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系手機工藝的全平衡設計之美, Sony Xperia Z 動手玩

2013.02.08 12:01PM
是澳洲電信商公布, Sony 第一世代 Xperia Z 預計於八月獲得 Android 5.1 更新這篇文章的首圖

在今年 CES 上, Sony 破天荒的以智慧手機作為整個記者會的重點,強調 Sony 接下來會的策略會以圍繞著智慧手機為核心,做為所有設備與服務的溝通橋樑,這款 Sony Mobile 第三世代的 Xperia 旗艦機 Xperia Z ,即是集 Sony 集團技術大成的戰略級重點產品。

筆者有幸在台灣正式上市前向 Sony Mobile 借到這款全新旗艦的準上市機,跳轉開始介紹這款足以象徵 One Sony 的智慧手機。

cd6b6c60bb28721b264941f9e7537d18

6a199ca54eba1afe8bdf9a0d2ba9b88c

08e02bf16d8b5add140060095bf23f5f

Xperia Z 共有黑、白、紫三色,筆者這次所所借到的是白色機,三色各有千秋,紫色搶眼、白色時尚而黑色沈穩,筆者個人應該會從紫色或是黑色擇一吧。繼第一世代的 NXT 風格,第二代的 Arc 風格,算是第三世代的 Xperia Z 則採用 Omni Balance 全平衡設計,盡可能的讓機器六面八角呈現對稱之美。

96fb9bebc820d7283686870052a4f37a

台灣屆時上市的版本將不會包括免開蓋的充電基座,而是採用選配的方式, Sony 方的說法是有消費者曾表示他們不見得會需要底座,故這次選擇引進未含底座的包裝;至於 Sony 的 13.5mm 大動圈耳機 EX300 則沒被替換掉,具備單鍵接聽與通話的功能。

efa86ba40cc2a7ea6e0e018a742d302d

49a22128192b638780fa4ff4446e0b8c

7f20c99bf6db8f3535b8eaf110e8830b

38f19ccf2155f5d6361dcd6a2b86ce1e

ecc67cc5ef0481778bb115c78feb6e14

Xperia Z 的造型不同於 NXT 的背面圓弧或是 Arc 的美背設計,呈現趨近方盒的對稱式設計,螢幕也置於正面的中央處,尤其取消了實體按鍵,螢幕上下端的寬度相當,並刻意將麥克風與聽筒造形設計一致;並且為了呼應螢幕的玻璃表層,機身的其它五面也在金屬邊框內鑲嵌著強化玻璃,整隻 Xperia Z 呈現一種宛若玻璃櫃般的質感。

baf01fe13022671573da3999475c62b6

背面寫著大大的 Xperia 字樣以及手機的一些資訊,雖然那些文字資訊充分的利用手機可用的位置,不過也略為影響手機背面的美感,但這麼大的背蓋面積要自行貼上可彰顯個人特色的保護貼應該是不難。

c83c108416ad0d2bd75935161a273dc5

機身下方播放音效用的喇叭下方的一角有兩個小孔,,這兩個小孔的用途就是 Xperia Z 的吊飾孔,遽聞 Xperia 家族至今僅有一款手機沒有吊飾孔,可見吊飾孔是 Sony 造型設計師相當堅持的設計。

4c7cadc42048fbaaa24f56d054f6b5d9

7961c54fcd24ed30f9150e5ade079d9b

此外,由於 Xperia Z 為一款 IP55/57 之防塵滴機種(撈金魚等級啦!),所以機身多半的插槽都有含防水膠條的保護蓋護著,也造就 Xperia Z 四個邊除了吊飾孔與座充的充電接點外,沒有顯著的凹槽,機身呈現近乎平滑的設計。八個角看似銳利的尖角,不過 Xperia Z 做了圓潤的造型修飾,在剛毅外觀的 Xperia Z 保有日系圓潤的細膩造型。

45c5dc6f891e3ad20acc3288fb3b13a9

2f9eec36038fa0ab84996b6e464dd5d0

不過 Xperia Z 雖號稱全平衡設計,整隻手機第一眼就可看到一個相當突兀的地方,就是位置既不在機身中央又極為突出的開關鍵。但這顆顯眼的開關鍵,可說是 Xperia Z 全平衡設計的精髓之處。

