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Yahoo! Connected TV
癮科技又取得新專欄(MP+10)!這次我們邀請到對產品使用介面、消費者使用心理相當有研究的 J.H 為我們帶來科技產品研究的新觀點。J.H 是全然的網路人類。對於社群媒體、使用者行為研究、孩童數位啟蒙與發展等有極高關注興趣。曾在網路界浸溺,相信好的科技可以改善人的生活。目前正致力於完成潛水員訓練課程。
也感謝《Buzz.tw》同意轉載 J.H 上面的文章。
不論你是硬體製造商(手機、電腦、媒體播放器或遊戲主機)或是網路服務供應商(Yahoo! connected TV、Google TV),這場硬戰隨著各種過去尚未到位的技術逐一成形。如何在這場戰役中,理出自己的方向定位,搶奪客廳螢幕的產品主導權,是許多業者關注的議題。
筆者很關注這個領域的發展,也有許多的想法,未來將陸續透過系列文章的方式,跟大家分享。
既然數位家庭已經是無可避免的趨勢,那麼有哪些是你應該要知道的消費者使用趨勢呢?
1. 入口速度引導使用者產品選擇
寬頻導入(Broadband Connection,5MB 以上者為佳)裝置,也可以說是插頭的搶奪大戰。硬到軟的無縫銜接,也是從外部雲(Corporate Cloud)到私有雲(Home Cloud)最前期的橋接角色。國內確實已經有網通廠商實作出點子,來解決使用者情境上的需求。這樣的消費意識一旦成熟,確實是搶得先機。
新一代的連網裝置,不單是要考慮資訊安全上的嚴謹,更是要把繁複的設定動作,平滑地整合到行動裝置,並輔以適當的應用程式,讓使用者連結不同層次的社群以及分享資訊。這一連串的議題,無疑是接踵而來的挑戰。
但是還不僅限於此,仍要考慮載具對於隱私安全資訊的擷取,否則用戶後來意識到行蹤暴露的負面感受,可能效果就反其道而行。
2. AV Connection牽動媒體播放器跟儲存裝置的同步演進
事實上,在數位家庭以客廳為首的演化過程中,娛樂需求遠大於學習或者資訊搜尋。因此除了高品質的數位娛樂輸入,更聰明的媒體庫管理,已經包含了雲端、社群、本機和家用儲存等多個層次面向。想想使用者為何不是用標籤(Tag)來整理這龐大的數位資料(想想以前整理自己的光碟,想要分辨所有的光碟標籤,光是開檔案夾分類就煩死了),而是透過關係、生活記憶關連性和時間軸等方式。
光是這樣抽象的情境,要轉成系統化的使用者介面,其合理性以及易用性就夠大家傷透腦筋了。但是話說回來,麻煩的事情就有商機,對於懶,人類總是願意付出點金錢來換取享受。強調同品牌之間的產品對話與彼此的辨別度,也是硬體商綁上AV 功能前要預備的事前工作。
短期內消費者還不願意花大把銀子換掉電視,在此之前,暫時性的中介替代品,也將引導使用者對自己數位家庭的主宰產品的抉擇。畢竟每個家庭的資訊中心各有差異,沒有絕對完美的產品全套解決方案,只有花時間了解消費者生活型態趨勢的廠商,才更有機會勝出。
3. CSP、ISP和OTT之間的整合與策進
對於CSP(Content Service Provider)、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和OTT(Over-The-Top Content Provider)等三者角色來說,目前沒有出現全贏的先驅者。換言之,也就是彼此之間存在著互助的必要性。當使用者嘗試將內容流(Content Flow)調配到家庭網路的共享中,有線網路內容、衛星內容和DVD如何個別地保持合理的品質以及頻寬使用,這絕對不是消費者所需要解決的問題。
對消費者來說,大家只想要按按遙控器就看到節目內容,卻不會在意資訊從哪個來源供應?只要所挑選的載具(不管是電視、顯示器或筆記型電腦中)有可接受的品質與速度就夠了!因此,這很顯然地已經不是只用一個高規格的家用連網裝置就可以解決的議題。
數位家庭大戰開打,如何漸進式地以新服務和新設備來替代現有的視聽家電,包括服務買產品的形態與隨選客製的需求,也將因為使用者多工、多元接近使用內容的取向、情境有所不同,而逐漸變成更加複雜的商業營運模式。
6 則回應
種花還我頻寬!
要大螢幕 怎不電腦畫面輸出電視?
期待下一篇。
其實從微軟的MCE、Apple的Apple TV一直到Google TV都有個相同的迷思,就是整體使用上還是很IT人的邏輯,如同文章中提到的設定問題一樣。
不同於IT使用者,一般使用者的學習能力不強,而電視是微軟提出的"三幕"中學習門檻最低的一個,所以當像我這樣的Geek都覺得拿電視遙控器來上FB或是看網頁是件很蠢又麻煩的事情時(有Pad的用Pad,有筆電的用筆電,可以邊看電視邊上網XD),又怎能期待一般大眾的使用者能夠接受這樣的改變呢?
不是所有東西數位化後都是件好事
這樣會使得我的強迫症越來越嚴重…
我想我應該去出家或是從軍清靜一下