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物理學大師霍金是天才還是怪物?美國 1 名女科學家形容依賴高科技克服嚴重殘障的霍金,就像《星球大戰》的黑武士「是機器多過人」、「放在桶中的大腦」,瞬即被鬧爆詆毀霍金不是人。霍金患有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一種運動神經元疾病(MND),令他全身活動能力漸失,要坐輪椅和靠眼球活動和臉部肌肉控制電腦,以電腦合成語音說話,但仍無阻他研究黑洞和宇宙之秘,出版《時間簡史》等科普巨著。而這位來自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人類學家 Helene Mialet,曾著書從霍金的例子,探討人與機器關係。誰不知上週二霍金 71 歲生日,她在科技網站Wire.com發表評論文章,題為《關於霍金、黑武士、是機器多過人》,在文章說:「霍金已變成一種放在桶中的大腦,自他50年前患上ALS,他的肌肉已停止運作,只是精神和感官仍未受影響。某程度他就像黑武士,是機器多過人。」
來源:http://news.cnet.com/8301-17852_3-57563650-71/scientist-hawking-is-brain-in-a-vat/
↓↓↓↓↓↓加入癮科技粉絲團,有更多歡樂有趣的科技新聞↓↓↓↓↓↓
16 則回應
無論是誰對誰錯,但發文者肯正面認錯,這種精神就值得敬佩。
比起Engadget中文版的編輯強多了,那個網站充滿著傲慢,無知,置入性行銷又不正面承認。
這是貴站贏人的地方。
我光是看到原文刻意將這段話隔開, 就腦充血了:
Today, January 8, is Hawking’s birthday, yet on this day it’s worth examining just who and what we are really celebrating: the man, the mind or … the machines?
這已經不是霍金的問題了, 有必要這樣子去對殘障者下這種定義嗎?
動物的思想表達, 本來就是透過媒介傳遞, 眼神, 舉止, 文字, 聲音, 電子訊號, 這有什麼好分類的? 難不成那個作者已經可以心電感應? 就算是心電感應也是一種媒介吧?!!
我們可以說, 很慶幸目前的科技能協助更多殘障者表達自己的思想, 分享自己的思想, 溝通自己的思想, 或許過去有更多霍金都沒有這個機運; 但這並不能解讀成[ Someone who is powerful is a collective, and the more collective s/he becomes, the more singular they seem. ], 媒介只是傳播溝通的工具, 媒介本身並沒有創造力. 用嘴說話只是讓別人了解你的思維, 但, 嘴巴本身是沒有大腦的. 你不能說某人的才華能力是因為他的嘴巴構造很好吧? 這根本是酸葡萄.
反過來說, 霍金並不是自己選擇要這樣溝通的, 那個作者如果這麼認定機械與人所造就的成績, 作者是有選擇的, 她可以選擇讓自己坐在輪椅上, 動也不動, 只靠眼球操作Click, Click, Click, 看看能不能搞出什麼驚天動地的本領.
這篇文章裡既然誠實地標明了「來源:http://news.cnet.com/8301-17852_3-57563650-71/scientist-hawking-is-brain-in-a-vat/」,很顯然就是直接轉譯英文二手文章的一篇中文三手文章。(而作為一個讀者,我當然會希望可以看到的是越接近第一手的資料越好)
老實說,直接討論最初文章的論點,還比較有實際意義,拿一堆連定義都很難下得大家有共識的分類範疇(是科學嗎?是哲學嗎?是社會科學嗎?是後現代嗎?)出來,討論它到底是不是什麼分類,急著想幫他貼什麼標籤合宜(不管是正面還負面),還滿無聊。
