高中時期讀完學校圖書館和書店,所有只要是中國字的攝影和暗房的書(我可以跟您保證,沒有一本書會教...用手輕輕拂過底片......),高中畢業後在租屋處浴室搭第一個暗房,現在自家暗房可8*10放大,可洗40*50吋,現在的攝影指導老師,擁有日本和美國攝影碩士學位前兩年又拿到藝術史的博士學位(應該很容易知道是誰)。
所以,數位和銀鹽,兩者我都頗有涉略......
幾年前搬處室清出CASIO那臺還有幾盒磁片一起收著,相機好壞不知,找遍全校找不到3.5磁碟機。別說那麼遠,現在連CF卡的讀卡機都很少見。我的50MB硬碟是好的,已經沒有接頭排線可插,有一段時間玩DV數位剪接,當時花了好大把銀子買的scsi硬碟,現在也很難找到可以支援的版子。現在硬碟越做越大,壞的也很快,相信您一定也有體驗。
數位儲存的世代交替問題,絕對是不可忽視的,而且,可以確定的是交替速度只會越來越快,不會停止的。還不只這樣,檔案格式也是不斷再演進變革的喔 ! 這再扯下去又沒完沒了。
高中時洗的底片和相片,現在還好好的塞在防潮箱底層,要看得時候有點麻煩的是......要有光。
所以,有時跟玩數位相機的朋友聊天時,我就會建議他們,偶爾要去把喜歡的作品,做一次好好的輸出,喜歡多大張都沒關係,至少至少,只要有光,隨時可拿出來看。而且,遇到被白蟻吃光光的機率遠低於儲存媒體壞掉的機率吧 !
數位不是不可信任,而是變革太快,您要能夠追上,這牽扯到金錢,技術和相當的人力,而且,時間不是站在人類這邊喔 !
所以,我一樣會建議您,偶爾要去把喜歡的作品,做一次好好的輸出,喜歡多大張都沒關係,至少至少,只要有光,隨時可拿出來欣賞喔,而且100年後,還是可以隨時被拿出來欣賞哩 !
抱歉,仔細看一下您文章的第一段...
...如果要真正強迫自己去學習光圈、快門這些拍照的基本功夫,那麼從無法預覽、必須拍完整卷才能看到結果的底片機入門會比較好些,...
數位相機只要可以單獨控制光圈快門的,都比較好當成教學和學習工具才對啊!
控制光圈拍一下,馬上看景深差別在哪;調整快門速度拍一下,馬上看效果......,這才是省錢又快速有效的學習啊!
學習就學習何來強迫,用數位相機這樣拍一下,明明就一點就通的東西,為什麼一定要用底片機拍完整捲還要很麻煩的沖洗放大,這邏輯完全不通吧?
拍謝,差點忘了這個
...不過就我個人來說,傳統底片沖洗不論是底片、相片製造工業、或是事後的沖洗,汙染絕對比數位相機來得更高,......
從採礦到IC晶圓產出......一直到你我手上的數位相機,整個生產過程最好是完全無汙染乾淨得不得了。
現在很多人都是相片直接上傳到fb,Line或flickr...上分享,根本不用印出來,我們光是以fb來說吧...1年365天24小時完全無休,請您想想那是多大的伺服主機需要多少的資源和能源去維持?還有Line,還有...
當然這比來比去沒啥意義,若是真的要數據化,都可以花個兩三年寫篇論文了吧?人類文明社會體系的運作維繫,本來就不是多環保的事。只是說,請不要只看到事情的表面,也請不要把事情說得那麼絕對。
先聲明,我的底片機從半格到8*10都有(每一部都是經典機),數位機P牌小DC,N牌D300s,C家的5D,數位機剩下手機,其餘全賣了,因為目前目標是P家的645z(想到就流口水)。第一次個展全底片手工放大(台中攝影藝廊),第二次個展是底片掃描數位輸出(台北市社教館B1),第三次個展...還沒啦!不過應該很有可能會用到645z。
所以,本人愛底片機也愛數位相機,而他們之間的愛恨情仇本人一概不理的,能完成我創作想法的都是好用的工具。
來吧,繼續......
紅色是您說的
1.暗袋,暗箱跟暗房,您覺得哪一個比較容易取得或者說"搭建"?以暗袋來說,露天拍賣上100~900大大小小都有。...暗袋並不容易放入底片桶...,您到底有沒有看過暗袋啊?
2.老實說,到現在我也還沒有......,我覺得是這樣子啦,任何事理都一樣,既然您發表的文章是要介紹攝影這部分的東西給大家,不管對象是熟不熟攝影的人,把事情說正確才不會造成日後的困擾。而且,把事情說正確沒那麼困難吧?