根據 Sony 的短片,現在的 Android 手機最常使用的實體按鍵就是開關鍵,故開關該擺哪就相當重要,若使用過先前幾款 Xperia 手機就會發現, Sony 盡可能把開關位置擺在單手握住拇指可及之處。

e8da047ba548c8f660d7180d0370ecac

Xperia Z 的開關位置也是如此,它的開關放置之處正式以單手自然的握住 Xperia Z 後,右手的拇指或是左手的食指、中指可輕鬆觸及的位置。但光這樣是不夠的,突起且相較一般開關面積更大的的開關鍵的用意,則是讓使用者將 Xperia 掏出後可直覺按壓的位置,開關本身也具強化設計,比起一般開關的回饋更好。

21a226a27e1f143dcf1f72a322463ba0

此外, Xperia Z 雖是一款五吋機種,並採用金屬邊框以及玻璃設計,不過重量卻控制的相當不錯,比起先前 Xperia TX 或是 Xperia V 握起來更穩定,單手握持也不會覺得手機有輕手且重心不穩的感覺。整體造型的平衡,左手與又手握持的手感平衡,單手握起的重量平衡,可說是 Xperia Z 全平衡設計的訴求。

介紹完造型,接下來就是硬體的部份; Xperia Z 採用 5 吋 Full HD 顯示器,同一張面板也被使用在目前另外兩款五吋的 Full HD 機種上,這張面板的特性先前已經多次介紹,高達 440pi 的像素密度與 160 度可視角是它的最大特徵, Sony 也為其導入影像增豔技術 Bravia Engine ,強化它的表現。

d5d8cd388674d25ef630fee6ed227df2

912791201e2852acbe1b593e8c814ac1

9c6dd37ec8368b2c7e4118a29e97a5bd


378a0103bd9dd184e42258d977e8737d

90eb02597315ef419a29e85d59c73a1c

2a3d01d9819c62b9ce2536040559fdf0

f34649f4fe0636d1cc450bd7fa72f6e4

7898c17a7a98440b1c4ed58e429f5f91

d4d3583cc3c19278bf801d16d0bab867

4603a2b9aed126be26edf5534168eb14

9c8f1e3c1e99f9118fca560dd9bb63a7

7816e01e7ce564650da39f31b6c6bfe3

88909af77f2171c363809c7bef367f85

71db0273927f3d8c6604d15c1db1c2af

b4ac5857c8eb2408f5c033b2f23029e3

d74e52e5a73b348eba17b3b985bc8f81

cd766e2f51c6d12819e7bb65d6144c61

擔任 Xperia Z 大腦的,是來自高通的 Snapdragon S4 pro 4 核心應用處理器, Sony 採用的是 1.5GHz 的 APQ8064,架構為四核 Krait 200 搭配 Adreno 330 GPU 架構,並且可支援 OpecCL 平行運速算,對於 Xperia Z 這是相當關鍵的技術,容後再述,至於效能方面請參考上面的測試成績。另外 RAM 為 2GB ,內建 16GB 儲存空間並可擴充 32GB micro SD 卡。

560cf92aa7f2434bee1ab3e58e20b86c

通訊功能方面, Xperia Z 具備 NFC 短距無線通訊技術,對 Sony 以手機為核心的戰略計畫相當重要,先前在體驗發表會場就看到 Sony 陸續推出許多搭載 NFC 的週邊,甚至與 Bravia 電視進行 Micracast 無線影像傳輸時,也仰賴 NFC 進行快速配對;可說即便 NFC 並非用在連接技術上,但卻扮演輔助這些過去被視為過於複雜的連接技術可快速配對的關鍵。

f4080c1827aad890c996f87ae9f0f600

93922cc9e7604c6a189de1a2bf6ba667

96cc5216a1223d33937333b73e08352d

0811956b632ddf9db340698617714584

03ef85e87281015ca2ff2136bc24947e

另外在音樂撥放器, Xperia Z 也不免其俗的採用自家的 Walkman 播放 app ,並且提供 Clear Bass 與 Clear Audio + 音效強化技術,但筆者認為 Sony未來也許還可考慮把 Walkman 撥放器的精髓、也就是自家的音效晶片下放到高階 Xperia 手機當中,相信更能與最近不斷強調聲音品質的競爭對手拉開差距。

9bfa0a35a4e1a5efa18d626c3276a877

而相機的部份, Xperia Z 採用 Sony 自家最新一代的 12MP Exmor R 感光元件,號稱暗處雜訊比起 Exmor R 表現更佳,這次很重要的除了大量的及時特校外,也是目前第一款具備即時 HDR 拍照與 HDR 錄影的 Xperia 手機。

 ed0f0a0286e5b73a293021f8372bf0ef

這是透過 Xperia Z 所採用的 APQ8064 的 OpenCL 平行運算能力,在拍照時除了原本管理相機的 DSP 外,還同時讓 Krait 核心與 Adreno GPU 進行平行運算加速照片處理,相較過往手機特效處理是透過整合的 DSP 運算的速度更快,也不需要追加額外的相機晶片。