兩位讀者很對不起,是我的錯Orz。事實上我的解讀是從「瞬即被鬧爆詆毀霍金不是人」,意味著這批評不是在於原文,而是在於網路上所傳的失真現象。我先把標題有爭議的部分變掉,下次轉引時我會注意盡量不要有爭議性的狀況出現。
兩位讀者很對不起,是我的錯Orz。事實上我的解讀是從「瞬即被鬧爆詆毀霍金不是人」,意味著這批評不是在於原文,而是在於網路上所傳的失真現象。我先把標題有爭議的部分變掉,下次轉引時我會注意盡量不要有爭議性的狀況出現。
哈哈,看到了!「瞬即被鬧爆詆毀霍金不是人」這句話真的要多看兩下才能正確理解。
正所謂"魔鬼就在細節裡"。
兩位的戰文我看得十分過癮,希望可以維持水準,心平氣和的繼續戰,謝謝
兩位讀者很對不起,是我的錯Orz。事實上我的解讀是從「瞬即被鬧爆詆毀霍金不是人」,意味著這批評不是在於原文,而是在於網路上所傳的失真現象。我先把標題有爭議的部分變掉,下次轉引時我會注意盡量不要有爭議性的狀況出現。
編輯大人別道歉,事實上,我不認為這種解讀錯誤有多嚴重,畢竟這種後現代味很濃的東西,懂得人可能根本不存在。基本上,那個女科學家的文章就跟張小虹的<<張小虹:人「性」始終來自科技>>有異曲同工之妙。
要破解這種文章,其實從幾個特徵下手就好:
那我們只要把包裝拿掉,就知道葫蘆裡賣甚麼藥,原文本來就是以霍金當包裝,而且本來詆毀的意味就很濃(說霍金的理論根本不是他自己一個人能完成,而是他周圍的人&機器把理論拼湊出來,這對於一個科學家絕對是莫大的詆毀,比說他是半生化人、絕地武士還來的過分,下這個標題我並不覺得有甚麼標題殺人的地方),這時候只要靜靜拆開包裝的,把裡面的 trivial 觀察拿出來鞭就好了。
這類理論,往往都是把問題丟在一邊卻沒負起責任去解決的,因為他們以汙名化日常生活現象為樂,自然要把你的生活行為說的下流不堪,這篇文章表面上把我們倚賴機器、依賴社會講的如此嚴重,但是請問在他之前,人類學老早就告訴我們利用工具跟社會性是人類的特徵之一,把這種特徵當作是個問題,本來就是一件愚蠢的事情,也無怪乎要用霍金當包裝了。
標題殺人正是這類作者最喜歡做的事情,而且他們最喜歡用模稜兩可的標題來吸引住意力,所以編輯大你真的不用自責,因為原作者就是標題殺人(可以比較一下張教授的那篇文章跟這個原文,你會發現很像的),題文不合是作者用意(或是腦殘),拿出來用力鞭下去,做,就對了!
我懷疑癮科技的編輯有看過原文嗎?還是機器轉載自動引用? 一位人類學家經過霍金應允後長期在旁觀察整個霍金背後的支持網絡/人機介面運作後,寫出來的文章,被總結為"羞辱天才"? 如果沒時間看完整篇,要不要去看看最後兩段在寫甚麼? 文章寫的根本天差地遠!
癮科技引用自unwire的這篇文章真的應該下架.文章本身已經不是"不專業"三個字可以形容. 簡直可以說是一篇賺page view的詐騙文了.
我想他既然是個人類學家, 他的言論其實很可能是要激起我們討論"怎麼樣才算是個人?"
我想他既然是個人類學家, 他的言論其實很可能是要激起我們討論"怎麼樣才算是個人?"
看完原文(那位人類學家的文章)後,它的文章主要的用意是說現代人太過依賴科技,Hawking因為身體的餐擊而需要依賴機器和他人的協助才能完成一些平常人能輕鬆完成的事,那我們其他人呢?我們好手好腳能正常說畫作表情的人們不也常常多在機器後頭說話嗎...... 後半段的大標題"We Are All More Machines"後面有釐清它的重點
話說回來,在台灣的我們就是因為不一定有足夠的時間或外語能力去閱讀這些來自國外的資訊才會需要癮科技這樣的平台來幫助我們;也因為癮科技總是能幫我們做好篩選、摘要,我們才那麼信賴它,要自重啊,我心愛的癮科技!!
想不到我鍾愛的癮科技也會有這種"標題派"的可惡編輯!
先把人家的原文看完好嗎?