3.我知道底片機還有半格,甚至......,好!我贊成您為讀者設想的苦心,但是,我覺得很重要一點是...不要把事情說得那麼絕對,我覺得您的文章裡有些部分都是把事情說得太死了。
4.筒子有多大就能洗幾卷,我想這個就不用多說了 ......沒錯,所以不要說的太死。
5.這裡的溫度是依照...... ,這沒啥好說的,您可以把顯影劑的包裝拿來看,我英文很差都還看得懂。藥劑的資料隨便google一下更詳細,連中文說明都有......,這是實際科學數據,跟你我認知無關。
6....這篇文章主要是在讓大家知道「底片是這樣沖出來的」,而不是要教大家「如何沖底片」......,好吧,請參考上面3.
7.嗯!贊成,是我想太多,抱歉!
8.+9. 說實在,有點無言了......有時候我是覺得啦,學問知識技術這些東西應該是深度廣度都要去追求,我才研究所畢業,遙想起...有時後,光是短短一句話要放進報告裡都得推敲再三,旁徵博引,還google老半天......,我想,身為博士班研究生的您應該更能深刻體驗才對。
10.(這裡引用您原始文章)......所以我在冰水下面凍了快一個小時(前面洗罐子什麼的也都要碰水!),實在是非常痛苦的過程啊 ...,好,所以說這是我們的經驗認知問題,一般比較正常的做法是,如果顯影溫度是20度,冬天時要用水浴的方式去保持溫度不會降下來,整個沖片流程是很緊湊的,罐子都是乾淨乾燥的,誰會從洗罐子開始,或是在中途去洗罐子啊?而且一開始的水洗,若是從原本20度,直接用水龍頭流出來(假設是10度)的水去洗,您聽過底片藥膜面崩裂的事嗎?本人就遇到過,所以,其實只有接近最後水洗完成的才是用水龍頭的水直接沖,這時水很冰沒錯。那您說在冰水下面凍了快一個小時...,就是方法錯誤啊!
11.不用溫風機會有水滴殘留的問題,至少我是這麼覺得。......,有一個東西教做"水滴斑防止液",小小一瓶可用很久很久,各大攝影器材行均沒有售(興福有啦),網路上也有。正確使用就沒有水滴殘留問題,完全可以自然風乾。至於溫風機我是不該這樣說,抱歉!但是您知道那種溫風機全台灣有幾台嗎?
好,再來資源和汙染問題
1.您現在有拿9年前那部數位相機拍照嗎?我問得是您自己喔!
2.我從不輸出照片,沒有這個困擾......,好,所以您不了解我說的情況,您沒有這個困擾不代表這種情況不存在喔!
3.沖完底片會手痛......,我無言,請摸摸您的鼻子和良心。很抱歉,我或許不應該這樣說,也許每個人的處理方式不同,搞成劇毒也說不定,我應該寬容一些。
4.30X6 = 180 公升。每多一卷就會多一個「一百八十公升」單位......,我無言,連水洗都算成這樣,如果一次沖5捲,五捲會同時一起水洗啊,怎麼會一捲一捲水洗?啊,我知道了,因為你用手輕輕拂過底片......,所以我覺得變成雞同鴨講了!
5.......對數位的信任程度有差,相信您應該是前輩級的同好,所以才會在數位上的認知與我有那麼大的出入。......"前輩級同好"我勉為其難承認好了,您那麼相信數位我也不反對,我用的也不比您少。至於我的顧慮也是因為親身經驗才說得出來,我也用windows NT 架設過NAS(爛又難搞),Freebsd家族的也都架過(穩定高效率也不太好搞),英文不知道有沒有拼錯,年代實在有點有久遠。您如果這麼相信"雲端",我也不反對。還有,100年後,您的子子孫孫仍然每隔幾年為您的數位檔案做轉存的動作,我就羨慕死你了(我應該比你先走也不能羨慕了)
6.底片的污染不可否認,但是事情不能只看到表面,請看2.,也請您想想光是印表機墨水這件事就好。
7.底片拍完拿去掃描,這事情是這樣子的,說給您聽...
掃描器的做法是慢慢走,甚至來回多走幾趟,以獲取底片上面,某個程度上最詳細的資訊量。這跟數位相機的感光元件在幾分之1秒(當然也有曝光時間長一點的啦)所獲得的資訊量是不一樣的。
這個"不一樣"有兩方面,一個是"量"的多少,這容易理解。另一個是"質"的高低程度。"量"的部分沒啥好說的,幾千萬畫素上億畫素都有了......,可是,我可以跟您報告,一張8*10底片可以輕易獲得1.7G的檔案,啥?瘋了不成,跟您說,大有人在,我就是其中之一。您可以告訴我這樣的數位機背要多少錢?50萬?100萬?......,我全套8*10不過十來萬,又沒錢又要追求高品質,窮苦人家底片機先撐著吧!
