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獨人牲:Ultrabook到底革了誰的老命?(更正初代MBA規格..抱歉)

2011.09.06 01:43PM
是攻獨人牲:Ultrabook到底革了誰的老命?(更正初代MBA規格..抱歉)這篇文章的首圖

Ultrabook很輕、Ultrabook很薄、Ultrabook夠便宜,而且重點是,誰說Windows PC作不出可以與MacBook Air的筆記型電腦…?乍看下這些形容好像都對,可是重新思考以後,似乎是錯的離譜,在外媒看到東芝的UltraBook之後,直接為他下了一句”MacBook Air Killer”之後,更證實Intel Ultrabook計畫是個美麗的錯誤的結果。

跳轉繼續。

7348a99b894bb146c8d8cf0f0f20b579

提到超輕薄的筆電,更應該回到上個世紀的日本,端看由Sony、Toshiba、Panasonic、Fujitsu、IBM(沒錯!因為大和實驗室是日本分部)所共同創造的頂級商務筆電。在那個時代,Macbook仍與輕薄絕緣的時代,日系筆電廠商已經著手為了商務市場的(是商務可不是時尚!)需要,從各方面設法減少筆電的厚度以及增加續航力。

如果看過或是拆過當年的日系名機,就會知道這些日本廠商為了打造滿足頂級商務市場需求的筆電,可說無所不用其極。包括強固的籠型骨架、特製別訂做的低電壓處理器、低電壓的1.8吋薄型硬碟、低電壓記憶體以及複雜的電源管理,一切的一切,只為縮減產品體積、重量以及提昇續航力。

4fe3bdc5accb922da2fc94804ff058ed

而從今天的角度來看,當時的日系筆電在散熱規劃方面仍十分的優秀,包括抽風與風道路徑,能將當時仍相當滾燙的低電壓處理器的發熱控制的相當理想。雖然這些筆電在重量上相較現今的Ultrabook也不遑多讓,不過厚度方面除了光碟機以及I/O的影響以外,基於商務需求,強化框體保護的關係,厚度方面並不突出。

然而在那個年代,許多硬體的條件仍未成熟,包括效能大打折扣的低電壓處理器,以及硬碟厚度加上多半仍保留光碟機的基本限制;就現在的角度來看,當時的輕薄商務筆電續航力只不過是現在主流型筆電的續航力;但相較當時的筆電,日系的筆電至少提供了同時期產品一倍的續航力。

當年曲高和寡的原因並不難理解,就是貴以及效能低落,由於基於強固設計,結構用料扎實;由於為了薄型化,大量採用特製品;由於為了續航,硬碟與處理器的效能大打折扣,除了商務使用者以外,一般的消費者根本無力與無意負擔又貴、效能又不理想的商務筆電。

730d24f671d00cdfbad5b381fcbbc475

而蘋果開始進入薄型筆電,起始於與Intel的合作,也許是Intel為了表示誠意,也可能是蘋果本身也有意利用超薄筆電創造產品區別化,蘋果搶先傳統PC廠商導入Intel當時仍在實驗階段的小封裝尺寸處理器,打造出第一代的MacBook Air。但第一代的MacBook Air雖然薄,不過與"輕"算是絕緣體了,畢竟15吋與17吋先天就有限制,畢竟硬碟的厚度還是無法讓機身達到真正的薄型化。

就今天的角度來看,第一世代的MacBook Air絕對是個夠指標性的產品,無論厚度以及造型設計,對今日的筆電產品仍有相當的影響,尤其當時可選配才剛起步的SSD作為儲存,也是一項大膽的舉動,此外就是I/O的極簡化,甚至為了厚度取消乙太網路介面,USB介面也僅剩一個。

不過也因為過於實驗性,扣除效能的影響以外,第一世代MacBook Air仍是敗在散熱;為了輕薄而輕薄,在無法強化散熱器效率以及當時測試階段的特製處理器與散熱的搭配仍不夠成熟下,MacBook Air熱當機的情形時有耳聞。(望向Atticus那台螢幕轉軸爆掉的MacBook Air)