http://www.wired.com/opinion/2013/01/hawking-machine-man-robots/
另外,人家是"anthropologist of science",是人類學家(相對於社會人類學的"科學人類學")
並不是所有學術都是科學,科學也不是世界的全部,原文部分用意就是在批評這種科學至上主義。
我也無意要戰,但你顯然沒看清楚我的回應,不然你會看出來我是有搬出你所謂的「科學哲學」來回應,雖然,我不認為自己在科學哲學上有甚麼極高的見識,但基礎的認知還是有的。
另外,你的「台灣很封閉」、「思想上也不算先進」我也不甚認同,因為會去區分思想先不先進,本身就是一種很不先進的思想。另外你假若認為台灣封閉到思想只要科學、宗教、老鼠會,也就拿個大家眼未曾見,耳朵也問曾聽過的思考吧(不要拿哲學、文學、美學呦,那些台灣人也知道呦)
根據你的回文稍做以下回應:
1. 哲學並非社會科學、也非科學:
哲學為何,這目前仍然是一個哲學問題,但是哲學絕非社會科學,因為哲學是討論一切的思考,同時力求不奠基在任何思考基礎下去進行哲學活動,但科學,是奠基在某些假設進行科學活動,在思考的大前提下,科學本來就是哲學的一部分,把哲學歸類在社會科學的一部分,顯見你的哲學觀有很嚴重的謬誤(又或者,你的思考超越康德幾萬個光年,趕快發表你的高見打打康德的臉,保證你成一代宗師)
對這個問題若有更深的興趣,可以看看這篇文章
2. 那一票學問真不是科學?
經濟學:很抱歉,經濟學有公理、有實驗、假說、而且對於一些小規模的經濟行為也有不錯的預測能力是經過統計歸納出來的假設,其論證也符合數理邏輯,但就是大家對公理很有意見,導致爭論不休,同時預測能力也不怎麼樣,基本上經濟學現在的處境就跟以前的化學、物理學、天文學是很類似的,我不知道你該不該把有相對論跟原子模型之前的自然科學當作科學。
社會學、人類學、政治學:這一票學問我不怎麼清楚,但是你要說他們不科學,我想,呵呵。
生物學:標準的自然科學,當然,在 20 世紀初時,若循經濟學那段,進行相同論述段論述,也大概不科學。
地理學:順帶一提,非線性物理學是從地理學的分支大氣學跑來的,哎呀,這樣一來物理學也是社會科學了。
3. 你的科學史認知非常錯謬。
實際上,我們認知的那套科學方法(就是假設、推導、實驗、理論、推翻...(loop)...),基本上你上面的每一個社會科學都在用,只是礙於現實很多實驗都非常粗糙,導至理論發展緩慢而已,以經濟學而言,有些(不嚴謹的)數學模型甚至是在19世紀建構出來,與你 20 世紀前半科"技"迅速發展是兩回事。
學術研究導入科學方法,是 16 世紀歐洲進入啟蒙時代的流行,而這種方法論也大量應用在各種學術領域上面,包括了社會科學,你那套社會科學是想沾科學的光的那套史觀,極度錯謬。
何況 20 世紀前半科社會科學之所以更 "科學" 是因為有了機率統計提供一種前所未有的數學建模方法,使社會科學可以進行數學建模,才使社會科學變成顯學,並不是從自然科學抄來甚麼東西(話說 20 世紀初自然科學的發展,多半也跟機率統計有一腿)。
4. 口口聲聲這是科學那不是科學,你的「科學」定義到底是甚麼?
上面三點已經論述,你的判準是很有問題的,當然,我一直不做更深的論述單純是因為你沒有把你對科學的定義拿出來而已。
5. 為了不離題,來討論一下那個人變機器的議題吧~
稍微看了一下原文,基本上就是科學無誤,只是他用了一套很詭異的定義組來討論「人是甚麼」這個問題,他的實驗方法就是 Case Study 但是去 Study 一個非常有意義的 Case ─ 霍金,最後說他基本上沒辦法活,不靠機器就沒人能知道他在想甚麼、以及存活,沒有他的學術網絡(人際關係)就沒有人知道他的研究(工作),然後反觀我們有必要這樣濫用(依賴)科技嗎?
