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獨人牲:摩爾定律、蘋果與鴻海、Lativ

2012.02.06 01:17PM
是4K 解析度手機已不遠, Sharp 發表高達 806ppi 的 5.5 吋 4K IGZO 面板這篇文章的首圖

 

小叮嚀:上週筆者腸胃型感冒了四五天整個人幾乎都報廢了...各位要小心身體阿 >_<

摩爾定律、蘋果與鴻海以及 Lativ 有什麼關聯性呢?真的要說有的話,就是消費者胃口已經被養壞了這回事。先從摩爾定律談起,這個以 Intel 創始人 Gordon Moore 為名的定律指的是經過一段時間(最早 24 個月 、1975年改為 18 個月),積體電路的電晶體數量將會增加一倍、效能也會提昇一倍,亦可變相的解釋為相同的價格,在一段時間後能夠買到兩倍的效能。

在過去的產業發展狀況,仍舊維持相同價格效能(品質)增加的情形,但是當低價品效能(品質)發展到一般消費者都能接受時,消費者則會逐漸選擇價格較低的產品。到最後廠商也跟著消費者心態調低產品價格。

參考文章:

維基百科:摩爾定律
聯合新聞網 經濟日報:美國製…為何不是蘋果的選項?
Lativ

9aec93d1a8fb79273d513d8cd8cd30dc

低價品本身無罪,有問題的是品質不變甚至變好卻越便宜的產品怎來?已開發國家的勞工薪水不斷高漲,為了降低產品價格,人力成本的高低是需要被衡量的;加上環保意識抬頭,就像所有人都會製造垃圾、所有人都同意處理垃圾需要焚化爐以及掩埋場,卻鮮少有人願意這些處理設施蓋在住家隔壁一樣,高污染產業勢必需要遷移到其他法規沒那麼嚴苛的地方。

在這樣的情形下,就出現像是鴻海與蘋果這樣代工與品牌分離的情形,如果看過一篇賈伯斯生前與美國總統歐巴馬的對談,就不難看出在消費者已經習慣低價產品的同時,強調美國國內生產已經成為一種奢望,因為美國的勞工無論積極度或是價格都無法與委外代工抗衡。

對企業而言,他們不是慈善事業,給予勞工工作、振興失業率並非企業目標,僅是企業道德,但在永續經營的大前提下,有便宜、彈性高、品質不減的勞工可用,何有不用的道理?加上養員工需要擔當大量的責任,如果有個予取予求的專業代工廠何樂不為?

0be21ad81d669f0107781e3798995ab0

也因為有此需求,才會造就這麼多專業代工廠相互搶生意,而且因為這些歐美大品牌多半放棄自有工廠,大量的訂單一方面造就專業代工廠的機會,另一方面也變成惡性競爭的開始。代工廠之間不斷削低代工價碼只為搶到訂單,最終的情況就是轉嫁到勞工身上,加上為了滿足客戶上市時間需求,也變成不斷壓榨員工加班的惡性循環。

但對於品牌廠商而言,他們不管、也不想管,交給代工廠之後,就只看產品品質以及交貨時間,至於代工廠怎對付員工,也不算是他們逼迫的。代工廠就在這樣的情形下背負著由於品牌商壓迫下的責任,但反觀也是這些代工廠自己造成的結果,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就是當代品牌商與代工廠的關係。

e64f55950a3a76cc9f444736ff7156af

回到 Lativ , Lativ 走的是國民品牌路線,當時標榜台灣製造與平實價格,然而這次爆發不標示產地並不讓人意外, Lativ 的商品價格比起許多代工成衣不算高,雖然少了實體通路成本,但怎想若是純台灣生產製造, Lativ 的售價也低的過頭了;反觀 Uniqlo 、 H&M 、 Zara 等國外國民品牌成衣,有哪個品牌標榜全面本國生產製造,例如 Uniqlo 也僅有少數高單價商品才會是國內生產。

電子產業與成衣面臨的困境也許不太相同,但都遇到不得不因為成本考量而削減生產成本,以個人立場當然不樂見號稱台灣生產製造的品牌因為台灣國內無法負擔產能而外移。但是 Lativ 本來的產品路線就不是標榜精品,而是物美價廉,為了滿足這些消費者對便宜大碗的需求, Lativ 在漲價與放棄以台灣生產為號召的二擇一當中選擇了後者。

要罵這些廠商無良嗎?如果因為做出合理的工資以及在地生產,價格提高 50% ,產品週期回到過去的 18 個月以上,恐怕沒多久公司營業額就要一落千丈了。畢竟大喊著口號要這些廠商別虐待勞工、別產業外移,但真的看到售價後會老實的買那些因為滿足了他們要求卻因此價格飆漲的產品的,又能有多少?