5ecdbf6ef06e32ced43793478e838065

33f1a01187a1fc96db0c628b35ec3a23

6737e22ec395f0f05769a533ca9e7bac

0264d09e592ff08e864518f4e41f472f

da4929dd1961aeb8210ab0f553739a9b

2cc64f7929b27e42d4af2ccb8889906a

雖然讓 APQ8064 提供 OpenCL 平行運算技術並非 Xperia Z 的專利,不過這是需要在軟體層當中加入 OpenCL 的指令, Xperia Z 並非首款採用 APQ8064 的手機卻已經開始提供此項技術,可見 Sony 軟體團隊相當積極的發揮硬體架構所具備的能力。

083962737aff91962a1658e6642a6b80

329286e477007e6b3b6fbd33bf403d8e

d947c1afb0d3246f8dde73d8035f1749

016f594ba29e73119bdce6aa5d265c09

77394e306986f8bf868df750c8628748

8d6e9fc090f6378be542db20a1671c19

beb9c575109d6f149966aa46529c8bfe

f8de2bfe87798aae5c8ca0184ccf7b51

0195f3bac3e704513e41ffc2d5deb238

85afd28b68066ae2b6ae8503a9e85afb

不過筆者必須說,不知道是 Xperia Z 的相機鏡頭跟不上 Exmor RS 的能力,或是影像運算邏輯的關係,感覺 Xperia Z 的解像力似乎沒有預期的好,但也可能與筆者拿到的仍屬測試機有關吧。此外比較可惜的是, Xperia Z 也不像老前輩 Acro S 一樣擁有實體快門,在水下也無法使用觸控螢幕,夏天就不能帶到游泳池跟海裡偷拍辣妹了(不對!)

531b27667b0b9c75c4782164e3dd3c7b

電池容量為 2,330mAh 不可替換設計,全機重 146 克,推估待機續航力 530 小時,擁有 40 小時連續音樂播放、通話 14 小時以及影片播放 14 小時的能力;就筆者個人感覺是希望它的電池容量若能一口氣提升到 3,000mAh 以上就好了,但屆時重量與造型就不是那麼一回事了。

76042c69d5a4fb04504b137bf0250124

814a2d1f4283fec7e66400680a279af8

6cc412e97428f5c4857dd389b2f8c0a1

f82a3cab7a1387c547ace522758a8b40

7acd374f0dc67f5cd30b50d10b3f8d88

在軟體方面, Xperia Z 已經搭載 Android 4.1 , UI 設計與先前 Sony Mobile 機種大致類似,不過在鎖定畫面做了比較大的變化,應該是為了因應 5 吋螢幕對一般人單手握持下,較難用拇指由左至右滑完,故 Xperia Z 的解鎖改為由下至上或是由上至下推動一段距離即可,如此一來即便單手解鎖也不至於太困難。

1a3d7a098f59d0643827da57f09932be

c098af23edf1d983ef9a11f01674c6e9

6286479563d3822dc5f36de96e4423fe

fe4c1886ebdd211ce3434fc99446c854

而上方有相機與音樂撥放器的快捷啟動,不過就需要由左至右與由右至左滑動。當快速啟動相機時, Xperia Z 的相機會自動進入全自動場景模式,約一段時間(不須太久)才可變更為其它拍攝模式。

06ba23ea14fb869676fff4e8d38e1777

13ca58cea768e173c621ada55a3de0d0

在幾天的使用下, Xperia Z 給筆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系統順暢度方面,不開啟動態桌布的情況下筆者認為是可接受的,僅有第一次向左右滑動畫面或是點開位於資料夾內的 app 的彈出特效會產生些許停頓;續航力方面考量到筆者鮮少打電話、也不拿手機玩遊戲、聽音樂,僅會看看社群內容與收信的一般使用情境下是相當充裕的。

328fec0c1476d0bcf7c639bc9cb485f0

不過不得不說若經常性拍照且喜歡開啟 HDR 的話, Xperia Z 的耗電情況將會相當可觀,尤其特效與運算的及時處理都是透過 Krait 與 Adreno 全速運作,也難怪耗電情況會相當快,尤其 HDR 錄影更可能比玩遊戲還要耗電(因為遊戲有時 CPU 與 GPU 仍不須全速運作),故習慣用手機拍照的使用者要留意耗電。

c53c025b01c89ce92a7a4a5c5cc032db

bd0e1c124cf8cec5d4e58565251d8c76

機身僅有 7.9mm ,加上背蓋還有一層強化玻璃, Xperia Z 的本體相當的薄,因此 Xperia Z 的表面溫度容易飆高,熱中心集中在機背相機與 Xperia 字樣的中間位置,筆者在連續測試下還曾因為溫度過高在兔兔跑分發生效能低於 Tegra 3 處理器的 1 萬 3 千多分,不過這些都是比較極限的連續使用才會發生的,但仍需注意連續極限運作後發熱導致效能下降問題(反正可以丟到水裡)