實際上,若這套依賴模型說的通,我們連文字都要捨去(除了速度以及資訊密度,類比儲存媒介跟數位儲存媒介在用途上並沒有不同,只是那個「機器」技術含量比較低而已,我看不出來甚麼原因用電腦就叫做半生化人,看報紙寫信讀書寫字就不叫半生化人),容我再說一次,他的文章基本上就是沾霍金的邊的科學家想藉由消費霍金出道而已(再說一次,我無意要戰,只是說說事實而已)
6. 這是 Unwire.hk 的轉貼文,要罵編輯群也罵對人、罵對事。
忙了一陣子,才發現你給了那麼有誠意的回文,擺了那麼久真是抱歉。
Well,關於1~3點,你好像有點"熱過頭"了。我前面對"社會科學"的相關描述都是在公認的論文中念到、甚至是維基百科就查得到的,並不是"我個人的看法"。 (尤其是"把哲學歸入社會科學"這點,不是我的一己之見,我本人並不同意這個看法,但你會發現,大家還是不得不把"哲學"分類在其他名目底下。)。所以囉,這1~3點恐怕都是在打稻草人而已。
不過看來你對哲學真有點興趣、心得,那很明顯你不是我所謂"思想封閉、不先進"的人之一,所以別擔心 :),但難以否認的是這樣的人並不多(否則我們怎麼會需要癮科技或PanSci這樣的地方取暖呢?)。
另外關於科學哲學,你可以參考看看這本: Alex Rosenberg (2012), Philosophy of Science: A Contemporary Introduction, 3rd eds., New York: Routledge. 是本頗新的科學哲學的教科書,我自己讀起來覺得是文筆好讀的作者(這點在哲學教科書裡並不容易XD),深入淺出,該說的大多有說到,有時間的話去找來翻翻看吧。
第4點:跟我討科學的定義?如果你讀過哲學的討論論文就會明白對這種廣泛的字眼"討定義"是一串討論陷入萬劫不復的深淵的第一步XD
第5點,我同意你對原文的解讀有意思,至於是不是在消費霍金呢?我覺得可以不必講這麼快。你知道這些搞學術的就像武俠小說對絕世武功裡描述的那樣,都是搞個十年十五年才會"小有心得",所以十幾年都在鑽研同一件事是家常便飯,你貼出的那本"舊作"版權是2012年的,以學術書來看,我絕不會說那是舊書。(當然我不是在為她背書,我沒讀過這本書,也不是圈內人,並清楚她是怎麼樣學術風格的學者)
第6點,這就是一個媒體的編輯責任問題,任何一篇像這樣被認為不應該出現在癮科技的文章卻在癮科技上出現了,責任上就是編輯人員的疏失,不論文章是不是編輯本人寫的。因為一個媒體的編輯是決定該媒體呈現什麼樣貌的第一線 (除非"上頭"有給特殊壓力,但這就代表編輯無法充分發揮身為編輯的權力) 。所以,在這方面編輯的確是該負責的人。
標題: 關於「善意謊言」
台灣很封閉(而且在思想上也不算先進),以為不談科學就只剩宗教跟老鼠會。
我也無意要戰,但你顯然沒看清楚我的回應,不然你會看出來我是有搬出你所謂的「科學哲學」來回應,雖然,我不認為自己在科學哲學上有甚麼極高的見識,但基礎的認知還是有的。
另外,你的「台灣很封閉」、「思想上也不算先進」我也不甚認同,因為會去區分思想先不先進,本身就是一種很不先進的思想。另外你假若認為台灣封閉到思想只要科學、宗教、老鼠會,也就拿個大家眼未曾見,耳朵也問曾聽過的思考吧(不要拿哲學、文學、美學呦,那些台灣人也知道呦)
根據你的回文稍做以下回應:
1. 哲學並非社會科學、也非科學:
哲學為何,這目前仍然是一個哲學問題,但是哲學絕非社會科學,因為哲學是討論一切的思考,同時力求不奠基在任何思考基礎下去進行哲學活動,但科學,是奠基在某些假設進行科學活動,在思考的大前提下,科學本來就是哲學的一部分,把哲學歸類在社會科學的一部分,顯見你的哲學觀有很嚴重的謬誤(又或者,你的思考超越康德幾萬個光年,趕快發表你的高見打打康德的臉,保證你成一代宗師)
對這個問題若有更深的興趣,可以看看這篇文章
2. 那一票學問真不是科學?
經濟學:很抱歉,經濟學有公理、有實驗、假說、而且對於一些小規模的經濟行為也有不錯的預測能力是經過統計歸納出來的假設,其論證也符合數理邏輯,但就是大家對公理很有意見,導致爭論不休,同時預測能力也不怎麼樣,基本上經濟學現在的處境就跟以前的化學、物理學、天文學是很類似的,我不知道你該不該把有相對論跟原子模型之前的自然科學當作科學。
社會學、人類學、政治學:這一票學問我不怎麼清楚,但是你要說他們不科學,我想,呵呵。
生物學:標準的自然科學,當然,在 20 世紀初時,若循經濟學那段,進行相同論述段論述,也大概不科學。
地理學:順帶一提,非線性物理學是從地理學的分支大氣學跑來的,哎呀,這樣一來物理學也是社會科學了。
3. 你的科學史認知非常錯謬。
實際上,我們認知的那套科學方法(就是假設、推導、實驗、理論、推翻...(loop)...),基本上你上面的每一個社會科學都在用,只是礙於現實很多實驗都非常粗糙,導至理論發展緩慢而已,以經濟學而言,有些(不嚴謹的)數學模型甚至是在19世紀建構出來,與你 20 世紀前半科"技"迅速發展是兩回事。
學術研究導入科學方法,是 16 世紀歐洲進入啟蒙時代的流行,而這種方法論也大量應用在各種學術領域上面,包括了社會科學,你那套社會科學是想沾科學的光的那套史觀,極度錯謬。
何況 20 世紀前半科社會科學之所以更 "科學" 是因為有了機率統計提供一種前所未有的數學建模方法,使社會科學可以進行數學建模,才使社會科學變成顯學,並不是從自然科學抄來甚麼東西(話說 20 世紀初自然科學的發展,多半也跟機率統計有一腿)。
4. 口口聲聲這是科學那不是科學,你的「科學」定義到底是甚麼?
