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第二代金庸機電子閱讀器上市時,現場請到的幾位嘉賓的言論中,可以看出台灣數位閱讀幾個很嚴重的問題,筆者敘述幾個貴賓在現場的致詞,然後略作分析。遠流董事長王榮文就提到,當年第一代金庸機上市時,他認為電子閱讀將會快速的取代傳統紙本,然而市場反應帶來的現實是到了第二代,他反而認為傳統紙本不可能被取代。
而中央圖書館 國家圖書館 館長長提到,第一代的金庸機目前被用在許多學校與公立圖書館中,並且獲得良好的迴響。最後台灣數位出版聯盟董事長何飛鵬則提到,由於高通今年在台灣投入新的自動化工廠,他相當期待電子閱讀終端能夠藉此降低價格,他的理想是台灣至少要有十萬個終端以及十萬本的數位內容才能產生規模經濟,而電子閱讀器更應壓在 100 美金之下。
歸咎問題,筆者認為電子閱讀器的普及條件有兩個,其一是價格合理的終端,第二是物美價廉的數位內容。參考金庸機以及韓國教保文庫的定價,金庸機預計是 499 美金,而教保文庫的 Kobo eReader Kyobo eReader 若是搭配優惠價格僅 150 美金。恐怕對數位閱讀器的定位,是金庸機與王董事長事與願違的主因。
金庸機的作法,恐怕是把 36 冊金庸全集加諸在產品價格上,而也在無形間讓產品的價格被大幅的提高,然而對於想買數位閱讀器的人,也不是所有人都對金庸全集都有興趣;用金庸作為誘因不是不好,只是轉嫁在產品售價,已經直逼平板電腦。雖然筆者認為電子閱讀器與平板電腦不能視為一樣的定位,不過價格因素,卻是影響消費者能否接受的關鍵。
另外一個是台灣出版業的心態,就如同台灣唱片業一樣,相當的恐懼數位後的內容會造成盜版,最後招致出版業營利下降,在心態上抗拒傳統內容的數位化,也不積極的宣導數位化內容。另外就是定價策略,由於台灣的刊物相較國外一向都是相對便宜的,導致台灣數位刊物的定價也很難定價,甚至與實體刊物相差無幾,也很難吸引消費者購買數位內容。
至於一代金庸機為何會流落到圖書館,也是有些可以討論的地方。為何圖書館會願意購買金庸機?關鍵在於由於圖書館的採購考量跟一般消費者不同,對於他們而言,金庸機是同時滿足載具以及內容;但對一般消費者,金庸機卻是為了載具而不得不一併購買內容,也造成消費者不願買、但公家單位能夠接受的其中一個因素。
相較於亞馬遜 Kindle 的成功,台灣的數位刊物發展的條件卻相對的被出版業自己限制住了:高單價的載具、不具競爭力的內容價格、出版業者消極的態度,這些原因都是造成台灣數位閱讀停滯不前的因素。筆者不清楚遠流董事長怎看電子閱讀器的市場,但有亞馬遜的成功案例在眼前,為何不去思考對方成功的原因,反而一味的看衰市場呢?
3 則回應
兩個錯誤需要更正:
中央圖書館館長應更正為國家圖書館館長。韓國教保文庫的KOBO eReader應更正為Kyobo eReader。(KOBO則是加拿大書商)
國內出版業心態並非本文所敘述,乃因國內出版社數量多,但是每一家的出版社人力非常有限,做的事情則是不成比例的多,在出版品的數量一年好幾萬種,是著重在內容的產出,只是沒有多的人力來進行宣傳。而內容數位化的門檻現階段還是非常的高,主要還是在於內容的呈現是多元的,不是像音樂與電影都是單向的接受(音訊與視訊可以轉換壓縮在人類可接受的程度),還要適應更多類型的載具呈現,以符合消費者需求。
而根據新聞局99、100兩年的數位出版補助計畫,12家廠商輔導千家出版社完成製作電子書的數量有4335冊,確實是數量不多,分散各平台系統,確實是有待整合與加強。然而國內的電子書產業發展看美國的發展意義不大,因為各家都想做Amazon、Apple,只是技術與財力都相差之大下,重新檢視內部各個環節,建置真正的基礎建設,才是對電子書發展有實質意義的。
兩個錯誤需要更正:
中央圖書館館長應更正為國家圖書館館長。韓國教保文庫的KOBO eReader應更正為Kyobo eReader。(KOBO則是加拿大書商)
國內出版業心態並非本文所敘述,乃因國內出版社數量多,但是每一家的出版社人力非常有限,做的事情則是不成比例的多,在出版品的數量一年好幾萬種,是著重在內容的產出,只是沒有多的人力來進行宣傳。而內容數位化的門檻現階段還是非常的高,主要還是在於內容的呈現是多元的,不是像音樂與電影都是單向的接受(音訊與視訊可以轉換壓縮在人類可接受的程度),還要適應更多類型的載具呈現,以符合消費者需求。
而根據新聞局99、100兩年的數位出版補助計畫,12家廠商輔導千家出版社完成製作電子書的數量有4335冊,確實是數量不多,分散各平台系統,確實是有待整合與加強。然而國內的電子書產業發展看美國的發展意義不大,因為各家都想做Amazon、Apple,只是技術與財力都相差之大下,重新檢視內部各個環節,建置真正的基礎建設,才是對電子書發展有實質意義的。
感謝您的指教
現在的實體出版業還是很怕自己的東西電子化,就算有價格也跟紙本一樣高,沒有誘因。
另一種是像MAGV,讓人看到飽,但內容也都不是當期的,如果有類似「青蘋果」的CONTENT,價格是實體書的1/3我倒是蠻想訂購一些雜誌的,不然紙本很佔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