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接環朝向大眾化的第一步, Fujifilm X-M1 動手玩

2013.09.23 03:25PM
是X 接環朝向大眾化的第一步, Fujifilm X-M1 動手玩這篇文章的首圖

Fujifilm 富士自從 X100 推出後深受特定族群的好評,也因此將 X 系列戰線擴大,除增加既有的隨身相機產品線之外,也推出可交換鏡頭的 X-Mount 產品,打頭陣的 X-Pro1 繼承 X100 多項特色,包括混合觀景窗與高質感的機身設計,其後的 X-E1 則大致延續其精神,只是將混合觀景窗簡化為純電子式觀景窗。

然而無論是 X-Pro1 或是 X-E1 ,在機身操作設計都是比較硬派的,對於一般消費者雖可將光圈與快門設為自動進行拍攝,但少了一般消費者常見的自動情境判斷與多樣的情境模式,雖吸引不少喜愛復古造型的攝影玩家,但也嚇跑了一些較仰賴自動模式的攝影者,而最近富士也許是為了吸引更多的消費族群,推出操作更簡單、價格更親民的 X-M1 。

跳轉開始介紹這款目前最平價的 X-Trans CMOS 的 X 接環相機

93610b4cc9c7d7f204e7de5748209e6f

abdd06962478f2b14dfbc5008f769958

X-M1 是富士專門為大眾市場所設計的一款入門級機身,在外觀設計延續 X 相機系列復古的元素,但在外觀材質方面則不再使用金屬外觀,改用塑料材質,雖然質感上略有差異,但卻讓機身重量大幅的降低,對於一些喜歡輕巧機身的使用者也多了點吸引力。

c01a2a6934f8e87a439a3aabef972975

筆者拿到的是全黑的機身,採用半光黑的機身處理,蒙皮部份亦為黑色,筆者個人覺得比起另外兩個配色,黑色的機身近看的塑料感較明顯一些;雖定位在比較入門級距的機身,但 X-M1 也保留熱靴與內建閃燈的設計,不過熱靴不提供觀景窗擴充,有觀景窗需求請直接選擇 X-E1 吧。

3f7de8a1255dd5afe0a66ae2c081a0d9

考慮到迎合一般消費者的使用習慣, X-M1 在機身配置布局不再堅持前兩台 X 接環機身仿效傳統旁軸相機採用鏡頭光圈環、機身控制快門速度與曝光值的設計,而是以 X 系列的消費型相機 X10 、 X-F1 一樣,加入一般消費者較熟悉 PASM 模式轉盤,並且也提供自動場景模式與多種場景模式,減少一般使用者上手的困難度。

86a97343b75b5544f4ff104cb3520d57

另外 X-M1 提供機身雙轉盤的配置,將兩個轉盤的位置配置在右手拇指可及之處,前轉盤的位置是先前 X-E1 與 X-Pro1 控制曝光值的位置,而後轉盤則是採用垂直配置在前轉盤不遠處,藉此讓拇指不用大幅移動就可控制兩個轉盤。

不過筆者自行操作則是認為富士雖然標榜方便單手操作,但若真的使用單手進行拍攝與機能控制時,由於幾個按鍵的位置配置以及缺乏大型的握柄,除非搭配腕帶使用,否則筆者仍建議 X-M1 最好還是使用雙手進行拍照與設定比較保險。

1dea73b95f36459babd99f460b2a8109

f27d4c7ec849af92ef4a27ad983fb9d0

此外, X-M1 也成為 X 接環第一款不具備觀景窗的機身,不過作為補償, X-M1 搭載一片可上下翻轉的 3 吋 92 萬畫素 LCD ,提供高角度與低角度拍攝的便利性;此外 X-M1 也是第一台搭載 WiFi 的 X 接環機種,不過不像它廠提供無線拍攝機能, X-M1 的無線功能僅保手的提供照片的傳輸能力。

536f8efa548c8731c659407f9bbbba12

37803e5f83ec038a3b630592bd3f4576

機身的電子系統配置基本上與其他兩款 X 接環機身差不多,使用過富士相機的使用者應該不會太陌生;如同先前使用 X100s 一樣,幾款進階特效仍然無法自定義焦點,這是筆者一直覺得比較匪夷所思的地方,此外對焦輔助僅提供峰值輔助,並無搭載 X100s 的數位裂相輔助。

86d820beebe2c457af7a719e6a20c5be

5a89d58244f80ae6c88ed1a9096c60a3

WiFi 傳輸的操作方式很簡單,先在手機安裝富士的其中一款 app ,兩款 app 的功能類似,差別在於 Fujifilm 相機應用程式機能較多,需要經過配對與密碼程序,並可提供遠端瀏覽相機內照片的功能,與透過手機的 GPS 為照片添加地理定位資訊;至於 Fujifilm 照片接收器的功能只提供單向的照片接收,不需密碼與驗證即可接收照片。