上面三點已經論述,你的判準是很有問題的,當然,我一直不做更深的論述單純是因為你沒有把你對科學的定義拿出來而已。
5. 為了不離題,來討論一下那個人變機器的議題吧~
稍微看了一下原文,基本上就是科學無誤,只是他用了一套很詭異的定義組來討論「人是甚麼」這個問題,他的實驗方法就是 Case Study 但是去 Study 一個非常有意義的 Case ─ 霍金,最後說他基本上沒辦法活,不靠機器就沒人能知道他在想甚麼、以及存活,沒有他的學術網絡(人際關係)就沒有人知道他的研究(工作),然後反觀我們有必要這樣濫用(依賴)科技嗎?
實際上,若這套依賴模型說的通,我們連文字都要捨去(除了速度以及資訊密度,類比儲存媒介跟數位儲存媒介在用途上並沒有不同,只是那個「機器」技術含量比較低而已,我看不出來甚麼原因用電腦就叫做半生化人,看報紙寫信讀書寫字就不叫半生化人),容我再說一次,他的文章基本上就是沾霍金的邊的科學家想藉由消費霍金出道而已(再說一次,我無意要戰,只是說說事實而已)
6. 這是 Unwire.hk 的轉貼文,要罵編輯群也罵對人、罵對事。
很精彩的回應,很精彩的觀點。
尤其是「哲學並非社會科學、也非科學」這句話我非常認同。
但是對於「去區分思想先不先進,本身就是一種很不先進的思想。」,我有不一樣的看法。
我認為你的這句話對於一般大眾有很好的社會價值(註1),但它並不是什麼客觀事實(註2)。
註1:因為它可以讓不同群體忽略彼此之間的思想水平差異,進而減少歧視,進而減少極端種族主義者、極端沙文主義者、法西斯主義者等其他對世界和平有巨大威脅性的思想份子的產生(不給法西斯主義者加「極端」一詞作限定,是因為法西斯主義者本身就充滿威脅性)。
註2:但是,不去否認這種客觀事實也是能給一般大眾帶來社會價值,只要你不煽動人們的歧視心理。我後面會解釋。
「我們認知的那套科學方法(就是假設、推導、實驗、理論、推翻...(loop)...)」
就以你的這句話來說,你應該清楚有不少科學家做研究的動機之一就是想推翻或修正前人的理論,以讓自己在科學史上留名;如果他們不先假設前人的 理論(思想的一種)是有缺陷的(換句話說,不夠先進),那麼他們要如何達成推翻或修正?
按照「去區分思想先不先進,本身就是一種很不先進的思想。」這句話的邏輯,
那麼科學還真不是什麼先進的知識體系。
那麼,說「四元素說」對元素的看法,跟現代化學對元素的看法一樣先進的人,也變成很「思想先進」了。
如果你想說根據你跟歐維昇同學的前後語境,「去區分思想先不先進,本身就是一種很不先進的思想。」這句話實際上想表達的是「去區分特定地區的思想先不先進,本身就是一種很不先進的思想。」,所以我的反駁並不是很貼切。
那麼請容我提出一個問題(註1):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與同時期的北美洲都有居民。
認定這兩處也沒有明顯的思想水平差異的思想,難道就是一種先進的思想嗎?
