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續與重生, Canon PowerShot G1 X Mark II 動手玩

2014.04.16 05:14PM
是延續與重生, Canon PowerShot G1 X Mark II 動手玩這篇文章的首圖

Canon 在今年度推出 PowerShot G1 X 的後繼機種,雖然掛上 Mark II 的名稱,但整體設計重新針對前一代消費者所詬病的特色加以改良,除了鏡頭光學結構完全不同外,外型雖然帶有原本 G 系列的影子,不過更像是融合 EOS M 與 G 系列的全新機種。

此次也借到 Canon 的 G1 X Mark II 進行試玩,跳轉繼續

Canon 在正式推出 EOS M 無反光鏡可交換鏡頭相機前,曾以旗下經典的高階隨身機種 G 系列做為參考藍本,推出一款採用近 APS-C 片幅的 1.5 吋元件高階隨身機種 G1 X ,然而這款機種有著最近對焦距離過長、對焦速度緩慢等狀況,加上機身也稱不上輕巧,在 Canon 正式推出 EOS M 後一度被視為已經完成 EOS M 推出前過渡時期的任務。

187baff150fd2562b58c8a733967e602

不過在近期數位相機市場有了些許變化,廠商開始意識到不少可交換鏡頭系統的族群求的是小體積高畫質,而非可交換鏡頭的設計,甚至不少消費者購買可交換鏡頭相機後未曾更換過鏡頭;幾家廠商重新以大片幅作為產品誘因推出新產品後, 1/1.7 吋以上元件的高階消費相機又重新獲得消費者的關注。

也許是因為市場的生態變化,或是 Canon 認為他們仍需要一款比 G16 更高階的機種, Canon 針對 G1 X 當時市場反饋進行調整,並推出此次的 G1 X  Mark II ,希望搶食一些不在乎交換鏡頭的原可交換鏡頭使用族群。

ce071d4afd07ebe319da081f75be2374

fb9395fcc340b0deaae429f22babeb95

15dd763333209e82704e06a8922bae43

G1 X Mark II 相較過往的 G 系列改變幅度相當的大,剛好試用期間去找了相機店的朋友,與 G16 還有 G1 X 簡單的比較了一下,可以看到 G1 X Mark II 放棄了幾乎可視為 G 系列傳統的光學觀景窗,不過可透過機頂熱靴擴充電子觀景窗,握柄設計重新來過,變得更薄,但原廠可提供選配件換成大型握柄,並且取消握柄的前轉盤。

全新的光學鏡頭不僅口徑加大,也導入兩個可定義的電子轉環(預設為手動對焦與光圈/快門),並且使用一般隨身機常見的自動開啟式葉片取代原本鏡頭蓋設計,機頂的轉盤也僅剩下模式轉盤,不再具備可獨立的曝光值轉盤(不過仍可透過定義電子轉環方式呈現),內建閃燈也不再是垂直彈出,而是向斜前方彈出。另外 G1 X Mark II 還提供 WiFi 與 NFC 。

7749ce595a2dc9ba69d41662e0456f6b

c490703949b7624fc1355b814ec027d0

G1 X Mark II 的一個特色,就是機背的 3.2 吋觸控式可翻轉 LCD ,此次的結構也不再沿用早期 G 系列的先向外翻轉後的結構,而是使用可上下翻轉的全新機構,並且還可 180 度向上翻轉進行自拍,不過此結構相當複雜,拉出 LCD 時,螢幕還有個小小的滑軌,收納時也需輕輕將滑軌推回才能將螢幕歸位,個人有點擔心萬一不小心碰撞會否導致結構受損。

7749ce595a2dc9ba69d41662e0456f6b

7cf65cd6b76354c6d4dc799336cb7915

3e80fd1d061651dcc993cd70f06b2799

這次的新光學鏡頭可視為 G1 X Mark II 一大突破,全新的 24-120mm f2.0-3.5 鏡頭不僅提供更大的光圈,並且在近拍模式下也縮短至實用的 5 公分(廣角下),更符合一般購買隨身機的消費者偏好的焦段,並且透過大光圈搭配大片幅元件呈現比小片幅機種更貼近單眼相機的拍攝效果,同時相對一般可交換鏡頭相機或是單眼相機的 Kit 鏡也有更好的近拍。

雖然 Canon 試圖以比起 APS-C 略小的片幅想維持機身尺寸,並盡可能縮小光學結構但提供一定程度的影像品質,不過這畢竟是針對接近 APS-C 片幅的大光圈五倍光學變焦鏡頭,縮起來的體積雖不算大,但是開機後仍可感受此光學結構的沉重感,另外在望遠下機身也會因為鏡頭重心轉移而往前傾。

a9532deb0fb8d730f5982d65cd1f3bbd

G1 X Mark II 的元件也未沿用 G1 X 的 14.3MP 元件,而是全新的 13.1MP 1.5 吋元件,並且搭配全新的 31 點自動對焦系統與演算邏輯,在實際操作時可感受對焦速度相較前一代機種的顯著提升。

