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巧而剽悍的頂級遊戲筆電, Aorus X3 Plus 動手玩

2014.09.18 02:31PM
是小巧而剽悍的頂級遊戲筆電, Aorus X3 Plus 動手玩這篇文章的首圖

過往台系的 PC 品牌所推出的電競筆電往往給人一種厚重不易攜帶、或是雖然價格便宜但設計感也大打折扣的印象,然而與技嘉淵源很深的新電競品牌 Aorus 在今年 CES 發表 17 吋機種 X7 ,以雙顯卡結構營造薄化與高效能兼具的設計,加上外觀比起過往台灣電競筆電更具設計感也獲得好評;在今年 Computex Aorus 再發表一款 13 吋機種 X3 ,亦再度吸引目標。

比起 X7 , 13 吋的 X3 更易於攜帶,且硬體規格依舊強悍,雖未如 X7 搭載雙顯卡,但依舊採用 NVIDIA 目前筆記型電腦平台最高階的單晶片顯卡 GTX 870M ,亦在頂規機種 X3 Plus 採用達 3,200 x 1,800 的高解析度顯示器,重量則低於 1.9 公斤。X3 亦承襲 X7 理念,擁有精緻的外型設計與針對電競玩家的設計。

d5ad775620aa95ec9e15da9538a7911b

Aorus X3 的造型有著 X7 縮小版的影子,並未採用中規中矩的方正設計,而是帶有些許現代匿蹤戰機的稜形風格,有稜有角的上蓋中央印著代表 Aorus 的老鷹圖騰,不過中央最頂部的位置的白色標誌,讓筆者誤認為這台測試機被磨損,但仔細一看卻是一個小小的十字星,也許是呼應 Auros 所代表的的瑪雅文明的星辰吧?

bcbad91bdeac324bf7f6d5355d2c1b42

ced99ee8667ec28d876d36f61d0d602c

6ce2c138a685c6c429810a7bf06f9d22

Aorus X3 將 IO 盡可能配置在左右兩側,共有一個 USB 2.0 與兩個 USB 3.0 ,並且提供 HDMI 、 mini DisplayPort 等等介面,至於乙太網路以及電源差錯則是配置於機身正後方,筆者個人相當偏好將 I/O 配置於機身後方或是集中在左方的設計,畢竟若是配置於左右側,連接電源線或是乙太網路線都可能會干涉到滑鼠的操作。

以筆者個人的偏好而言,使用 X3 玩遊戲時會盡可能把滑鼠插在左側的 USB 2.0 插槽,讓線材繞過機身後方,恰好可避免因為 USB 插頭對於機身的干涉。 X3之所以將 I/O 以如此環繞於機身三面的配置,也是為了維持其薄化散熱以及散熱結構對於遊戲時的可能影響。

f0d271230b9712b66e9cff64aa8e8e3b

從機身正後方可看到, Auros 把散熱出風口配置在機身後方兩側,這樣的結構也是 Aorus 之所以能夠達到薄化的訣竅; Auros 將類似 X7 的雙薄型風扇式散熱結構導入 X3 內,秉持著機身下方進氣、後方吹出的方式,避免廢熱吹到控制滑鼠的手上;而為了維持薄型風扇的效率, X3 也不得不選擇將機底結構設計的比一般 13 或是 14 吋機種更偏方正。

02a7c2fd4b85961cf2479ab6de054b91

X3 的螢幕轉軸並未位於機身底部,而是配置在略偏前方的位置,這樣一來螢幕翻起後也不會留下太多螢幕上下方的天地,與現行的 13 吋、 14 吋機種的螢幕邊框看起來比較接近;不過這樣的設計在選購筆電包或是防震袋時最好帶著 X3 當場比較尺寸,因為相較於現在 16:9 螢幕比例機種, X3 收納後較接近 4:3 機種,有些尺寸設計較貼合的包包可能無法順利收納。

68582c1185b8b40daef69f1a8bf7053b

93cd901eadf11c76c2dca19fd88a4dde

鍵盤方面, X3 採用全尺寸的孤島式白光鍵盤,並在左側有一列巨集按鍵, X3 也許是考慮到希望維持準鍵盤按鍵位置的排列,並未如時下部分機種將開關融入鍵盤,也未配置於鍵盤與螢幕之間的位置,而是另外配置在機身側邊。而在鍵盤極度與轉軸靠攏後, X3 也提供相當大面積的觸控板,不過並未採用左右鍵獨立配置,而是隱藏式按鍵。