"質"的部分,高階掃描器掃出來的濃度域,"目前"還是高於數位相機和數位機背,再一次強調是"目前"喔,科技是進步很快的,或許1~2年就追過了也說不定。不過,掃描器當然也會科技進步啊!
所以,把底片拿去掃描背後還有些道理的。而且在台灣,現在還可以做手工放大的根本就是瀕臨絕種的生物了,拍了一堆底片只好掃瞄啦,當然也有其他不一樣想法,另當別論。
在歐美和日本不是這樣的,數位和傳統底片相處融洽,沒有這麼明顯的愛恨情仇。
總結
說了一大串,看來反而幫您更加明確的說明了底片沖洗的麻煩。
但是,我還是再次強調,沖洗底片的污染沒那麼罪大惡極也沒那麼浪費資源,使用底片拍照好處還是很多的。
我記得底片捲筒也有比較方便的形式,設計成只要一直轉就可以把底片固定進去蚊香圈
最後水洗我有點混,不過也沒印象要拿出來用手搓...印象中就把水一直灌進罐子讓水在底片上流動就好
如果洗的是黑白底片,暗房可以開微弱的紅光作為輔助
底片掛著晾乾就好了...
照片的話,就是底片加光源鏡片把影像投上去。那時我有點無聊,就拿了電腦找一張圖,翻轉顏色以後把照片紙貼在螢幕上數3秒,轉身丟進藥水開始洗←這人很無聊耶
我記得底片捲筒也有比較方便的形式,設計成只要一直轉就可以把底片固定進去蚊香圈
原來有這麼方便的道具!那我來建議校方買一下好了,免得每年都有人因為沒塞好毀了整捲底片。
最後水洗我有點混,不過也沒印象要拿出來用手搓...印象中就把水一直灌進罐子讓水在底片上流動就好
這個部分其實是老師建議的,因為一直用水灌要滿久的時間,所以用手搓搓會比較快一些(大約省一半到三分之二的時間)
如果洗的是黑白底片,暗房可以開微弱的紅光作為輔助
是啊!不過開紅光我還是看不太到,完全無法想象洗彩色照片會怎樣 ... 下週就會介紹洗照片囉!
底片掛著晾乾就好了...
掛著晾乾一來太慢,二來容易流水漬,所以我還是習慣用吹的!
您好
本來還會把您的文章分享給他人,今天看這一篇漏洞百出,實在不能昧著良心分享出去,尤其裡面談到一些論點,個人無法苟同。
以下依文章順序提出
1.捲底片要全黑,但是有暗袋和暗箱可使用,不是非得在暗房才可操作。
2.底片機只要有測光功能,都可以中途改ISO,也有ISO自動偵測的。您的說法有誤,應該是說底片本身的ISO值是不能改變,除非在沖片時調整。但是近年也有ISO可變底片,只是您不知道罷了。
3.底片種類格式繁多,若以135底片來說,全片幅之外還有半格相機喔。
4.135底片的沖片罐種類繁多,一次可沖1~6捲的,甚至更多的都有,雖然這不是很重要。
5.顯影劑有粉末的也有液體的,調好一劑可沖數量非常多,更可依需求調整稀釋比例,不是您說的那麼少。您說的溫度也不對,他是有一個範圍的。
6.您說的10分30秒只是某一感度底片的建議值,請不要說的那麼死。增感一格3分之一時間也非一定。
7.顯影時固定的攪拌搖動怎都沒說,您文章寫法看起來是藥水倒下去就沒事囉?
8.顯影完要急制,第二道藥水是急制才對啊。
9.定影完水洗,很少水洗會低於30分鐘的,除非用專業的泡泡水洗設備,大約可以15分鐘完成。
10.您說在冰水......,基本上整個沖片過程溫度大約都在20度上下(以上居多),您這樣說實在很......。
11.底片晾乾基本上只要乾淨清爽的地方就可以了,很少人用溫風機,您的溫風機看起來反而不覺得乾淨。
最後,來談您一直強調的汙染問題
1.資源問題
幾十年老古董底片機現在還能用,請您想想5年前的數位相機哪裡去了。
如果您真的好好的去把心愛的作品拿去輸出或是所謂微噴,你就會發現背後耗材的使用消耗量,遠遠超過您的想像。
底片的保存,給他一個好的防潮箱就好。
而數位檔案呢?