98bf841ebc0be1c799979b6938af68ea

真正促成輕薄筆電平價化的濫觴,應該屬最近才剛下市的08年款MacBook Air,不同於第一代的15與17吋13吋設計,第二代MacBook Air直接把尺寸縮減到11.6以及13吋這兩個能夠容許全尺寸鍵盤的大小,也恰好是東方與歐美商務人士對可攜筆電定義的下限。

初代MacBook Air最被詬病的散熱問題也由於Intel製程的進步得以紓解,此外在I/O方面也不像第一代那麼尷尬,至少保留一般使用還算充裕的介面,而價格更是下殺到當時一代MacBook Air的一半,更重要的是,直接取消傳統硬碟,全面改採SSD,讓機身變得更為纖細了。

而反觀一樣使用Intel技術的PC陣營,在當時忙著為原本打算針對教育市場,卻無心差柳柳成蔭的NetBook、小筆電、輕省筆電、Entry Level Notebook奮戰,採用Atom處理器的小筆電是一項重要的里程碑;證實了只要有心,筆記型電腦的價格竟可這麼這麼破格,而消費者對於效能的需求,似乎也沒有想像中來的高(當然是指特定使用族群。)

但等到小筆電的熱潮一過,消費者開始發現一些問題,其中包括Intel硬性的限制,導致小筆電的尺寸與硬體(例如記憶體還有預載系統版本)在初期受到嚴格的規範,還有Atom處理器並不如想像中的那麼堪用(當然是拿主流筆電去對照),於是小筆電的命運就宛如流星一般的綻放它的光芒而迅速隕落。

cdc6b6d53a4b4f0bbf65005c4188dc1f

當消費者想要更貼近傳統筆電的尺寸,但又要有小筆電的續航力,價格又不希望太高,於是乎,CULV誕生了。不過CULV也是個微妙的產物,從處理器等級來看,CULV並不是主流處理器的精簡版,而是入門處理器降低時脈與電壓的版本,充其量就是介於Atom與入門處理器之間的效能。也就是說,說穿了CULV產品線只不過是比小筆電效能好那麼一些,只不過螢幕大了點、硬體限制少了點。

相較於Macbook Air,CULV不但沒有帶動此產品線的銷路,反而連小筆電的初期風光現象也沒有,畢竟沒有價格優勢、外型方面也沒有突出之處,續航力也不過比一般水準好一些些,CULV並未對PC廠商帶來太多的價值,只是在產品線當中,又多了一個不得不做的類型。

556a232dbfdba6c20f1717ac8d1e34f5

看向Macbook Air的大賣,還有PC市場的低迷,Windows PC陣營決定另創一個新名詞,就是Ultrabook,而簡單的說,就是MacBook Air的規格是怎樣,那Ultrabook就是怎樣,所以包括硬體規格、厚度、價格,也一切向甫登場第三代的MacBook Air看齊。

最終的結果,就是誕生了這些我們所看到的Ultrabook。看在日系廠商的眼中,所謂的Ultrabook不過是把當初的光碟機拔掉、硬碟直接採用SSD、想辦法在框體更簡化、價格更低廉的商務筆電復辟,而扣除這些元素,日系筆電其實在輕薄筆電才是始祖級,說它們的產品是Macbook Air Killer是不是誤會了什麼。

不過殘酷的現實擺在眼前,Intel的價格控管策略也對這些PC廠商造成相當的壓力,電子時報就數次報導Asus的UX21可能無法以當時預估的800美金推出,某些業界人士也認為,以一般PC廠的產品凱汰速度與銷售量,甚至以塑鋼打造的Ultrabook就至少750美金以上,更何況金屬外殼的Ultrabook,至於最後價格方面還是控制住的原因,還是不要亂推測了。除了給你錢趕快作這招以外,還可能有哪招?

