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Ben Jai的Google經驗,來看看人家怎麼對待人才

2013.03.25 01:47PM
是從Ben Jai的Google經驗,來看看人家怎麼對待人才這篇文章的首圖

台灣22K的議題廣被討論,也常看到一些老闆或是很有成就的人士喊話,現在新鮮人找工作應該要有什麼樣的態度之類的,更不用提那些人力銀行數據,每年都會來那幾次。

在現在台灣社會中談工作或是薪水相關的議題,不敢講現在檯面所提到的一定都是錯的,但有些有論調其實不是很能同意,為何會有「慣老闆」一詞出現,也是有他的原因在的。當然,身為老闆或是成功人士講的話,也許有他們的道理,不敢說一定全錯,但角度的不同總是會有局限。我們現在就來看看另個面向,一位曾經身為Google員工的朋友,他在Google所學到的第一堂課。

本篇引用ben Jai(翟本喬)所寫全文,對他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至
他的FB


我在 2003 年 3 月 10 日進入 Google.  首先花了兩個星期熟悉環境和拜訪同事們, 看看有什麼 project 可以幫得上忙.  兩個星期後, 十年前的今天, 我的老闆 Alan Eustace 把我找去談對我的期許和計劃.  他說: 我們的 projects 有四個優先順序:

1、提升全公司的工作效率: 人才難找, 你如果讓每個人做事少花 10% 的時間, 那就像免費為公司多雇了 10% 的人.  MapReduce 和 Google File System 就是這一類的 projects.
2、增進使用者的觀感: 因為我們公司的生意是建立在使用者對我們的評語上.  使用者不喜歡我們, 那就一切免談.  Search, Spam Fighting 就是這一類的 projects.
3、增進顧客 (顧客和使用者不一定相同) 的觀感: 因為他們是真正付錢給我們的人.  AdWords, AdSense, Ads Quality 就是這一類的 projects.
4、節省成本: 這是最不重要的一項, 但能做到的話還是要做.  如果做得大了 (省得多了), 那它的價值也不輸前面幾項.  千萬不要去省小錢, 因小失大.

接下來他談到量化的期許: "Google 的人均產值是 US$700K.  你在我的核心技術組裡, 我期待你要做到平均值的十倍.  現在你可以回去了, 找出一年至少值七百萬美金的 project, 再來向我報告."

接下來的一個月裡, 我向他申請了一些費用, 購買軟體和參考書籍.  到了第四次, 他叫我不要再浪費時間: "你我的時間比這些東西的價值高太多了.  以後 US$2,000 以下的東西你就去買就是了, 不要再問."

 

2675b6acb4da67a2f14838013a2d9111

第一年過去了, 我嘗試了一些東西, 但還沒有成果出來, 產值是 0.  他並沒有生氣, 或是限我多久之內交出成果.  第二年有了成果, 就是幾年後 Google 揭露的秘密 server , 以及一些到現在我還不能向外公開的設計. 

 

9385148d812315204efcabd4c4be774e

從 2005 到我離開 (2010), 我 (以及我的團隊, 這些當然不是我一個人能做得出來的) 的設計原則以及實作總共幫 Google 省下了超過十億美金的費用, 比他訂下的每年七百萬還高出了很多倍.

十年前的今天, 我在 Google 學到的第一課, 過去只有在某一個演講主題中提到, 今天分享給所有台灣產業界的朋友們.

5 則回應

  • 對資方而言,若沒那氣度、眼光,就只能在小格局裡接接單,想著如何砍員工薪水省成本
    對員工而言,若沒那本事、名聲,就只能在104找工作,想著如何不被老闆裁員

    氣度、眼光夠的老闆,因著他的態度絕對請的到人才!
    本事、名聲夠的人才,工作是主動來找他讓他挑!

    2013-03-26
    • lak
      當沒有「眼光、氣度夠的老闆」自然就沒人請得起「本事、名聲夠的人才」,所以「本事、名聲夠的人才」也不會有工作讓他挑;然後,當「本事、名聲夠的人才」都不見了,眼光、氣度夠的老闆」態度再好也找不到人才...

      

       請受小弟一拜...

      我看過太多有潛力的工程師,看破現況,開始往擺爛的那個方向走了。
      因為,不管他加到幾點收拾了多少爛攤子,他還是被視為隨時可以被取代的人。

      我這個朋友舉了個有趣的例子,他是做硬體設計的,他跟我說,
      「你做軟體的可能沒感覺,但我們除了要設計,還要報價。這時候你就會慢慢發現到,這間公司,連一顆幾毛錢的零件都想盡辨法要么下來,對它而言,我們這些工程師也就像這些零件一樣,有二萬請得到的,操到死可以出貨的,他就不會花二萬五來請一個做的好做的快的,對它而言,你隨時可以被取代。」

      這就是他X的台灣代工廠,說三小要人才都是假的,他們只想要那些可以嘴炮的經理人。
      各司其職沒錯,但沒有理由這些經理人錯誤的政策方針後,要研發人員來背他們的原罪,怎麼砍都是砍底下的人,這是三小道理?
       

      (引言要怎麼弄呀,都引不好...)

      2013-03-26
    • 當沒有「眼光、氣度夠的老闆」自然就沒人請得起「本事、名聲夠的人才」,所以「本事、名聲夠的人才」也不會有工作讓他挑;然後,當「本事、名聲夠的人才」都不見了,眼光、氣度夠的老闆」態度再好也找不到人才...

      這就叫劣幣驅逐良幣,又叫降級論。

       

      2013-03-26
  • drm

     台灣的話應該會是無限上綱第一及第四點....

     

     

    貓咪三要事,管吃管玩管睡覺,其他統統不重要!

     

    2013-03-25
  • lak

     我好想轉給我那個什麼都只想 cost down 的總經理看.....

    2013-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