基於歷史、文化、政治、經濟、教育等因素,而導致各地區的思想水平不一致,是亙古以來的不變事實。
註1:基於一些潛水觀察的經驗,這種問題我還是提距離遠一點的地區好了,最好是跟我們沒有太大關係的時空。跟我們比較有關係的例子就留給各位自己想想吧。
像是 「思想各有千秋,沒有優劣之分」(註1)、「文化各有千秋,沒有優劣之分」(註2)、「語言各有千秋,沒有優劣之分」(註3)這一類的思想說穿了都只是另一個為了讓人類社會和諧運作而存在的「善意謊言」,讓不同群體忽略彼此之間的各類水平差異,進而減少歧視。只是,並不是每個宣傳這一類思想的人都知道他們在宣傳「善意謊言」。
註1:對於這點,我有一個看法:如果在思想體系上有著明顯差異的A、B兩方,在價值觀上有交集的部分,並且A方的思想體系,能更有效地幫助A方在現實中實踐價值觀的交集部分;那麼A方的思想體系至少在價值觀的交集部分上,是優於B方的。這適用於個體的情況,也適用於群體的情況。
註2:如果文化真的沒有優劣之分,那麼各種語言的文獻中也不會存在有關對外學習、現代化、西化、語言改革(如白話文運動)、教育(制度)改革、經濟(制度)改革、政治(制度)改革、某某制度改革……這一類的大量議題。
沒錯,我這裡說的「文化」的定義很廣泛,完全是「思想」、「語言」、「制度」……等詞的上義詞(superordinate concept),而不只是比較接近一般大眾所認知的,聯合國定義的那種有形文化遺產、無形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大眾文化、消費文化……等。
這裡的無形文化遺產,雖然被稱為「無形」,但依然還是比較表面形式的文化(「無形」的「形」是物質實體的意思,跟「形式」不是同一個意思),對真正重要的社會科學議題沒有多大的意義。
但是這不代表我就不會把「文化」一詞作比較狹義的使用。因為我認為廣義的「文化」的下義詞集合很不完善。在特定的語境(context)下需要把「文化」一詞作比較狹義的使用來指稱那些難以用其他詞指稱的事物。
註3:我知道否認這種思想聽起來很冒犯人,畢竟人類和母語的關係太濃厚。但是如果有同學很好奇我為什麼連這種思想都會懷疑,我建議閱讀《英漢詞彙對比研究》(或輸入 《英漢詞匯對比研究》 )(蔡基剛 著,2008年 | ISBN: 9787309060966, 7309060962)。我先坦誠這是一本簡體書。如果可以的話,我個人是想推薦可以媲美這本的繁體書;但是如果你清楚台灣的中文語言學(學術上被稱為漢語語言學)在國際上的發展情況,你也就會清楚為什麼會很難找到同水平的繁體書……
這種「善意謊言」同時會讓本來就處於劣勢的群體,減少改善劣勢的機會;因為就如心理醫生常說的,承認問題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
而這種「善意謊言」就是會讓人難以認知到劣勢的存在,何談改善?
總而言之,我想說的是作為知識份子(註1)不應該把這種「善意謊言」當成反駁的論據(註2),
-->因為你會減少其他人去反省問題的機會,進而減少改善問題的機會。<--
這就是開頭說的「不去否認這種客觀事實也是能給一般大眾帶來社會價值,只要你不煽動人們的歧視心理。」
註1:我個人對知識份子的定義很廣,只要像PeterHsi同學、歐維昇同學這樣,有一定程度的知識量(只要能激發討論,即使有部分錯誤的認知也沒關係)、對這類議題有一定程度的討論意願、有一定程度的理性思辨能力,即使沒有什麼學者的名銜,在我的心目中就算是知識份子了。
註2:你的case就是「去區分思想先不先進,本身就是一種很不先進的思想。」另外,請注意,這並不代表我認為「所有的善意謊言」都應該對「所有人」揭露。例如,我認為我們不應該對兒童揭露那些能夠幫助他們身心健全發展的善意謊言。
至於你說的「你假若認為台灣封閉到思想只要科學、宗教、老鼠會,也就拿個大家眼未曾見,耳朵也問曾聽過的思考吧」,
你應該清楚這種反駁滿缺乏統計學意義的吧?如果有人想到提出,受到大量補助的台灣的大學 的 研究品質,也就是在各種世界大學排名中的表現,甚至只是在亞洲地區的表現;
那麼至少在相對客觀的統計學角度上,這種反駁豈不是很缺乏說服力?(註1)
註1:我不是想表達各種世界大學排名代表的,就是絕對的真理;我只是認為,很難相信舉案例會比各種世界大學排名有更多的統計學意義。
難道你不認為要證明,像歐維昇同學這樣認為一國思想封閉、不先進的想法很荒謬,至少得拿出該國高等教育機構的研究品質才說得過去嗎?