說穿了,商人無國界,消費者與廠商交相賊,消費者一邊是獲利者,也一邊是這些他們口中的無良廠商的幫凶。

15 則回應

  •  Lativ當初標榜MIT,平價又實在還可幫助台灣產業而因此起家。

    現在出來說什麼本土製造成本太高,產量有問題…這些有的沒的理由才是讓大家覺得受騙的原因。

    MIT真的成本太高?真的有漲價的壓力?真的產量有問題?

    奇怪,有這麼大的壓力還能領40個月的年終…

    不管你信不信,領40個月年終的人是信了。

    而且肯定的是Lativ利潤不高就是了。

    2012-02-07
  • 說真的...會買的人(像我)還是會買...

    lativ產地不是台灣已經很久了...不是從公告這天開始的...

    品質的話的確比MIT的時候差...

     

    不過像我一樣住在窮鄉僻壤...要買個衣服還要開個接近一個小時的車...

    不靠網路購買還真的不行...

     

    開個系列、副牌倒是個好主意...

    2012-02-07
  • 為什麼不另創 Lativ : Taiwan 之類的副牌

    保留台灣製造,又能擴大產量

    2012-02-06
  • 用資本模式追求成本來解釋並合理化廠商行為,那麼什麼都行

    但是,重點在於當初的訴求與口號

    Lativ是「台灣生產」,當時在MIC的劣質品充斥的情況下MIT似乎變成一盞品質的明燈
    而在定價上也的確是非常便宜,但是質料?一分錢一分貨拉!不然如何維持基本利潤?

    APPLE一直以來就是不強調產地為優先,所以要他回美國生產?簡直是把利潤全部給工廠算了!
     

     

     

    2012-02-06
    • spriggan wrote:
      APPLE一直以來就是不強調產地為優先,所以要他回美國生產?簡直是把利潤全部給工廠算了!

       

       一直以來(X)

      從他們不敢強調產地之後(O)

      2012-02-08
  • 摩爾定律原本只是單純的統計結果,表現的是技術能力的提升

    後來卻成為消費性電子產品快速推陳出新的藉口...

     

    手機、相機、電腦,幾乎都陷入了這種壽命短暫的宿命

    大多只有 18-24 個月的保固,一但過保固,壞了就不值得修,買新的就好

    而在這 18-24 個月的期間內,相同廠商在這個價格帶可能早換了兩三個世代

     

    品牌廠商只顧著年度更新產品線、與對手競爭

    消費者迷失在一堆型號與數據之中

    代工廠... 有錢賺就好.

     

    Lativ 對我而言相當陌生,不過看來也用不著去瞭解了

    我只知道在全聯、小北之類地方找不到 Made in Taiwan 的貼身衣物和雨傘

    方便的通路對於想買台灣製造的顧客而言,是相當重要的

    沒通路,連比價都不用,再怎麼買還是 Made in China, Malaysia, Thailand...

     

    2012-02-06
  •  這討論讓我想到最近看的一本書,書名是:愛上便宜貨-追求折扣的代價,引起我興趣的是他的副標題:折扣就是薪水沒漲的最大元兇,折扣大戰誰是贏家.

    2012-02-06
    • 路人甲 wrote:

       這討論讓我想到最近看的一本書,書名是:愛上便宜貨-追求折扣的代價,引起我興趣的是他的副標題:折扣就是薪水沒漲的最大元兇,折扣大戰誰是贏家.

       

       這本我本來要買,可是看到封面上貼著79折,我心想這不是再打他自己嘴巴嗎?

      後來就沒買了

      2012-02-06
  • 我覺得消費者的態度,並不比Lativ高尚到哪裡去

    品質與價格應當是成正比,但消費者往往只想買到「俗擱大碗」的東西

    從來沒想過這樣的價錢買到這樣的東西其實並不合理

    當初買Lativ的人除了「支持台灣製造」原因外,「平價」甚至「便宜」才是更重要的原因

    如果當初Lativ的衣服標價是原價的2倍,還會有這麼大的營業額嗎?

    消費者可以說Lativ欺騙了他們的感情,之後又態度惡劣

    但消費者自己也該想想,台灣製造如果已經算是品質保證,卻仍只想用幾近大陸製造的價格去購買

    這中間難道沒有矛盾、沒有消費者「俗又大碗」的貪圖心態嗎?