與其說Ultrabook的概念帶給筆記型電腦新的曙光,不如說是Ultrabook帶給筆電市場齊頭式的平等,讓原本就有這類實力的廠商必須配合Ultrabook的規範而做出抉擇,也間接迫使原本未至力於此的筆電廠商獲得規劃與設計超薄筆電的能力,不過Ultrabook真的能改變現況嗎?恐怕又只是隨著Netbook一詞轉為Entry Level Notebook一樣,落入"比較輕薄的筆記型電腦"的形容而已。

26 則回應

  •  (翻出1997/10的PCHOME雜誌

    這邊有當時的兩頁廣告,一頁是東芝的超迷你筆電(當年好像沒有一個好的形容?

    https://picasaweb.google.com/lh/photo/z7WKFHVZRIDVR-2bQdxUyA?feat=directlink

    另外一頁則是當時NOKIA出的PDA手機(離題)

    https://picasaweb.google.com/lh/photo/6S8t-oMdGob_Hfjsadgh_A?feat=directlink

     

    另外有一張很有印象的廣告是當時IBM的廣告,把一台筆電放在三顆雞蛋上撐起來代表他很輕

    然後價格也有寫出來,記得是6位數(不過那張我沒數位化...)

     

    我想我要說的可能是,蘋果用了自己的方式和風格作出了一台吸引眼球的輕量化筆電之後......有幾家實在是跟得太緊,毫無自我風格可言了(禮貌性地喊你一聲山寨)。至於其他幾家走自己的路的廠商,差不多是躺著也中槍吧......畢竟那些廠商很早就在作,也已經知道他們面對的是怎樣的客戶,而他們要的又是什麼,而且他們不是蘋果產品的同一客群。這些人有不同於蘋果產品所能提供的需要,而這些廠商可以滿足他們。

    然後媒體看到又是一台輕量化筆電「噢!這是一台AIR KILLER」廠商氣得直跳腳,蘋果笑而不語。

    2011-09-07
  • 要有一定的量變, 才能產生質變. 試問當年多少心力去推廣? 當年買的人通常被笑成凱子.

    Apple可是傾全公司之力去推廣. Intel是被帶著跑的.

    iPod如是, iPhone如是, iPad如是, MBA亦如是.

     

    放眼望去其他廠家, 都是沒膽的me too而已.

    2011-09-06
  • 我自己是MBA 11"的使用者,我不認為MBA的擴充性很強,但他贏在擴充與輕巧夠用的平衡,而這點是apple所擅長的,畢竟普羅大眾的使用者很少使用到這麼多東西,Apple只要給你夠用的東西且它把這些東西盡量做到最好最完善,而非wintel陣營的啥都給你但用起來總是有很多的缺憾= =

    而平板的崛起並不是它的強大,而是解決了小筆電的缺憾,因為對大部分的使用者而言,電腦也只是上上網玩玩遊戲,office或是很多專業軟體根本不是這類使用者所會使用的,然而這個角色,平板比起netbook甚至是CULV更能夠勝任。

    回到Ultrabook,能不能殺出一條路,我覺得很難,倒不是因為規格上的問題,而是在於Apple的崛起讓消費者在購買3C產品時也不在只是看規格看配備,而是帶入不少感性的觀點,這點是wintel陣營一直都沒有辦法去反應的= =

    2011-09-06
  •  正在用MBA 11.6看這篇文章....

     

    老實說我對於Ultrabook的即將普及化樂觀其成,至少大家有多樣化的選擇,我承認我對蘋果系統的熱愛所以不論如何還是會選擇MBA

     

    但是即將發表的Windows8,如果能讓Ultrabook的未來發光發熱,那真的是一件好事,我只希望各家想做Ultrabook的廠商,不要被MBA的外型影響而落入做台MBA Look的筆電,那反而會失去非常多東西。MBA的外型很吸引人,但這是對消費者來說。如果連製作廠商也被吸引了...那代誌就大條了。 

    2011-09-06
  •  我若花三萬多買了Toshiba的ultrabook,就什麼都有了,家裡也有早買的24吋或以上的液晶螢幕~

    若是買了四、五萬的Macbook Air,還有花三多去買蘋果的螢幕才能夠多一些輸出入埠,但是usb3.0沒有,Thunderbolt的周邊也「沒有」,這樣就花了快10萬了~