3f22ef7e29cc6bb95f4673067b2e4fb8

另外, Xperia Z 的造型採用全平衡的理念,而不像 Arc 世代機種採用懸浮式螢幕以及機身上窄下寬的設計,握感方面相較蝴蝶機稍稍不好握一些些,不過倒是不會有機身過寬而難以握持的感覺。至於開關的部份則是 Xperia Z 的一絕,雖許多未使用過 Xperia 手機的使用者會一開始不習慣不在機頂的開關,但當它們用過後無不讚嘆其配置與機構的巧妙之處。

f95c3ccd3cd42e4b1099971b799c6d95

54b563a05008d87a99e894aa36e66a71

aa40866803ffc8943cc823e3955ee418

身為 Sony 用以展現集團整合能力的首發, Xperia Z 雖然在造型上採用更精簡的設計,乍看下與時下流行的極簡設計手機難以分辨,但細部機構設計卻流露出只有重視機構與工藝的日系廠牌設計師才會注意到的小地方,且也在許多 app 與硬體機能加入更多來自 Sony 其它事業群的技術,相較一年前 NXT 世代又是顯著的進化。

a9477007e6ca485d99289477e35a3101

雖局部發熱與相機品質(希望是因為測試機的關係!)與缺乏實體快門鍵,還有相較 Xperia V 反而不能更換電池等因素未盡筆者心中的理想,不過高品質螢幕、便利的防塵滴機、全平衡設計的造型與機能美學等能作為 Sony 此一世代的旗艦是相當稱職的。

從一年前的從 Sony Ericsson 新生的 Sony Mobile 到現在,可看到 Sony 正努力的追上市場的需要,在最惡劣的局勢下重生,近年不只手機、包括其它事業群不斷推出令人驚豔的產品,不禁讓人想起 20 年前那個處處帶給消費者驚喜的創新 Sony 。

4 則回應

  • 我希望這隻可以加入 AOSP。如果真的加入 AOSP,等 Sony 將 driver source code 放出來之後自然就會有很多人手動最佳化。

    2013-02-12
  •  此機的手感是沒話講,但是,在CES會場試機時,不知彼時尚未完工,還是有其他原因。總之,讓人覺得播放影片還是會有卡頓的感覺。說真的,看Sony這麼費心展出,但播放結果卻是令人失望。查問現場工作人員,卻回不一個令人滿意的答案。

    説真的,硬體規格好,加工組裝很用心,但不見得就是一件完美的產品。使用者的臨場使用才是真正的挑戰,希望在台灣推出時,是已經將bugs去除,軟體已經優化好的產品,不然,真的沒有信心。

    2013-02-10
    • Shieh84170 wrote:

       此機的手感是沒話講,但是,在CES會場試機時,不知彼時尚未完工,還是有其他原因。總之,讓人覺得播放影片還是會有卡頓的感覺。說真的,看Sony這麼費心展出,但播放結果卻是令人失望。查問現場工作人員,卻回不一個令人滿意的答案。

      説真的,硬體規格好,加工組裝很用心,但不見得就是一件完美的產品。使用者的臨場使用才是真正的挑戰,希望在台灣推出時,是已經將bugs去除,軟體已經優化好的產品,不然,真的沒有信心。

       

       CES 會場展示的確實是 Working Sample ,影片卡頓的問題在這次媒體拿到的準上市版本倒是沒有這樣的現象,不過相機的品質有點頭痛...

      2013-02-10
  •  好機子!
    但我需要的是美國t-mobile版的Z  T_______T

    一恨世態炎涼沒人情,二恨商人賺錢掩良心,三恨律師為錢反黑白,四恨警察只會欺善民,五恨政客鬥爭誤國事,六恨選舉作秀包工程,七恨山林水土盡破壞,八恨稀有動物終滅絕,九恨假借宗教真斂財,十恨迷信入魔不認親,十一恨崇洋媚日民風墮,十二恨正義公權無法張,十三恨媒體唯恐天不亂,十四恨欲奉雙親時有限,十五恨世事不能順吾意。

     

    2013-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