因為儲存媒體的世代交替,數位檔案必須每隔10年左右(或更短)就必須做一次轉存,這您懂吧!所以儲存成本是一直累加的,而替換下來的儲存媒體又成了一堆垃圾,CD光碟就是很明顯的例子。
2.污染問題
藥水有汙染,但是也沒毒得那麼可怕,在暗房不吃東西是對工作的專注和尊敬,也沒說不能喝水這回事。
我承認,在台灣沖洗藥水的回收現在幾乎是停擺,但是,汙染有多少?在這文明社會,洗車洗衣服洗碗洗澡哪一個沒汙染?汙染有多少?
一年洗底片幾次?水用多少?
一年洗車幾次?洗衣服幾次?洗碗幾次?洗澡幾次?......水用多?少?
非要把傳統底片沖洗放大污名化嗎?
另外,您文中照片會顯示出您的不專業......,藥水一看就知還沒溶解好...藥水倒入沖片罐時,沖片罐要拿斜的...水洗不是把底片拿出來手洗啦......
因為有很多人會讀您的文章,實在不希望會誤導廣大讀者
您好,首先感謝您的回應,不過我想您可能對我這篇文章有些誤解,在此跟您逐項解釋。
1.捲底片要全黑,但是有暗袋和暗箱可使用,不是非得在暗房才可操作。
我知道可以用暗袋(有兩個袖子或小洞可把手伸進去),但以現在的狀況來說,擁有暗袋或暗箱的人又有多少呢?另外對我個人來說,我認為暗袋並不容易放入底片桶,因此我不是很喜歡這種做法。不過我只有強調「必須全黑」,沒有多提暗袋是我疏忽了。
2.底片機只要有測光功能,都可以中途改ISO,也有ISO自動偵測的。您的說法有誤,應該是說底片本身的ISO值是不能改變,除非在沖片時調整。但是近年也有ISO可變底片,只是您不知道罷了。
老實說,到現在我也還沒有真正為了 ISO 作介紹,我並不希望以 ISO 值來困擾讀者,因此我僅提到 ISO 值不能改變以強調底片機與數位相機的不同,或許對於底片玩家這樣很偷懶,但對於並不熟攝影的人來說,這樣寫反而更讓人看不懂。
3.底片種類格式繁多,若以135底片來說,全片幅之外還有半格相機喔。
我知道底片機還有半格,甚至也有中片幅、甚至片幅更大的機種。但以絕大多數普通玩家來說,多寫這些只是徒增讀者的困擾罷了。
4.135底片的沖片罐種類繁多,一次可沖1~6捲的,甚至更多的都有,雖然這不是很重要。
筒子有多大就能洗幾卷,我想這個就不用多說了
5.顯影劑有粉末的也有液體的,調好一劑可沖數量非常多,更可依需求調整稀釋比例,不是您說的那麼少。您說的溫度也不對,他是有一個範圍的。
這裡的溫度是依照老師(聯合報新聞攝影主任)的教學操作,但我認為一包僅能沖那麼幾次確實很少,或許是你我對於多少的認知有差距吧
6.您說的10分30秒只是某一感度底片的建議值,請不要說的那麼死。增感一格3分之一時間也非一定。
這裡同樣是老師指導的數字,我知道有更多的變化,但就跟前面說的一樣,這篇文章主要是在讓大家知道「底片是這樣沖出來的」,而不是要教大家「如何沖底片」
7.顯影時固定的攪拌搖動怎都沒說,您文章寫法看起來是藥水倒下去就沒事囉?
顯影要輕敲瓶罐底部讓氣泡離開底片,至於為什麼不寫,請參考問題六
8.顯影完要急制,第二道藥水是急制才對啊。
老師教我們不用急滯,用水沖乾淨即可。而我這樣沖了十幾卷也沒出問題就是了。
9.定影完水洗,很少水洗會低於30分鐘的,除非用專業的泡泡水洗設備,大約可以15分鐘完成。
老師建議可以用手輕輕拂過底片讓底片洗快一點,因此洗起來確實快很多。
10.您說在冰水......,基本上整個沖片過程溫度大約都在20度上下(以上居多),您這樣說實在很......。
手會一直碰水的時候就是最後的水洗,冬天水龍頭出來的水都是低於二十度,我不太清楚我的說法何處有誤。
11.底片晾乾基本上只要乾淨清爽的地方就可以了,很少人用溫風機,您的溫風機看起來反而不覺得乾淨。
不用溫風機會有水滴殘留的問題,至少我是這麼覺得。至於溫風機外觀乾不乾淨我想應該不影響底片吹乾吧?