    10萬可以買多少東西了呀~

    況且Toshiba 這台13吋的,重量就幾乎是11吋Macbook Air的重量了~

    重量絕對是筆電很重要很重要的「關鍵」,只要能輕到1公斤700公克以下,不要賣超過三萬五千元,筆電絕對會很好賣的~

    蘋果現在最重要的優勢,個人覺得就是他那還算簡潔好用的觸控版而已,其他部分小弟不覺的各大廠會輸~

    2011-09-06
  •  這篇文章我真的看不太懂Orz

    每一種東西,大部分都會「落入凡間」,以前「小筆電」都是貴鬆鬆的,超薄超輕筆電當然也是,先被革命的是以前日系廠很愛出的「小筆電」(11吋以下都是),以前華碩也出過幾台~

    小筆電出來後,這些很貴的小筆電就被革命了~,現在大概只要一萬左右就有了~

    之前超薄超輕筆電都是超商務級的,隨便都要五、六萬以上起跳~

    現在超薄超輕筆電也要跳樓落入凡間了,預估之後只要二萬多起就可以擁有了~

    革命中的「智慧手機」也差不多,之前旗艦級的硬體配備大都要二萬起,現在對岸的「小米」與「華為」都要出一萬台幣以下的雙核心cpu的智慧手機,還有挪雞鴨準備要出的W7phone大軍,頂級智慧手機飛入尋常百姓家的日子也不遠了~

    這才是革命的真正意義吧~

    就像現在社會的各種奢華享受,古時候都馬是富人才能享受的,這才叫革命呀~

    「為人民服務 凸」~XDDDDDD

     

     

    2011-09-06
  •  一堆x-pad出來時也說自己是ipad killer,或是被封上這個殺手的名號,

    不過現在根據經濟日報新聞裡面寫的,三爽實際賣了2萬台,其他都是塞貨

    (咦?蘭奇還沒去三爽上班吧?);

    宏碁的平板出貨量目標從700萬台下修到200-250萬台;

    華碩出貨目標150-200萬台沒有上修.

    他們要殺的對象ipad第二季賣了924萬台.

    不過ultrabook會是MBA殺手嗎?兩者作業系統不同,使用經驗等等等都不相同

    為什麼會是誰殺誰呢? 這不就像如果雙A或MSI出了外形質感硬體規格都跟imac很相近的AIO產品

    就說那是imac殺手一樣,總是覺得哪裡怪怪的.

    2011-09-06
    • nakayama wrote:
      AnthonyHK wrote:
      nakayama wrote:
      AnthonyHK wrote:
      nakayama wrote:

       一堆x-pad出來時也說自己是ipad killer,或是被封上這個殺手的名號,

      不過現在根據經濟日報新聞裡面寫的,三爽實際賣了2萬台,其他都是塞貨

      (咦?蘭奇還沒去三爽上班吧?);

      宏碁的平板出貨量目標從700萬台下修到200-250萬台;

      華碩出貨目標150-200萬台沒有上修.

      他們要殺的對象ipad第二季賣了924萬台.

      不過ultrabook會是MBA殺手嗎?兩者作業系統不同,使用經驗等等等都不相同

      為什麼會是誰殺誰呢? 這不就像如果雙A或MSI出了外形質感硬體規格都跟imac很相近的AIO產品

      就說那是imac殺手一樣,總是覺得哪裡怪怪的.

       

      你能確定 Xpple 與 三爽 不都是一樣做同等的事情嗎?

       

       我不能也不用確定

      因為他們兩家誰賣幾台跟我無關

      三爽實際零售賣出2萬台是英國衛報引述聯想歐洲主管的說法

      你如果不相信,可以自己想辦法去調查.

      話說回來,即使排除掉三爽,雙A出貨量是那兩家自己講的.