傳輸的方式只要在照片瀏覽時輕按位於快門附近的 Fn 鍵,就會跳出照片無線傳輸的選項,可在設定中決定屆時照片傳輸的品質,也可批次進行大量照片上傳;如果要進行機身照片的遠端瀏覽,也記得該安裝的是 Fujifilm 相機應用程式,而若是有朋友想要相機內的照片,再請他安裝 Fujifilm 照片接收器就好。

facc446a80fe0bcab881b6bdbe60d0d0

筆者忽然想到這功能拿來把妹應該不錯,喜歡在展場拍 Showgirl 的朋友可以請對方馬上在手機安裝接收 app 後馬上把照片傳給正妹,不過這樣一來就沒理由跟對方要電子郵件信箱了。除了與手機連動外,也可設定於區網內將照片備份到電腦等功能,筆者這次並未使用此機能。

至於機身的規格大致上與兩款 X 接環相機差異不大,仍採用富士獨家的 X-Trans CMOS 無低通濾鏡 APS-C 片幅感光元件,搭配富士的 EXR Processor II 影像處理器,號稱冷開機 1 秒、暖開機 0.5 秒,連拍 5.6fps 以及 0.05 秒的拍攝遲滯。

360b326b9e24f15d06553b5f7e8164f1

為了 X-M1 的推出,富士也特別為其打造一款輕量的變焦鏡頭,也就是這次搭配的 XC 16-50mm f3.5-4.5 ,同樣具備 EBC 鍍膜,不過外觀取消光圈控制環以及採用塑料鏡身與塑料卡口,由於取消光圈環故光圈需要由機身進行控制( X-Pro1 與 X-E1 需透過韌體升級支援),雖取消實體開關但仍搭載 O.I.S 鏡頭防震。

這顆鏡頭為 12 片 10 群鏡片構成,包括三個非球面鏡片與一片低色散鏡片,仍為玻璃鏡片設計,等效 24mm-76mm ,屬於常用焦段。此外為了錄影需求,這顆鏡頭採用的是對焦聲較小且運作快速的步鏡馬達。

09628a25513c9fe512419ba7151e0c3f

筆者使用上認為雖然影像品質比起先前高階的 XC 18-55mm f2.8-4 弱,然而輕巧的重量加上常用焦段變焦鏡設定則更符合一般人使用。不過最大放大倍率出現在望遠端,為 0.15 倍,此時對焦距離達 40cm ,即便已有防手震,由於光圈最大值已經是 f5.6 起跳,室內拍攝靜物建議提高 ISO 避免手振。

6d1533e187cd9f4c5ce90644e1061c5d

ee1ea8b18e7871969a8d211db28cde52

fdb50553a3f98eb429acef1ee52aaa4d

26b3e47e507b2f304f36cd53e608af8e

81e4a8a9a88cadd3cad46652745f93e6

87c5fdedd30e395f0dd572b5fd2bee19

2f4d7757fa813e6cc007bc41b7231e35

d7782f5a16e10c39d71fe973ebfbfaf2

00669dc16497f2d8310df423a08db648

a9a8f09aede96ffd4b311e793d0f4b4e

6ff3b070c724ce2741f6628559abcd4e

87f54c334504ba972060ce1f98678192

a0c94cf9e15f5875d92db9888303689f

41d53c68fc1c35259811ea34f11f7429

517fd7ebaf0ab824c508d399b5fb7ada

cb41195d05fbc30ac9b95b103876f969

e1c9c7a259358c3f513e221a80b2042c

b019811175fc49ee8005712f39827ecf

00a8e1a5eb7d45f60fbf7ec729508674

1a96b2edbfd6d4bf3dace1fc341d7998

1fbc68e1fcd3204e0fe580209db09d24

2e2c2c6bd37dddaf7672039f54d9217d

fb21d06693bfe082ce75e51f43bf3d5a

4b38a94d30b32d457a2eb674533b0edf

4a8f8a50ceee5ede532bb2bb0b2e6f77

e85d0379b76bf0a083ad8f0252dd3d53

a07f07c2db20d2773c5581e8b8c6653e

b54adf50670172a6246c7835c96d6a60

3598a2ff08ffb4eff9cc8656344bb4a6

52a13de51673f49e0b886c7834d48197

f4c539442199b2a4fca953d4c89dc70e

拍攝的照片如上,基本上若基於相同鏡頭與 X-E1 、 X-Pro1 等拍攝的品質不會有太大的落差,畢竟感光元件同為自家的 X-Trans CMOS ,成像引擎也未被閹割,只要使用同樣的鏡頭大致上三款機器拍出的照片是一樣的。

X-M1 可說是富士想將 X 接環普及到一般消費族群的關鍵機種,因為接下來富士還有一款採用 X-M1 機身但換掉感光元件的 X-A1 ,可以感受到富士希望能借由先前 X 家族打下的大片江山作為基礎,以其復古風與獨特的色彩衍繹作為後盾提供給大眾市場。

aaac4322ab761aad0504f26d14250275

當然,如果要的只是富士的機身外觀設計,且也不在乎機身不再是全金屬設計,大可直接等價格更低的 X-A1 ;然而 X-M1 可貴的地方在於採用與高階機種同樣的 X-Trans CMOS 無低通濾鏡 APS-C 元件,對於整體發色的調校與高階機有一致性,加上搭載翻轉螢幕與容易上手的模式轉盤,可說是能提供 X 接環完整魅力的入門級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