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y 在 2011 年推出高階 APS-C 片幅的半透明反光鏡機身 A77 之後,歷經了 Sony NEX 系統的崛起以及平價全片幅相機的普及,兩家大廠廠商漸漸把重心轉移到平價全片幅, Sony 則似乎放了更多研發力道在 NEX 系統,並且推出平價的 A7 全片幅可交換鏡頭式機身;然而日前 Sony 卻發表了 A77 的後繼機種 A77 II ,以更進化的電子系統作為產品重點。
Sony的半透明反光鏡設計無論就現在或是當初推出時都是很特別的設計,雖然 Sony 並非首創半透明反光鏡結構,但 Sony卻是唯一一家在數位機身時代推出此結構的廠商;半透明反光鏡與傳統反光鏡結構相較之下,能夠進行全時電子即時取景的同時使用傳統單眼相機的相位式對焦系統,意味著在錄影的狀態下依舊能進行高速的自動對焦。
但半透明反光鏡結構也是兩面刃,因為半透明反光鏡是固定結構,透過半透明的特性把進光一分為二,部分向上反射到對焦系統,部分則直接穿透到位於反光鏡後方的感光元件;這也意味著無論是對焦系統或是感光元件所獲得的光都會比使用傳統反光鏡少,且加上感光元件前方還多了一塊透光度較低的半透明反光鏡,對於影像畫質也會造成影響。
另一個狀況是早期的半透明反光鏡結構由於對焦系統所獲得的光比起傳統反光鏡較少,故對焦系統只能以有限的光進行對焦判斷,以至於在極端環境如強光或是昏暗處的對焦判斷能力較不理想。
所以 A77 II 的出現,不禁令人好奇這款全新的半透明反光鏡機身要如何與其他的競品分庭抗禮,在此級距, 77 II 將面對的是 Canon 的 70D 、 Nikon 的 D7100、 Pentax 的 K3 等中高階 DSLR ,同時也要面對像是 Panasonic 的 GH4 、 Olympus E-M1 、富士的 X-T1 等高階可交換式鏡頭機身。
所以"快、狠、準",成為 A77 II 的首要任務,雖然在外觀與 A77 大致相同,原本橘色的 Alpha 改為銀色,而型號的下方多了 II 的字樣,此外也支援 WiFi 與 NFC ,而像是 Alpha 的橘色鏡頭接環裝飾、按鍵配置以及可翻轉自拍的 LCD 結構等等皆與 A77 相近,感光元件也與 A77 同為 2430 萬畫素ExmorCMOS APS-C 元件,不過應該是製程改善過的版本。
A77 II 把重點放在全新的對焦系統以及導入 Sony 新一代的 BIONZ X 影像引擎, BIONZ X 不僅提升影像的處理速度,也提供全新的區域式降噪處理,也因為全新的演算法,在 JPEG 的高感光度轉換處理也可預期比前一代更理想。
對焦系統,絕對是 A77 II 最大的亮點, A77 II 搭載目前 APS-C 單眼相機最多的 79 點相位對焦點,十字對焦點為 15 點,並且提供全自動焦點、單點對焦、區域對焦、彈性定點、擴充彈性定點等對焦模式,另外還有延續自 A99 、專為連續物體追焦打造的自動對焦範圍控制,以及可自動判讀人像攝影的人物眼睛的眼部自動偵測等功能。
此次搭配的則是 Sony 自家針對 APS-C 片幅推出的恆定光圈標準變焦鏡 SAL1650 ,這是一顆 F2.8 恆定光圈的高品質鏡頭,不過塊頭也不算小,重量為 577 克,濾鏡口徑為 72mm 。這顆鏡頭採用 13 群 16 片 、含 2 片非球面與 3 片 ED 鏡片,並且具備 SSM 超音波馬達結構,等效焦段為 24mm-75mm 。
在採用新一代對焦系統以及對焦系統下, A77 II 標榜具備可進行 12fps 、最高連續 60 張寫入的高速追焦,對於運動攝影絕對是相當吃香的。筆者實際試用的感覺是由於十字對焦點配置集中於中央垂直區塊,故被攝體在中央區塊的對焦速度確實很驚人,但若被攝體在左右兩區塊則追焦速度略為遜色些。
此外受限於半透明反光鏡的先天限制, A77 II 雖然已經大幅改善過去在極端環境對焦能力較差的狀況,不過當同級機身可在-3EV 或是 -4EV 進行對焦時, A77 II 的暗部對焦則為 -2EV 等級,不過已經比起當時試用 A77 理想許多。
拍攝的照片如上,筆者覺得使用的體驗算是相當愉快的,且由於半透明反光鏡結構特性的關係,沒有傳統單眼相機的反光板震動,且快門簾抖動抑制的不錯,如果搭配電子快門時觸發快門完全沒有抖動感,對於在快門速度偏暗的環境有不小的幫助。
而 SAL1650 畢竟望遠端有限,筆者也在某些情境下試著使用清晰影像變焦,雖然此技術說穿了就是影像裁切,事後也可以靠影像裁切的方式達成,然而對於當下需要進行較長焦的拍攝,使用此方式可更準確的判讀對焦點物體還有構圖;不過此技術由於屬於局部裁切,對於鏡頭的解像力有一定的要求,但此次搭配的 SAL1650 是沒有問題的。
相較於前一代 A77 , A77 II 的本質進化是相當顯著的,尤其對焦系統的進化讓人為之驚艷,對於運動拍攝者 A77 II 可說是在連拍速度與追焦能力取得不錯的平衡點;機身按鍵配置的操作感也相當適合專業攝影者快速的進行主要功能的設定與調整。而電子觀景窗雖不若光學觀景窗來的直觀,但可局部放大檢視以及提供拍攝的曝光檢測資訊則是光學觀景窗所不具備的特性。
在 Sony 的 Alpha 相機產品布局,表面上 A 接環與 E 接環看似並重,不過無論是市場需求或是產品規劃的積極程度, A 接環機種相對是較弱勢的,畢竟在傳統單眼相機領域長期被 Canon 與 Nikon 兩強鼎立,除此之外也沒有其他品牌能打破這兩家獨大的局面;然而 Sony 仍默默地繼續經營 A 接環產品線,據稱接下來也還有新的鏡頭推出。
A77 II 的出現,似乎像 Sony 對於 A 接環的玩家進行信心喊話,表示他們不會因為 E 接環的壯大就淡忘 A 接環機種,且 A77 II 也由驚人的對焦系統告訴使用者,如果他們追求的是快速的對焦速度以及更貼近專業級相機的使用體驗,具有傳統單眼相機結構與造型的 A77 II 更能滿足他們的需求。
只是面對其他品牌的同級機種, A77 II 要面臨的是一場嚴苛的戰役,從本質的電子觀景窗與光學觀景窗之爭,到最頭痛的周邊資源的可用性,尤其鏡頭群的價格與完整度是追求傳統 DSLR 結構的專業機身使用者的優先考量,即便有良好的機身體質,但相關可用資源的豐富與否,才是決定這場戰爭成敗與否的關鍵。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