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ro Style UI 是這次 Windows 8 以及 Windows RT 相當重要的設計,源自手持播放機 Zune 的 Metro Style UI ,是從地鐵站的告示牌所產生的一套直觀性 UI ,利用左右移動視窗,彷彿在地鐵站左右移動視野一樣,加上各式醒目的動態標籤,可以快速的找到想要使用的功能。
相較於傳統桌面, Metro Style UI 終於擺脫左下角工作列點擊、叫出程式清單、再點擊的使用方式(當然傳統桌面也可以把程式放在桌面,只是怕擺不下),加上導入手勢輔助後,與市場主流手持設備的操作方式終於有了對等的條件,不再只是讓觸控取代滑鼠的使用。而 Metro UI 的好處是即便沒有觸控,透過鍵盤滑鼠甚至 Xbox 360 遊戲控制器,雖不能完整體驗手勢帶來的便利性,但還能維持良好的使用體驗。
跳轉繼續
相較於 Windows 傳統桌面,微軟導入在手持裝置上香當重要的 Instant on , instant off 隨開即用的特性,除與硬體商強化產品的續航力以外,也強調即時更新社群、電子郵件的特色,即便在休眠狀態, Metro Style UI 仍會定期的喚醒電腦更新資訊,讓使用者隨時能接收最新的網路訊息,利用 Metro Style UI 提供近年主流智慧手機與平板的體驗。
另外微軟也強化"搜尋"的概念,從過去幾年微軟不斷強化搜尋引擎,到這次 Metro UI 甚至無縫的將搜尋功能整合到整個 UI 以及主要的 app 當中,微軟也看到"搜尋"在手持設備中的重要性;可以說 Google 的 Android 將搜尋整合到系統內,以及 iOS 桌面滑動到主要左側就會出現搜尋,對微軟在設計 Metro UI 也有相當大的啟發。
在微軟主題演講介紹 Windows 8 的功能中,微軟一再讓搜尋功能貫串到整體功能介紹,就是希望能夠藉由與搜尋的無縫結合,給予使用者更便利的體驗。Metro Style UI 雖是直覺式的觸控 UI ,不過它們也沒忘記把過去單畫面、多視窗的概念導入。不過 Metro Style UI 下的 app 畢竟是全螢幕 UI ,也不可能像傳統 Windows 程式一樣藉由縮放程式邊框達到單一畫面觀看多程式。
(抱歉沒拍下展示中多 app 的畫面,不過就類似圖上,在原本的 app 話面的左側切出一條空間後,放上如收件夾、 IM 軟體與社群的 app)
微軟想到的方式是利用垂直切割的方式,將想要與現在使用的 app 一同觀看的 app ,例如電子郵件、即時通訊或是社群訊息等 app 呼喚出來後,在現有的畫面切割一塊狹長的邊條,讓兩個 app 能夠同時呈現,即便一邊欣賞影片一邊收信聊天也不是問題。
另外就是軟體商店的型態,這幾年手持設備的 OS 的決勝關鍵,軟體商店是否成功佔了很大的關鍵,就連 app 在 Mac OS 也引進 iTunes Store ,更不用說在 PC 上,許多遊戲開發商提供線上的軟體購買平台與傳統實體通路搶市,微軟在 Metro Style UI 也不忘線上商店的重要性,提供 Windows Store Store 線上商店。
線上商店的重要性在近年越來越受到肯定,因為線上商店開啟小規模公司獲得市場注意的可能性。過去小軟體開發商由於缺乏行銷以及市場通路,僅能透過在網路上口耳相傳而後得到消費者注意。但自從有線上商店後,只要接受抽成的條件,以及通過商店的審核,就能將軟體放在線上商店上,加上有評價機制以及顯而易見的下載數為基礎,軟體的好壞一看就能明白。
微軟在 Metro Style UI 所下的苦心可以看得見,但是面對對 PC 使用習慣根深蒂固的消費者,到底要花多少時間去適應這套 UI ,才是微軟接下來的難題。
5 則回應
建議編輯用心體驗一下Win8 RP會寫得更加得心應手
"在現有的畫面切割一塊狹長的邊條,讓兩個 app 能夠同時呈現", 就軟體技術觀點, 這很重要, 表示, 是前景多工, 一般的手持式系統, 或是嵌入式系統不太能做得到. 但是也許造成平台的執行條件門檻高 (最好是多核加大螢幕 [或是高解析度] ). 可以是一個重要的賣點. 加上 IPC 做得好, 用戶體驗才有感覺.目前這是在下見到最亮的賣點. 其他 OS 都比不上 (Linux 加上 Meego/Moblin 曾經想要做到這樣, 但是 UI 設計太差了... :-( )
http://youtu.be/g8w2LThn5qc
拜托既然是要分析的話能否有多一點的圖片說明?
拜托既然是要分析的話能否有多一點的圖片說明?
非常抱歉,因為當時錯過展示的畫面並未拍下情境照,筆者先用一張看起來類似的圖片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