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身碟的使用與測試分享★☆★
隨身碟 SLC~ MLC ~ TLC 概略區別
早期NAND Flash技術架構是 SLC (Single-Level Cell),原理是在1個存儲器儲存單元(cell)中存放1位元(bit)的
資料,直到 MLC (Multi-Level Cell) 技術接棒後,架構演進為1個存儲器儲存單元存放2位元。
2009年 TLC 架構正式問世,代表1個存儲器儲存單元可存放3位元,成本進一步大幅降低。
SLC = Single-Level Cell ,即1bit/cell,速度快壽命長,價格超貴(約MLC 3倍以上的價格),
SLC 利用正、負兩種電荷 一個浮動柵存儲1個bit的信息,約10萬次擦寫壽命。
MLC = Multi-Level Cell,即2bit/cell,速度一般壽命一般,價格一般,約3000---10000次擦寫壽命
MLC 利用不同電位的電荷,一個浮動柵存儲2個bit的信息,約一萬次擦寫壽命,
MLC 比 SLC 容量大了一倍,壽命縮短約為1/10
TLC = Trinary-Level Cell,即3bit/cell,速度慢壽命短,價格便宜,約500次擦寫壽命,目前還沒有廠家能做到1000次。
TLC 利用不同電位的電荷,一個浮動柵存儲3個bit的信息,約500-1000次擦寫壽命,
TLC比 MLC 容量大了1.5倍,壽命縮短約為1/20 …(容量是SLC的3倍)
所以概略的單以抹寫壽命來講 等於 SLC : MLC : TLC = 100 : 2~10 : 0.5~1
也就是概略等於 SLC : MLC : TLC = 200 : 10 : 1
以同樣容量與製程Flash的體積來比的話大約 SLC : MLC : TLC = 3 : 2 : 1
(其他的特規與封裝形式暫時不討論eSLC,eMLC,Toggle,BGA,TSOP,同步顆粒,異步顆粒,,,等等)
============================================================================
常用隨身碟的測速軟體………..(Google搜尋一下都可以找到的免費軟體)
H2testw 算是最實在的完整讀寫滿整支隨身碟(也等於測試隨身碟是否有壞軌)~
得到的數據一般會是所有測試程式最低的,而且每次的測試數據都非常一致穩定
前半段是檔案寫入速度測試,,後半段就讀出先前寫入的資料來並進行驗證,同時計算資料讀出速度,
如果有檢查有error,就會呈現粉紅色的畫面。
(用實際讀寫總時間來計算且不用 Cache偷雞)測試結果甚至
只有ATTO數據的一半以下,但也最貼近實際大量讀寫使用的情況(商家幾乎不敢用)
ATTO DiskBench 簡稱ATTO~(一般人最喜歡用的)(貨真價實的商家或許會用)
因為它測出來的數據機是最高最漂亮的 (非常有安慰作用)
Crystal Disk Mark 簡稱 CDM ~ (一般人也常用)(貨真價實的商家或許會用)
(但它除了第一項seq測試還算穩定外,512K,4K,4KQD32每一次的測試異可能有60~200%的數據變化)
ChipGenius 可以查到隨身碟內部的實際成分材質與Flash編號,使用的控制晶片等(幾乎等於隨身的的身家證明)
(查不到的原因有二 ~ 1. ChipGenius 沒有支援 2. 製造方故意不提供, 為何 ? 自己想吧! )
2015.05.15查閱~目前最新版本ChipGenius V4.00.0201 (主程式2015.02.01 Database 2015.02.01) 接在USB2.0的插座上或於 WinXP 辨識率相容性較高
附件:ChipGenius內容示範解說
以上圖範例來說~
intel的SLC Flash單晶元是4Mb同步DDR而用4個晶元組成4CE堆疊,雙面(雙貼)雙通道,因此他的總容量就是4Mbx4x2=32Mb
==========================================================================================
鑑於市售的隨身碟幾乎 99%不提供測試圖(就算你要求,他也不敢提供)
(這等於洩底與不容易用模糊美麗的廣告來引導用家購買)
於此:我希望版友分享隨身碟的資料要包含以下項目
1. H2testw的測試圖~如果沒有圖也要寫明讀寫資料 (個人希望這一項一定要提供)....(最重要)
2. ATTO或 CDM的測試圖~如果沒有圖也要寫明讀寫資料 ,(還有些參考作用)