963ec764d71dab4f5e5a1570369a1cae

坦白說,筆者先前使用部分大尺寸電競筆電時,尤其是此類在左方具備巨集鍵設計的機種,最擔心的就是打字上的錯位,因為筆者使用此類具備巨集鍵的鍵盤時,常常會在按壓最左方一排的按鍵時誤觸巨集鍵區,不過在使用 X3 的鍵盤時則較少發生此狀況,筆者推測應該是 X3 將巨集鍵的寬度縮減,並增加與鍵盤區的區塊鍵距有關。

ddf8ed031c11924074c049477e3a682b

X3 鍵盤輸入的手感筆者覺得是相當不錯的,比起時下為了追求輕薄的筆電, X3 的行程略長一點,回饋也相當得宜,稱得上是針對電競需求所設計的結構。

0bbc1de56bb1624bf87d06e2eac17a92

69f32d7ebd730e32e882989a5ff48268

80f1cf8cbb569eaba96be8e169cb1178

8f26efbc0edc5abf11182286093070c4

8dc6eea70ba9f9114058bb7bb90c884c

2a76473d452fe70c26f40fc28c30c56d

3bd613d5a046d6dd9b794749b2b88313

3d2b0e1499fcda15479e294e967ef5aa

規格方面, X3 以單一獨立顯示卡機種而言也是相當頂規的,尤其筆者所測試的還是 X3 系列中搭載 QHD 等級 13.9 吋顯示器的 X3 Plus 版本;筆者借到的 X3 Plus 採用 Intel i7-4860HQ 四核心處理器,搭配 16GB DDR3 記憶體以及高達 6GB GDDR5 的 NVIDIA GTX870M 顯示卡,儲存則是使用兩條 M.2 介面的 256GB SSD、共 512GB 儲存空間;此外搭配殺手網卡可針對各應用程式占用網路的情況進行管理,例如在進行遊戲時將遊戲網路使用權限提升,並且中止會自動進行更新的軟體的網路占用。

d9c19e5b89f29586271b2854931de02e

1fb2800dda082c18f217c6e51e901e80

79a168f8d8b5497afc87abc45016f703

7c5314af2b38e6deebb78dcfdb2ca1e2

2a1403e8dfe84f3d523e32ba954d9ed4

cf7dde88df7347d8dd51ab4b48ebb488

25bfb981711561151dfe1582f8a5a222

ab102735583c43843a14095bc52ff6c6

79792269624bee767fcadb70f5cc8591

測試的效能如上,以一款遊戲級的筆電 X3 已經是相當剽悍的,要達到這樣的效能除非自行更換記憶體與儲存外,也僅有少數的頂規機種能達到這樣的水準。

74583a773fe41d7f4d62b9d76d1c7717

43ef883ab77d29edd23efab8874f1d0e

538811bdc63e4d1273c489e810789951

1ce0a20e744c239f6458b8bebd2a6ebe

至於實際遊戲體驗方面,拜 NVIDIA 的 GeForce Experience 所賜,多數的熱門遊戲皆可透過參考設定獲得順暢的遊戲體驗,不過要注意的是, X3 Plus 雖然搭載 QHD 等級的螢幕,但畢竟就連桌上型的 GPU 都不見得能在一些畫面精細的大作以 QHD 畫質順暢運作,多數畫面較華麗的熱門遊戲都是建議在 Full HD 品質。

3763d9fde98f876d750737e2af21c468

663c1fa9e007b0053fff8bf2eaa2071a

而在進行遊戲時,畢竟這仍是一款高效能的筆電,雖然具備雙風扇系統,但若是進行高水準特效的遊戲,風扇的聲音也不小,機底的發熱也更明顯,甚至在進行跑分測試時, CPU 與 GPU 最高曾達到 90 度左右,不過筆電本身仍相當穩定,顯示機構能夠維持穩定運作所需。

15562f413d5d0d0ced66e9d23d24df78

69cd95499e90962502d41215e52db920

a6c5a90fc1d87f1f699ff16b2e467408

df8a13492a5e8e26847f6d504948cf6a

616147c9958622c9b1a80834517512a0

此外, GTX 870M 也可支援兩項基於 ShadowPlay 的功能,分別是遊戲側錄與轉播,以及 GameStream 串流到 Shield 設備,不過由於台灣並未販售 Shield ,所以無法體驗到 Game Stream 功能。

b32e5d853daa760a6185dc0c88648df2

而針對筆記型電腦, NVIDIA 在 GeForce Experience 也提供僅有筆記型電腦才有的"電源"項目,這項功能就是為了延長筆記型電腦在無法連接變壓器、僅使用電池的情形下,以限制 Frame 的方式減少功耗,還可搭配參考設定以提升遊戲順暢度的方式減低特效,透過兩者並行減少 GPU 耗電。