最後,來談您一直強調的汙染問題
1.資源問題
幾十年老古董底片機現在還能用,請您想想5年前的數位相機哪裡去了。
不要說五年了,我高中(九年前)的數位相機我爸爸現在還在用,沒有不能用,單純就是看你愛不愛惜設備而已。
如果您真的好好的去把心愛的作品拿去輸出或是所謂微噴,你就會發現背後耗材的使用消耗量,遠遠超過您的想像。
我從不輸出照片,沒有這個困擾
底片的保存,給他一個好的防潮箱就好。
而數位檔案呢?
因為儲存媒體的世代交替,數位檔案必須每隔10年左右(或更短)就必須做一次轉存,這您懂吧!所以儲存成本是一直累加的,而替換下來的儲存媒體又成了一堆垃圾,CD光碟就是很明顯的例子。
老實說我很反對用光碟儲存照片,因為光碟壽命極短,遠不及快閃記憶體或硬碟。而我的數位檔案一直更換儲存硬碟並不是因為不轉存會消失,而是因為舊的硬碟不夠大整台電腦更新所致。反倒是底片保存要關注濕度、不要被光線照射、每次拿出來都要擔心刮傷,老實講我並不認為會比數位檔案容易保存。我家的書在經過白蟻災害後已經全部消失,反倒是電子數位化的書籍、相片(底片掃瞄)都還好好的存在我的 NAS 中。數位保存對我來說簡單很多,我想這應該是單純對數位的信任程度有差,相信您應該是前輩級的同好,所以才會在數位上的認知與我有那麼大的出入。
2.污染問題
藥水有汙染,但是也沒毒得那麼可怕,在暗房不吃東西是對工作的專注和尊敬,也沒說不能喝水這回事。
老師叫我不要喝水,所以我就不喝水了。不過一個沖完之後會讓我手痛的東西... 我不敢相信他是不毒且可以吃的。
我承認,在台灣沖洗藥水的回收現在幾乎是停擺,但是,汙染有多少?在這文明社會,洗車洗衣服洗碗洗澡哪一個沒汙染?汙染有多少?
一邊是含有金屬的廢水、一邊是泡泡水,請問哪個比較汙染呢?
一年洗底片幾次?水用多少?
一年洗車幾次?洗衣服幾次?洗碗幾次?洗澡幾次?......水用多?少?
如您所說,洗一捲底片約需半小時,而水龍頭出水最大每分鐘十二公升。洗底片水開比較小,那麼我們就算他出水量一半,也就是 30X6 = 180 公升。每多一卷就會多一個「一百八十公升」單位,我想不管怎麼說應該都會比洗碗、洗衣服、洗澡、洗車來得更多吧?
非要把傳統底片沖洗放大污名化嗎?
我想這點應該才是前輩您最在意的吧?不過就我個人來說,傳統底片沖洗不論是底片、相片製造工業、或是事後的沖洗,汙染絕對比數位相機來得更高,我並不反對傳統底片,否則我也不會建議初學者應從底片機開始。但我反對的是硬要用傳統底片拍了再送底掃,或許這樣會有不一樣地滿足感,但在我看來卻是極為浪費的行為。
另外,您文中照片會顯示出您的不專業......,藥水一看就知還沒溶解好...藥水倒入沖片罐時,沖片罐要拿斜的...水洗不是把底片拿出來手洗啦......
底片用手水洗同樣也是老師教的,不知道前輩是否有更好的方法呢?這樣我也好跟學弟妹們建議,讓他們不用在冬天還要碰冰水(這堂課都在冬天開...)。另外藥水的部分,您再多看一下,相信像您這樣經驗豐富的前輩應該會發現「我從頭到尾都沒有泡藥水(包裝根本沒開啊!)」,就連我手上拿的底片都是「整卷已經洗好的空白底片」,所以其實這系列照片從頭到尾都沒洗底片噢!(下週的洗照片也是,從頭到尾都只有示意而已!)另外要水倒入沖片罐真的是我疏忽了,真的很抱歉 ...
因為有很多人會讀您的文章,實在不希望會誤導廣大讀者
真的很謝謝您一直關注我的文章並作分享,未來如果還有任何疑惑或質疑還請不吝指教囉!謝謝前輩!
興趣和專業完美結合,凡事悠游自得的樂天派。 音響、攝影、3C 與蘋果的狂熱者,專業科技新聞作者,對科技發展具有超高敏感度。 正職是致力於整合資訊與教育,並以此改良教育環境的博士研究生,深信「科技是台灣教育的唯一救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