3. 詳細品牌型號與容量 (可用ChipGenius查,驗明正身用,有檢測的截圖最佳)
(因為相同的廠牌與型號會因為造時期與批號的不同, 而使用不同的主控與 Flash等級)
(說難聽一點就是廠商偷料,用較一般的零件替代原來較佳的零件)
4. 測試環境: 譬如 1.作業系統 2.主機板型號 3.CPU型號 4. C碟 5.連接方式
5. 隨意的使用經驗與其他資訊分享
另外補充~有一些惡劣的產品是採用原廠打下來的劣質零件來做的~會特別便宜一些~還有一些產品是假冒的
( 假冒知名廠牌,外觀與容量完全相同),更甚者有些劣質採品還將低容量產品用特殊的方式將它標為高容量的產品
(例如原來是8G但你看到的是16G或32G甚至128G更高) H2testw 完整的全碟寫入測試就能證實真偽。
一般測試的成績會依電腦的強弱與作業系統的新舊而有所不同(軟硬體的支援度),
譬如一般於Win8的原生USB3.0下會有最佳的測試數據
決定隨身碟寫入速度的主觀因素:(寫入速度的高低與寫入曲線分布)
1.Flash的質素
2.主控晶片 與電路設計及控制程式(BIOS)
3.韌體的設定調協優劣
尤其 Flash 的質素 (算是先天) 佔了5~8成左右的成果 與8~9成左右的總體成本
所以同樣USB3.0 的隨身碟A 與B 如果A標示 寫入30 讀取90 (可視為ATTO得到的某一項測試的最高值)
那一定比 B 標示的 寫入25 讀取85 快嗎 ? 呵呵 !那可不一定 (要看讀寫分布曲線)
但以H2testw測出來的數據9成可以斷定A或 B到底哪一支比較快............
舉例說明A標示 寫入30 讀取100 但H2testw 測的結果 寫入18 讀取90 ~~~~ B 標示的 寫入25 讀取95
但H2testw 測的結果 寫入23讀取92 那你說實際上哪一支比較快?
最近三年,,SLC 已經日趨非常稀少,,現在市面都幾乎 99.99 % 是 MLC 與 TLC 的貨,尤其TLC的產品有越來越多的趨勢,
MLC新品也逐漸成為稀有品了,那種體積很小的隨身碟, 八成就是 TLC做的
隨身碟如同鍵盤一樣, 就如同我常說的,軸的顏色不一定代表手感,同型號外殼的鍵盤,也無法肯定是什麼軸,
千萬別以為同廠牌或同型號或同外殼就以為是一樣的東西,有時候真的差了十萬八千里,
(很多同廠牌型號外殼的 隨身碟(或SSD), 廠商已經在不公開的情況下改了好幾次內涵,裝的零件差異頗大)
(原裝片~ 堪用級的次級白片~廢物級的黑片)
同樣外殼的更有多家廠商同時採用,(有的知名廠商為了低價促銷,紛紛偷偷的採用次級料來生產,
讓消費者當運氣的試驗品,這些次級品卻仍然當作一般品在販售著),好像這些知名廠牌都在爭先恐後搶著Cost down為樂,
看外殼的廠牌logo型號相同,也未必代表一定是真品~有不少四~八流『偽品,假貨』在市面流竄.........
所以唯有用ChipGenius這類型的檢測程式才能確認大概是什麼東西?
(我說的是大概不是絕對)(因為也有些小部分的flash(閃存)是會被判讀些微錯誤的)(資料庫資訊不足所致)
但最後的H2tesew全碟完整寫入測試會讓隱藏的魔鬼現形的~
一般知名大廠的作法是,最好的Flash先做SSD,挑剩的再來做USB 隨身碟或記憶卡,大廠牌要的是大批的出貨量,
不可能整批用高級的原料(也沒有那麼多高等級足夠的量讓他採用),一般大廠牌量越大,就是用普通原料,
一段時間後也可能改用更次級的料,甚用用上好幾種不同批與不同廠牌的次級料,但它仍然用同一外殼
反而是一些小廠牌甚至不知名廠牌更願意用較好的Flash來做隨身碟,所以挑隨身碟基本上不要看廠牌,
也不要看他的外殼(外型)(同一個外殼可能有N家採用,就是公殼),而要用chipgenus來檢查它的組成
另外一些造型奇怪特殊的公仔類的隨身碟99%是用最爛的料件做的..因為它的重點是觀賞而非使用
而隨身碟的4K讀寫的重要性遠不如當系統碟的SSD 4K讀寫的重要~~
因為它基本上就是當資料碟(基本上以32K以上檔案佔了絕大多數),所以較大檔案的讀寫速度才是重點
隨身碟的選擇是要選耐用的還是保固久的~基本上我會選快速與耐用的(既然耐用,有無保固就不是重點),
隨身碟有價~資料無價,,,品質差常壞掉的隨身碟,再長的保固也枉然,也不過是自討苦吃痛苦的一再循環而已,
10 則回應
有Toshiba的行動硬碟測試可以參考嗎~有大大願意分享一下的嗎QQ
-8-
創見 USB3.0 16G JetFlash790無蓋伸縮碟
一樣是同事提供的測試品~由以下測試結果得知~ATTO測出的寫入結果真的很安慰人心