      更不用提要殺人反而被殺到快屍骨無存的HP的pad

       

       

       你沒有答我的重點(也許可以說成你根本沒有必要回答這個重點),我只是問他們會否在做同一樣的事,而我沒有說不相信三爽這樣做,只是說 Xpple 也是這個情況而已,有沒有這樣誇張就是另一回事

       

       所以你根本不用問,因為你已經有了答案.

      也就是說你並不是在問,只是故意用問句的形式表示.

      不過我已經回答你的問題,我不能確定啊.

      我不知道蘋果是不是做一樣的事情,或是蘋果塞貨的比例,

      為什麼你會以為網路上的某個帳號後面就是百科少校,你問甚麼他都知道?

      而你也搞錯對象,我不是姓李或是姓Jobs或Cook,也不是媒體記者或是那個聯想的主管

      不過你可以想想看,如果蘋果塞貨情況很嚴重,或是假設出貨的50%是塞貨給下游

      旁邊一群虎視眈眈的對手以及工作就是在打探廠商情況的眾多媒體 分析師

      會放過這個情況嗎?

      另外或許你可以試著寫信給steve jobs問問,看看他會不會回答你的問題.

       

       

      我問你是因為你在說三爽的情況,又在否定其他公司的情況,還以為你有很爆的內幕,當然想問清楚你啦

      2011-09-07
    • AnthonyHK wrote:
      nakayama wrote:
      AnthonyHK wrote:
      nakayama wrote:

       一堆x-pad出來時也說自己是ipad killer,或是被封上這個殺手的名號,

      不過現在根據經濟日報新聞裡面寫的,三爽實際賣了2萬台,其他都是塞貨

      (咦?蘭奇還沒去三爽上班吧?);

      宏碁的平板出貨量目標從700萬台下修到200-250萬台;

      華碩出貨目標150-200萬台沒有上修.

      他們要殺的對象ipad第二季賣了924萬台.

      不過ultrabook會是MBA殺手嗎?兩者作業系統不同,使用經驗等等等都不相同

      為什麼會是誰殺誰呢? 這不就像如果雙A或MSI出了外形質感硬體規格都跟imac很相近的AIO產品

      就說那是imac殺手一樣,總是覺得哪裡怪怪的.

       

      你能確定 Xpple 與 三爽 不都是一樣做同等的事情嗎?

       

       我不能也不用確定

      因為他們兩家誰賣幾台跟我無關

      三爽實際零售賣出2萬台是英國衛報引述聯想歐洲主管的說法

      你如果不相信,可以自己想辦法去調查.

      話說回來,即使排除掉三爽,雙A出貨量是那兩家自己講的.

      更不用提要殺人反而被殺到快屍骨無存的HP的pad

       

       

       你沒有答我的重點(也許可以說成你根本沒有必要回答這個重點),我只是問他們會否在做同一樣的事,而我沒有說不相信三爽這樣做,只是說 Xpple 也是這個情況而已,有沒有這樣誇張就是另一回事

       

       所以你根本不用問,因為你已經有了答案.

      也就是說你並不是在問,只是故意用問句的形式表示.

      不過我已經回答你的問題,我不能確定啊.

      我不知道蘋果是不是做一樣的事情,或是蘋果塞貨的比例,

      為什麼你會以為網路上的某個帳號後面就是百科少校,你問甚麼他都知道?

      而你也搞錯對象,我不是姓李或是姓Jobs或Cook,也不是媒體記者或是那個聯想的主管

      不過你可以想想看,如果蘋果塞貨情況很嚴重,或是假設出貨的50%是塞貨給下游

      旁邊一群虎視眈眈的對手以及工作就是在打探廠商情況的眾多媒體 分析師

      會放過這個情況嗎?

      另外或許你可以試著寫信給steve jobs問問,看看他會不會回答你的問題.