為何限制 Frame 可以省電?因為每刷新一張 Frame , GPU 就必須把每一個 Frame 的圖片寫入記憶體內,而 Frame 越高,意味著 GPU 將資料傳送到記憶體的頻率也越頻繁,除了 GPU 本身需要更多次的運算外,也因為來回傳輸資料到記憶體,造成更多的功耗,所以透過限制 Frame 的方式,就可降低 GPU 的耗電、延長續航;至於該設定到怎樣的等級,就端看玩家對於遊戲時 Frame 數的堅持。

如果看規格表, X3 扣除 16GB 記憶體與兩條 M.2 SSD 之外,或許可用更便宜的價格買到相似的機種,但卻難以得到相近的體驗:考慮到電競設計的全尺寸鍵盤、 QHD 等級的廣視角螢幕、僅 1.87 公斤的重量、足以負荷高附載下連續運作的散熱系統等等;在筆電平均價格下滑的狀況,真正符合電競級的筆電價格會高自然有它的道理在。

95ad1db45677740e2aa9ac8215f8811c

電競筆電一詞,如今在 PC 產業受到來自手機、平板瓜分部分市場後,儼然成為形容高規筆記型電腦的一種代稱,但也就如大家所見,只要搭載獨立顯示卡、將配色改的花俏一點,就可號稱電競筆電;然而發燒電競玩家要的真的只是可以跑遊戲的規格嗎?

雖然專業的電競筆電品牌在歷史載浮載沉,不少早期的電競筆電最終不敵現實賣給品牌廠,不過即便是現在,這些隸屬在國際大廠牌下的電競子品牌所推出的機種,雖然價格乍看下比起同硬體的高階筆電更貴,但仍舊可吸引一票消費者購買;更不用說當初不被市場看好的 Razer Blade ,推出後卻一直處於供不應求的情況。

2b6b016fd31d15b16f8d0c06d9eaa54b

只要設計對了,專業電競筆電即便比起同規格的機種還貴,也依舊可讓專業玩家乖乖地掏出荷包。不枉電競筆電之名的機種不僅要有頂級的規格,鍵盤的設計、螢幕的水準、整體的設計也都需要更加重視,當然最重要的是機身散熱設計要能禁得起長時間的遊玩。

對於一般的玩家而言, X3 之類的電競筆電從 CP 值的觀點來看,是相當不合經濟效益的,為何不買一台較厚、螢幕規格較低但硬體規格相近的高規獨立顯示卡機種就好;然而對那一群發燒級的玩家而言,容易攜帶、效能強悍且鍵盤配置符合遊戲玩家需求的 X3 ,卻是不可多得的極品。

如果回想起 Razer CEO 在先前接受採訪時說過的話,他只打算推出頂級規格的筆電、絕不與市場妥協,可以做為想要以專屬子品牌經營電競市場的台灣 PC 廠的借鏡,與其濫用電競之名,幫僅有高規格但設計與電競無緣的機種冠上電競二字,不如專注於滿足那一小塊頂級玩家的需求,因為他們追求的不光只是規格、設計,也同樣在乎這個品牌代表的價值。

筆者相信,台灣各大廠商並非沒有能力推出符合電競玩家需求的機種,甚至也為此市場規畫子品牌營造與原本品牌不同的形象,但最終濫用電競品牌形象隨意的把子品牌掛到不符合電競玩家需求的機種,也讓這個子品牌的定位變得模糊。

對於成立不久的 Aorus ,至少它們現階段所推出的產品仍維持產品的獨特性,也與技嘉的筆電有顯著的差別,也希望未來能持續專注在獨特的高規電競產品,讓消費者未來想到 Aorus ,也會直覺的認為這個品牌代表專精在頂級電競的形象。

延伸閱讀

因為 iPhone 6 的推出,現在 iPhone 5s 的價格好亂啊...

最美好的使用體驗:「Adonit」Jot Touch with Pixelpoint 頂級觸控筆實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