    現在的事實是,台灣已經沒有能力擁有便宜的台灣製產品,你要買純台灣製,你就要花更高於大陸製產品的錢

    只把Lativ挑出來公幹,只是無腦的憤怒

    2012-02-06
  • 為了這一篇特別登入來發言

    我認為筆者的觀念從根本面有搞混了

    摩爾定律是一種定律沒錯 而且可以解釋在相同的情況下

    經由時間與研發製程的演變得到的結果

    但是拿APPLE>鴻海的例子來比較LATIV卻是一種為比較而比較的牽強

    因為其中在品牌的經營上完全不是同一碼子事情

    APPLE在定位上用的是消費者舒適科技與品牌精神的著根

    所以從頭到尾APPLE並沒有打著Made in X的觀念來經營自己的品牌

    大家也都知道他是大陸代工的

    反過來LATIV則是用MIT定位起家 加上多少在品牌營造上的感覺

    讓消費者覺得嗯 這家品牌很有心在支持扶植台灣產業

    有多少同情票的存在?

    如果說當初LATIV不打MIT 而是打著台灣品牌在地生根面向世界全球發展這樣的營造感

    我相信現在根本就不用移除啥產地標示

    也就是說 兩個品牌>>LATIV與APPLE的品牌定位與行銷手法根本是兩碼子事情

    LATIV發四十個月年終那是他家的事情 而且我很同意代工廠就是收多少錢代多少工而已

    所以我也不是針對他賺了多少錢而有意見

    也希望這樣似是而非的比較應該更針對深層的品牌意義來鑽研

    以上純粹的行銷意見以供分享探討 謝謝

     

    2012-02-06
    • kevinmhy wrote:
      所以從頭到尾APPLE並沒有打著Made in X的觀念來經營自己的品牌

       

      "Not long ago, Apple boasted that its products were made in America. "
      http://www.nytimes.com/2012/01/22/business/apple-america-and-a-squeezed-middle-class.html?pagewanted=all

      「我讀得書少,你唔好呃我!」

       

      2012-02-06
    • kevinmhy wrote:

      為了這一篇特別登入來發言

      我認為筆者的觀念從根本面有搞混了

      摩爾定律是一種定律沒錯 而且可以解釋在相同的情況下

      經由時間與研發製程的演變得到的結果

      但是拿APPLE>鴻海的例子來比較LATIV卻是一種為比較而比較的牽強

      因為其中在品牌的經營上完全不是同一碼子事情

      APPLE在定位上用的是消費者舒適科技與品牌精神的著根

      所以從頭到尾APPLE並沒有打著Made in X的觀念來經營自己的品牌

      大家也都知道他是大陸代工的

      反過來LATIV則是用MIT定位起家 加上多少在品牌營造上的感覺

      讓消費者覺得嗯 這家品牌很有心在支持扶植台灣產業

      有多少同情票的存在?

      如果說當初LATIV不打MIT 而是打著台灣品牌在地生根面向世界全球發展這樣的營造感

      我相信現在根本就不用移除啥產地標示

      也就是說 兩個品牌>>LATIV與APPLE的品牌定位與行銷手法根本是兩碼子事情

      LATIV發四十個月年終那是他家的事情 而且我很同意代工廠就是收多少錢代多少工而已

      所以我也不是針對他賺了多少錢而有意見

      也希望這樣似是而非的比較應該更針對深層的品牌意義來鑽研

      以上純粹的行銷意見以供分享探討 謝謝

       

       

       感謝您以更全面的角度切入談這個事件,筆者在看這件事情的時候也許不夠嚴謹與全面,有些面向沒看的那麼仔細,說真的我也不相信自己能寫出什麼冠冕堂皇的大道理,反而是各位讀者的回應才能把整個事件的全貌補充的更完整。

      2012-02-06
  •  請問圖片最後一張的NB是哪一台?

    2012-02-06
    • enixliao wrote:

       請問圖片最後一張的NB是哪一台?

       

       藍天的 15 吋筆電...

      2012-02-06
  •  Lativ的問題在於態度…

    最大的問題絕不是說產業外移,要維持成本跟利潤的狀況下,要外移到勞工比較便宜的地方無可厚非

    絕大多數人也是會理解,而台灣的成衣廠無法滿足台灣的市場,這大家也都是能接受…

     

    但是…Lativ的口氣是「不爽不要買」

     

    明明就是有更好的說法來解決,怎麼不採用,像是「我們每年在台灣成衣廠的下單都固定有一億,因為台灣成衣廠只能提供這些的商品,所以不足的我們只好向外下單。」

    其實事情的本質完全一樣,就是得向外轉移,但是Lativ的口氣如果換個方式,大家就不會彈這麼大…甚至根本不會反彈。

    又或者是在網站上設立「MIT專區」,這個會很難嗎?會接受稍微高一點的價格來買國產貨的人也不少…

     

    總之,Lativ的事件不在於外移,而是在態度。

    (不過過兩三個月後,Lativ還是會活得好好的就對了。人總是健忘)

    2012-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