就算你能夠再提供一些精彩的案例,我依然有些事情需要提醒你。
1. 網路
在很多情況下,網路只是一個經由關鍵字而高度分化的「分眾媒體」,
而你會搜尋或關注什麼關鍵字,由你個人的思想體系決定(註1),
再加上,網路沒什麼地域限制,以及建立資訊來源的門檻很低(註2)。
上述的事實對我們的話題而言,就是你很容易就能接收到符合或高於你思想水平的資訊。
所以你必須經常好好地想一想:「我到底是在看一個具有代表性的案例,還是一個難能可貴的『界外值』?」
註1:說到關鍵字,很多人只會聯想到搜尋關鍵字;但我這裡說的還包括關注關鍵字的情況。
例1,在相同的網頁中,為什麼你會更關注某一些超連結,而他會更關注另一些超連結?
例2,在一堆RSS訂閱選擇中,為什麼你會更關注某一些RSS來源,而他會更關注另一些RSS來源?
註2:例如,藉由架一個部落格來傳遞思想的成本,遠遠低於藉由買一個電視頻道來傳遞思想。
2. 社交圈
如果你很幸運地待過或正待在好的大學、好的班級,那麼在你的就學經驗中,你比絕大多數的人有更多機會接觸在思想層面上很有魅力的人。
而在很多情況下,你就學經驗中的社交圈型態,會影響你畢業後的社交圈型態,不論是在網路外,還是網路上。
而人類自古以來就是容易把對自身社交圈的印象,過度投射到更大的群體上。
No offence. 這只是一個提醒。
(話雖如此,但是請不要讓我打消你任何一點分享思想的熱情。整篇下來,我只是不太認同你反駁某一個觀點所用的論據。)
P.S. 我平常都在潛水,而且事實上我也不常來癮科技。前陣子剛好搞清楚了一些道理,碰巧遇上PeterHsi的發言,就這樣有感而發地長篇大論了。
會加那麼多註釋,是因為我常常寫完一個主幹才想起一些需補充的細節,而要把它們整理成線型結構又太費時費力了,而且這樣也有主次分明的優點。
我知道我徹底地離題了,但是針對原話題我也沒什麼可說的,抱歉。
台灣很封閉(而且在思想上也不算先進),以為不談科學就只剩宗教跟老鼠會。
我也無意要戰,但你顯然沒看清楚我的回應,不然你會看出來我是有搬出你所謂的「科學哲學」來回應,雖然,我不認為自己在科學哲學上有甚麼極高的見識,但基礎的認知還是有的。
另外,你的「台灣很封閉」、「思想上也不算先進」我也不甚認同,因為會去區分思想先不先進,本身就是一種很不先進的思想。另外你假若認為台灣封閉到思想只要科學、宗教、老鼠會,也就拿個大家眼未曾見,耳朵也問曾聽過的思考吧(不要拿哲學、文學、美學呦,那些台灣人也知道呦)
根據你的回文稍做以下回應:
1. 哲學並非社會科學、也非科學:
哲學為何,這目前仍然是一個哲學問題,但是哲學絕非社會科學,因為哲學是討論一切的思考,同時力求不奠基在任何思考基礎下去進行哲學活動,但科學,是奠基在某些假設進行科學活動,在思考的大前提下,科學本來就是哲學的一部分,把哲學歸類在社會科學的一部分,顯見你的哲學觀有很嚴重的謬誤(又或者,你的思考超越康德幾萬個光年,趕快發表你的高見打打康德的臉,保證你成一代宗師)
對這個問題若有更深的興趣,可以看看這篇文章
2. 那一票學問真不是科學?