       

      2011-09-07
    • nakayama wrote:
      AnthonyHK wrote:
      nakayama wrote:

       一堆x-pad出來時也說自己是ipad killer,或是被封上這個殺手的名號,

      不過現在根據經濟日報新聞裡面寫的,三爽實際賣了2萬台,其他都是塞貨

      (咦?蘭奇還沒去三爽上班吧?);

      宏碁的平板出貨量目標從700萬台下修到200-250萬台;

      華碩出貨目標150-200萬台沒有上修.

      他們要殺的對象ipad第二季賣了924萬台.

      不過ultrabook會是MBA殺手嗎?兩者作業系統不同,使用經驗等等等都不相同

      為什麼會是誰殺誰呢? 這不就像如果雙A或MSI出了外形質感硬體規格都跟imac很相近的AIO產品

      就說那是imac殺手一樣,總是覺得哪裡怪怪的.

       

      你能確定 Xpple 與 三爽 不都是一樣做同等的事情嗎?

       

       我不能也不用確定

      因為他們兩家誰賣幾台跟我無關

      三爽實際零售賣出2萬台是英國衛報引述聯想歐洲主管的說法

      你如果不相信,可以自己想辦法去調查.

      話說回來,即使排除掉三爽,雙A出貨量是那兩家自己講的.

      更不用提要殺人反而被殺到快屍骨無存的HP的pad

       

       

       你沒有答我的重點(也許可以說成你根本沒有必要回答這個重點),我只是問他們會否在做同一樣的事,而我沒有說不相信三爽這樣做,只是說 Xpple 也是這個情況而已,有沒有這樣誇張就是另一回事

      2011-09-06
    • AnthonyHK wrote:
      nakayama wrote:

       一堆x-pad出來時也說自己是ipad killer,或是被封上這個殺手的名號,

      不過現在根據經濟日報新聞裡面寫的,三爽實際賣了2萬台,其他都是塞貨

      (咦?蘭奇還沒去三爽上班吧?);

      宏碁的平板出貨量目標從700萬台下修到200-250萬台;

      華碩出貨目標150-200萬台沒有上修.

      他們要殺的對象ipad第二季賣了924萬台.

      不過ultrabook會是MBA殺手嗎?兩者作業系統不同,使用經驗等等等都不相同

      為什麼會是誰殺誰呢? 這不就像如果雙A或MSI出了外形質感硬體規格都跟imac很相近的AIO產品

      就說那是imac殺手一樣,總是覺得哪裡怪怪的.

       

      你能確定 Xpple 與 三爽 不都是一樣做同等的事情嗎?

       

       我不能也不用確定

      因為他們兩家誰賣幾台跟我無關

      三爽實際零售賣出2萬台是英國衛報引述聯想歐洲主管的說法

      你如果不相信,可以自己想辦法去調查.

      話說回來,即使排除掉三爽,雙A出貨量是那兩家自己講的.

      更不用提要殺人反而被殺到快屍骨無存的HP的pad

       

      2011-09-06
    • nakayama wrote:

       一堆x-pad出來時也說自己是ipad killer,或是被封上這個殺手的名號,

      不過現在根據經濟日報新聞裡面寫的,三爽實際賣了2萬台,其他都是塞貨

      (咦?蘭奇還沒去三爽上班吧?);

      宏碁的平板出貨量目標從700萬台下修到200-250萬台;

      華碩出貨目標150-200萬台沒有上修.

      他們要殺的對象ipad第二季賣了924萬台.

      不過ultrabook會是MBA殺手嗎?兩者作業系統不同,使用經驗等等等都不相同

      為什麼會是誰殺誰呢? 這不就像如果雙A或MSI出了外形質感硬體規格都跟imac很相近的AIO產品

      就說那是imac殺手一樣,總是覺得哪裡怪怪的.

       

      你能確定 Xpple 與 三爽 不都是一樣做同等的事情嗎?

      2011-09-06
  •  我覺得這樣把筆電搞的好像東缺一塊西缺一塊的

    還是買傳統的筆電就好,攜帶的問題可以用平板解決!

     

    2011-09-06
  • 有人說 SSD ,哈哈,當初帶頭放 SSD 進去的不是 SONY 嗎?

