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談到電競筆電,多半給人厚重不易攜帶的刻板印象,不過在 Razer 對三年前推出 Blade 後使市場開始改變,且從一開始不被看好到屢屢被搶購一空,證實超薄設計的電競筆電確實是有其市場的;而 Blade 後續將產品線劃分推出 14 吋的版本,但遲遲未見在台推出,今日終於正式宣布將於 7 月 4 日在台上市。
Razer CEO Min 陳民亮表示,因為 Blade 目前在北美仍是供不應求,所以才會一直延遲在其它國家開賣的計畫,也因為產能與供貨吃緊,此次在台灣推出仍採限量推出。屆時將會在實體通路、線上購物(不包括 Razer 線上商城)進行販售,建議售價 82,900 元,即日在巴哈姆特預購加贈預購禮。
為何會有 Blade , Min 表示在五年前他想要購買一台電競筆電,不過市場上的產品仍是又厚又重,他找尋許多筆電品牌並且與他們溝通為何沒有輕薄的筆電,對方給的答案都是因為成本會太高、賣不掉。當時他就興起自行打造他夢想中的輕薄電競筆電的計畫,故從全球招募團隊,在三年前推出第一款 Blade ,現在市場上的其他競品也紛紛跟進輕薄趨勢。
Blade 的重點是要營造輕薄且高效能的產品,所以在輕薄的機身內要能夠容納高效能的硬體,關鍵在於散熱技術,畢竟高階的硬體意味著帶來高發熱,故 Razer 團隊特別重視散熱結構設計。除了機身外,更在三年前打造了超薄型的 150W 變壓器,至今仍遠比市場其他 150 W 變壓器更輕巧且易攜帶。
他笑稱 Razer 比起一家營利公司更像是滿足他個人需要的公司;他認為先前的遊戲筆電並非是以玩家為出發點,單純只是作為筆電公司下的產品線,他對此非常的不以為然,他認為電競產品需要從電競玩家的需求出發,從 Razer 產品在市場的反應可以看出 Razer 的策略是正確的。
這也是為何 Blade 只會推出高規格的版本,因為他認為真正為電競玩家量身打造的電競筆電要能兼顧方便攜帶與高效能,不應該為了壓低價格在規格折衷。
這款第二世代的 Razer Blade ( 14 吋)與前一代最大的改變就是導入 IGZO 的 14 吋 QHD+ 3,200 x 1,800 高解析度 10 點觸控 IPS 螢幕,畫素密度達 262ppi ,視角為 160 度,相較前一代的 TN 螢幕對比度強化達 250% ,被光亮度達 400 流明。
為何上一版的 Blade 使用 TN 面板?因為當時僅有 TN 面板的更新速率能滿足電競玩家需求,然而 IGZO 的 IPS 面板在更新率已經能滿足電競玩家的需求;且此次的解析度也是 14 吋筆電之最,畫素密度更超越 MacBook Retina 。
主要規格方面, Razer Blade 搭載 Intel i7-4702HQ 處理器, NVIDIA GeForce GTX 870M 3GB GDDR5 獨立顯示卡,搭配 8GB DDR3L-1600MHz 記憶體,儲存空間採用 256GB SATA M.2 SSD ,防衝突鍵盤為綠色背光,並且具繁體中文印字,電池容量為 74Wh ,搭配 150W 電源供應器。
機身外觀承襲先一代 Razer Blade 的設計,具備 3 組 USB 3.0 插槽,並採 3.5mm 耳麥孔,音效則提供 Dolby Digital Plus 家庭劇院版,機身重量為 2.03 公斤。 Razer Blade 不僅是電競級的遊戲筆電,由於搭載 NVIDIA 目前最高階的筆電型顯示卡以及高解析度 IGZO 螢幕,亦適合作為高階繪圖應用。
至於 17 吋為何未引進, Min 表示也是由於目前 17 吋版本供貨仍舊吃緊,一但北美市場供貨較穩定即會在台灣推出。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