經濟學:很抱歉,經濟學有公理、有實驗、假說、而且對於一些小規模的經濟行為也有不錯的預測能力是經過統計歸納出來的假設,其論證也符合數理邏輯,但就是大家對公理很有意見,導致爭論不休,同時預測能力也不怎麼樣,基本上經濟學現在的處境就跟以前的化學、物理學、天文學是很類似的,我不知道你該不該把有相對論跟原子模型之前的自然科學當作科學。
社會學、人類學、政治學:這一票學問我不怎麼清楚,但是你要說他們不科學,我想,呵呵。
生物學:標準的自然科學,當然,在 20 世紀初時,若循經濟學那段,進行相同論述段論述,也大概不科學。
地理學:順帶一提,非線性物理學是從地理學的分支大氣學跑來的,哎呀,這樣一來物理學也是社會科學了。
3. 你的科學史認知非常錯謬。
實際上,我們認知的那套科學方法(就是假設、推導、實驗、理論、推翻...(loop)...),基本上你上面的每一個社會科學都在用,只是礙於現實很多實驗都非常粗糙,導至理論發展緩慢而已,以經濟學而言,有些(不嚴謹的)數學模型甚至是在19世紀建構出來,與你 20 世紀前半科"技"迅速發展是兩回事。
學術研究導入科學方法,是 16 世紀歐洲進入啟蒙時代的流行,而這種方法論也大量應用在各種學術領域上面,包括了社會科學,你那套社會科學是想沾科學的光的那套史觀,極度錯謬。
何況 20 世紀前半科社會科學之所以更 "科學" 是因為有了機率統計提供一種前所未有的數學建模方法,使社會科學可以進行數學建模,才使社會科學變成顯學,並不是從自然科學抄來甚麼東西(話說 20 世紀初自然科學的發展,多半也跟機率統計有一腿)。
4. 口口聲聲這是科學那不是科學,你的「科學」定義到底是甚麼?
上面三點已經論述,你的判準是很有問題的,當然,我一直不做更深的論述單純是因為你沒有把你對科學的定義拿出來而已。
5. 為了不離題,來討論一下那個人變機器的議題吧~
稍微看了一下原文,基本上就是科學無誤,只是他用了一套很詭異的定義組來討論「人是甚麼」這個問題,他的實驗方法就是 Case Study 但是去 Study 一個非常有意義的 Case ─ 霍金,最後說他基本上沒辦法活,不靠機器就沒人能知道他在想甚麼、以及存活,沒有他的學術網絡(人際關係)就沒有人知道他的研究(工作),然後反觀我們有必要這樣濫用(依賴)科技嗎?
實際上,若這套依賴模型說的通,我們連文字都要捨去(除了速度以及資訊密度,類比儲存媒介跟數位儲存媒介在用途上並沒有不同,只是那個「機器」技術含量比較低而已,我看不出來甚麼原因用電腦就叫做半生化人,看報紙寫信讀書寫字就不叫半生化人),容我再說一次,他的文章基本上就是沾霍金的邊的科學家想藉由消費霍金出道而已(再說一次,我無意要戰,只是說說事實而已)
6. 這是 Unwire.hk 的轉貼文,要罵編輯群也罵對人、罵對事。
PeterHsi:
我無意要戰,只是想釐清一下:我那段回覆的用意是很失望發這篇文章的編輯是這麼不負責的亂翻譯。
另外,"社會科學是不是科學"這個議題並不你所知的那麼"普遍認同",二十世紀前半科學迅速發展,其他的非科學學科(社會學、人類學、經濟學、政治學、哲學、生物學、地理學等等都在此列)看遮科學發展趨勢,也急著想辦法把自己的學門跟科學沾上邊,才有"社會科學"這樣的辭彙出現。 然而這些"社會科學"幾乎很難通過"科學方法"的檢驗。至個問題現在仍是持續再討論發展的,提出"什麼是科學"這個問題並繼續討論的當然是哲學領域(其他學科沒時間做這種事XD),這個哲學分支稱做"科學哲學",有興趣的話可以去找找,台灣現行有不少相關的中文書籍。
台灣很封閉(而且在思想上也不算先進),以為不談科學就只剩宗教跟老鼠會。所以我才附上原文,希望大家能自己讀讀看,不要被"標題派"的爛記者給牽著鼻子走。
並不是所有學術都是科學,科學也不是世界的全部,原文部分用意就是在批評這種科學至上主義。
但很抱歉,人類學跟社會科學是科學,這是多數科學哲學家都認同的事情。當然,科學是用理性探討何為世界,雖然科學不是世界的全部,但他的立意已經比許多意識形態團體還高出許多,科學至上主義頂多也只是犯了「只有科學才能比其他方法更正確的認識世界」這種錯把方法論當作本體論的毛病(但,更多的「說法」更是獨尊特定方法論,或根本不敢公開方法論,半斤八兩)。
在我看來,這傢伙大概是想藉著要消費霍金為他的舊作宣傳而已,打反科學、反科技之名行斂財之實總是有人會買單,這是心理學告訴我們的~
至於到底是不是原文是不是詆毀,請各位看官自行評斷:
http://www.wired.com/opinion/2013/01/hawking-machine-man-robo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