    有人說擴充完整,哈哈,當初日系輕薄筆電鮮少有不搭配擴充底座的。

    我反而覺得這一切是老美照顧自己人的結果,當初日本人走輕薄時重量定的很標準,有光碟機 1.4 kg 左右,無光碟機 1 kg 左右,把以前的型錄(2003左右)拿來看仍然是非常正確的重量區間,但在一切都得屈服 Intel 老大哥的淫威的現實之下,這類筆電硬生生的被 Intel 用 Atom & CULV 搞死,然後再與蘋果合作弄了個 MBA 逼大家都要回去搞這一套...這不是獨佔廠商玩弄消費者的最佳寫照嗎?


    皮卡丘在我心中現在還是很可愛的...

     

    2011-09-06
  • 就個人印象所及,初代MBA似乎只有13吋,重量也許未讓人滿意,但「畢竟15吋與17吋先天就有限制」這是在說MBA嗎?

    不懂@@

     

    個人認為,也許MBA表面標榜著輕薄短巧,但絕非如此膚淺,殺手級的應用其實是他強大的擴充性。

    一定有人問;他不是只有兩個USB,連網路埠都沒有,哪來擴充性?

    誠然,機身尺寸限制了連接埠的數量,不過別忘了,新款MBA搭載了Thunderblot介面。

    試問,哪一台Ultrabook可以提供同時連接2560 x 1440顯示器、一個Firewire 800、三個USB 2.0的能力?

    雖然現在只有蘋果27吋螢幕提供,未來線材陸續上市後,也許還會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擴充應用。

    以商務人士來看,辦公室利用擴充周邊變成迷你工作站,出門又輕便,實在是殺人於無形的居家良伴。

     

    MBA現在是進可攻(強大的擴充能力)、退可守(輕便的尺寸,夠用的效能),加上另一殺手:價格,實在還看不出哪家廠商足以成為「Killer」。

     

    2011-09-06
    • Fayever wrote:

      就個人印象所及,初代MBA似乎只有13吋,重量也許未讓人滿意,但「畢竟15吋與17吋先天就有限制」這是在說MBA嗎?

      不懂@@

       

      個人認為,也許MBA表面標榜著輕薄短巧,但絕非如此膚淺,殺手級的應用其實是他強大的擴充性。

      一定有人問;他不是只有兩個USB,連網路埠都沒有,哪來擴充性?

      誠然,機身尺寸限制了連接埠的數量,不過別忘了,新款MBA搭載了Thunderblot介面。

      試問,哪一台Ultrabook可以提供同時連接2560 x 1440顯示器、一個Firewire 800、三個USB 2.0的能力?

      雖然現在只有蘋果27吋螢幕提供,未來線材陸續上市後,也許還會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擴充應用。

      以商務人士來看,辦公室利用擴充周邊變成迷你工作站,出門又輕便,實在是殺人於無形的居家良伴。

       

      MBA現在是進可攻(強大的擴充能力)、退可守(輕便的尺寸,夠用的效能),加上另一殺手:價格,實在還看不出哪家廠商足以成為「Killer」。

       

       

       抱歉,已經修正嚴重的尺寸錯誤,另外Ultrabook若是搭配AMD獨立顯卡,應該是可以透過Eyefinity達到三顯示輸出。

      相較於蘋果在規格與規劃方面有較多的自由度,被Intel從規格掐住脖子的Ultrabook恐怕會落得虛有其表、流於硬體規格的尷尬產物。

      另外,聯想的Ultrabook入門版報價1199,遠高於Intel的"公定價",恐怕成本方面仍會是PC廠商的痛。畢竟除了外觀以外,PC廠很容易流入硬體規格戰,你能給4GB的Ram,那我就給8GB;你沒有獨顯,那我硬是塞個獨顯...

      不過今天看到蘋果也考慮導入USB 3.0,但這應該跟Thunderbolt成本(控制器約15美金)無關,而是由於新一代的Intel平台也會漸漸原生USB 3.0,如果是照著Intel走,那晶片組升級連帶也會獲得USB 3.0,實在沒有不得不用的藉口就是。

      2011-09-06
  • "誰說Windows PC作不出可以與Macbook Air的筆記型電腦…?" << ????????