H2testw實際計算寫入時間的讓隨身碟全部現出原形(這種差異可能是Flash品質非常差所造成)(TLC單通道)
(由於這些都是慢速碟,大容量寫完要花費相當長的時間,所以只測了一段容量)
Team 十銓 流行炫彩 C111 32GB USB2.0隨身碟 (同事買的)
速度有夠慢~每個項目要完整測試完要1個多小時,忍不住了,第一個項目測完就停止,
TLC的,目前建議售價499,,看完有想吐血的感覺..XD
引用mobile01的一小段回文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492&t=2636450&p=4
我女兒前幾天買了5隻卡通造型隨身碟(32G-->80元,8G-->50元,台幣)
我看到價格就傻眼了,
測試結果:
所有檔案進去通通掛掉,
看的到檔案目錄,也可以COPY出來,
不過不館隨身碟裡的或COPY出來的,
幾乎都打不開,
連用筆記本打幾十個字的檔案存進去,
倒是還能打開,
不過打開後內容變空白
丟照片有幾張可以打開,
不過變全黑
看來容量可能COST DOWN到0了
==============================================================
大家知道以上是怎麼一回事了吧
鋼鐵人32G隨身碟
有不少的外殼造型,觀賞用途居大
寫入3M以下 讀取10M以下 ~~以32G的大容量.能獲得如此低的數據,個人主觀評價=垃圾等級....
試想如果需要花費3~10小時才能把32G寫完,,你能忍受嗎?連我用了八年的512Mb隨身碟都比它快5倍
很顯然這是用TLC 裡最爛的廢物垃圾級品質TLC所製造的,比軟碟還慢,除了當 DOS開機碟或觀賞用外,毫無實際使用價值
個人主觀認為如果價格超過50元,我就不考慮了
廣穎 Silicon Power Blaze B10 32GB USB3.0 隨身碟
C/P值非常高的隨身碟,,,,好碟一支
這一支 EZLINK USB3.0天狼星Sirius SLC 16GB
同事於大約於一年前在Pchome買的 當時買658元,,當時是C/P值相當高的一支
由此看到實際h2testw的完整寫入速度64.3 MByte/s跟ATTO與CDM的寫入速度差異就很大了
備註: 所有的測試都是 格式化後,完整的空碟來做測試的
這一支 TDK-TRANS-IT-8G黑 USB2.0是2011.03.22買的
看他的Ghipgenius檢測的資料非常詳盡(可見TDK這品牌頗有Guts)
這支在3年前可算是很受歡迎的一款,以當年200多元的價格,C/P值非常高,intel MLC Falsh~供應商與零件編號詳盡(代表童叟無欺)
以Win7 SP1+Z87主機板+i7+ 128G SSD+主機板的前置USB 3.0延長插座所測得的結果
所以版友要買隨身碟時,大可要求賣家提供這些測試資料,無法提供的~可能有鬼~那購買前就考慮再三吧!
這一支PQI U273V 16G USB3.0 是剛剛向另一位同事借的,2014.05.13目前的市價大約是 NT 199
因為寫入不快.測試太花時間,,所以H2testW僅測試寫入1G的檔案,,但數據也夠了..
這種由USB2.0轉為USB3.0的讀取都會增加不少,但寫入仍然是罩門
測試環境Win7SP1 + ASUS P5Kpro + intel Q6600 2.4G CPU + SSD 64G C碟 + 外接卡 USB3.0母座
以下是臨時起意,向同事 借一支 SONY_16G USB 2.0的隨身碟來測試作範本
Win7SP1 + ASUS P5Kpro + intel Q6600 2.4G CPU + SSD 64G C碟 接外接卡 USB3.0母座
由測試圖片結果顯示
這一支是Sony像某工廠下單訂製的 , 但 Sony 不想讓你知道 是用哪一家的主控晶片與使用的Flash型號,,,
(這樣對Sony有一個好處,他以後可以隨意更換其他的價格更有競爭力的Flash而沒人會知道)
而此16G 隨身碟格式化後的容量是15G (不錯了) 而
ATTO測試 W=11999 KB R=28079KB
CDM測試 W=12.11 Mb/s R=27.76 MB/s
H2testW 測試 W=10.9 Mb/s 23.25min 寫完 15377Mbyte
R=25.5 MB/s 10.02min 讀完 15377Mbyte
(H2testw數據果然是最低的).也代表了這是一支真實容量的16G隨身碟
這種結果還不錯,,,有的隨身碟是很虛的,,,實際讀寫時會降得非常厲害, 甚至不到一半的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