然而也因為大片幅機種在對焦判讀會受景深較淺的影響,比起一些新世代的 m43 可交換鏡頭相機在些許狀況仍會有對焦略慢的感覺,並且對於動態物體的對焦也不若小片幅快速,但至少使用觸控螢幕進行與焦點連動的指控拍攝時不再需要漫長的對焦等待與合焦確認。

84121b8bade717af579a97f4538801cf

665daa21d93a04d8c062358cca0f7355

fd0faddf76358076a881834c34d68718

7922f86929105fb78f9877f5547e4261

至於操作方式在按鍵配置大致延續 G1 X 的風格,在少了握柄前轉盤的情況下由鏡頭外圍的兩周電子轉環取代,在快捷式的功能切換 ( FUNC. SET)選單採用十字交錯的邏輯,縱軸是功能,橫軸是模式。另外選單內可發現有特別針對水銀燈提供白平衡校正的選項。

4d1a55eefe1eb96484604437ee9d9d9e

e9cbc64665eec3ebd3609d912872bd33

b4efc30463ed4345d196faed15612501

99953725ede963b02bd16ac5297a62cb

0dba184c1fb15c74058ca0ceded277d2

8bffb4f4a8290472c6e9e2d49759a4b1

f022136600b0ca470e768539c372e092

8b8c578aad6ed5b7fb823dce41698606

ea56cb74f3fc081912bf7a2ba90ce9fc

b7babff854b548b2279ebc1d1a7a0ffe

3b4de0038b7524285bfe313c8935cfaf

68c3d9380eb6829e1bca5b62351c86b7

502c86cd52ef1b439dd6ff715a291473

aa0c75bcdeba6b87cf917b61ca272541

97fa214d715ef8a9021b0c5663f61d6e

3b3c274508ddde08065b1acc7e37deca

2747e7f01db6005987e0914a7632d8bd

62368b8c855262ccc421536e436dc831

2ec224e49bcc588763aaae2f03fd5a0a

46afd05a36d9fe9ce87713c67aa88e37

以上是 G1 X Mark II 所拍攝的一些照片, 24mm 的廣角端、 5 公分的最近拍攝距離搭配 5 倍光學變焦,對於只想攜帶簡單拍攝設備的朋友, G1 X Mark II 的光學設定比起 G1 X 可說是更方便了。另外對於想進行水下拍攝的朋友, G1 X Mark II 也提供原廠的 30 米潛水盒供選配。

3e10268cd644b9469276b4944c56e4fa

389106adb5c5c96f0dff7144cde4a4cb

968f094ac5eb77459004e5610bd754b2  

9621537e1fb1c50561660b64a812d2f8

G1 X Mark II 也不免俗地提供數位濾鏡功能,可進行一些創意拍攝。第一張是使用柔焦拍攝,第二張則是海報風格,第三張是景深虛化,第四張是使用 LOMO 風格拍攝。

30c31755d25b57ac39ba4dbc5034c061

相較於 G1 X , G1 X Mark II 可說是大立大破,筆者甚至覺得幾乎是大幅修改的 G1 X Mark 的基本結構是否是以傳聞中高階款 EOS M 的結構進行修改,畢竟包括機身的線條、全新的握柄設計等等,比起過往的 G 系列反而帶有 EOS M 的風格。

不過筆者個人覺得 G1 X Mark II 雖然更貼近一般消費族群需求,但是 1.5 吋片幅搭配大光圈變焦鏡的結果,就是導致機身基礎重量的增加,以及使用上機身配重的不均衡, G1 X Mark II 的重量尤其對女生來說還是偏重的,至於男性使用也建議選配原廠的加大型握柄。

至於光學品質筆者是認為算是相當不錯的,畢竟別忘了 G1 X Mark II 的體積相較於傳統 APS-C 單眼相機搭配變焦鏡還是小巧不少,光圈全開下偏軟是無可厚非的,別忘了一顆 APS-C 高品質的 24mm f1.8 定焦的尺寸就有多大,更何況這是一顆廣角端全開光圈達 f2.0 的五倍變焦鏡組。

以筆者個人的觀點, G1 X Mark II 適合希望追求比 m43 系統搭配標準變焦鏡更好的光學品質、並追求更大片幅的影像品質與景深特性,同時不希望體積、重量暴增太多的使用者。然而 G1 X Mark II 在大片幅搭配變焦鏡的結構也使工作配重較為不均衡,另外可翻轉自拍機構的強度也是較令人在意的,但比起 G1 X ,已經是筆者更能接受的設計。

延伸閱讀

不能保證但依然可以嘗試的一鍵 Root APP

看各種第四台最方便的Android App

簡單超有質感的 Android 收聽音樂 APP:豆瓣F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