    ==w==" 雖然SSD很爽,換SSD才是王道的同時(花錢的王道)..."讀寫次數"這種後天不良大量出現可能就會糟糕了...SSD目前還沒大量普及,不然應該會出現和隨身碟/SD卡之類的消費型小chip儲存設備相同的哀號聲...

    不過...PC > 筆電 > 小筆電 [>小小筆電] > Pad > Phone (尺寸大小),市場應該會達到一定的佔有率,應該不會出現誰把誰吃掉的問題...(如果像N牌手機因為討厭Java而搞自殺就沒辦法了)

    話說,我的13吋末代鋁MacBook垂直吊在床上看片剛好...Pad系列太小看片還會lag還要拿著...結論是各取所需才是

    2011-09-06
  •  2003(還04?)年SONY就有X505囉~要說外型和薄度的指標性,MBA才是小老弟吧。

    2011-09-06
  • 我的 G+ 那邊有人回說有一些錯誤:

    Mengkuei Hsu - 寫得很好,不過中間有一段錯了。MBA沒出過15/17吋的,從一開始就是13吋,而且08年第一代MBA已經是1.36kg,就算是和日系筆電比也算很輕了。另外剛停售的是2010年版的第三代MBA。

    請查照,感謝。

     

    2011-09-06
  • 如果Ultrabook的價格不若MBA有競爭力(至少需要低100美金)

    那各大廠投入的資源都將付之一炬

    會不會變成Intel繼CULV之後又一個讓個品牌跌跤的爛產品

    大家拭目以待......

    2011-09-06
  •  其實 SSD 才是這波輕薄筆電風潮(MBA/Ultrabook)真正的關鍵技術?

    像我給自己的12吋筆電換了SSD,其效能提昇與可攜性(隨時可拿著走不怕振動)就讓我完全對 ultrabook 完全沒興趣了…

    2011-09-06
  • 以前 "輕薄" 給人 "慢" 又 "貴" 的概念。

    像是效能連同重量跟體積 一起 割掉了。

    ultrabook macbook air 已不再慢了,甚至比某些同期的 macbook pro 更快。

    2011-09-06
    • Chevelle.fu wrote:
      11235813 wrote:

      以前 "輕薄" 給人 "慢" 又 "貴" 的概念。

      像是效能連同重量跟體積 一起 割掉了。

      ultrabook macbook air 已不再慢了,甚至比某些同期的 macbook pro 更快。

       

       不過MBA快的關鍵,其實是在SSD上面,無論桌機或是筆電,硬碟一向都是瓶頸,假設MBP的硬碟也換成SSD,也許結果就會不同。

      不過SSD目前仍在容量方面無法與效能兩全其美阿...

       

       說到ssd…小弟倒也覺的是ultrabook可以做出來的關鍵之一

      如果是用以前的2.5吋硬碟…ultrabook就無法做到那麼的薄和輕了

      的確是,1.8吋硬碟效能更慘,而且壽命問題更嚴重,價格也不低...

      2011-09-06
    • 11235813 wrote:

      以前 "輕薄" 給人 "慢" 又 "貴" 的概念。

      像是效能連同重量跟體積 一起 割掉了。

      ultrabook macbook air 已不再慢了,甚至比某些同期的 macbook pro 更快。

       

       不過MBA快的關鍵,其實是在SSD上面,無論桌機或是筆電,硬碟一向都是瓶頸,假設MBP的硬碟也換成SSD,也許結果就會不同。

      不過SSD目前仍在容量方面無法與效能兩全其美阿...

      2011-09-06
  •  價格夠殺的話…我想應該會打到epc的市場…

    希望Ultrabook能有機會吸引到一般使用者的注意…

    不過現在平板大家玩的那麼開心…Ultrabook的未來倒是值得好好看看

    2011-09-06
  • 給你錢. 趕快作
    2011-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